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散曲艺术》述评林子一口气读完了王毅先生的近作《散曲艺术》(岳麓书社1997年5月出版),只觉得赏心悦目,获益菲浅。吾为后学,栎庸材,故难得其甘旨,欲为之评,实乃寸指测渊,布鼓雷门。然心为所动,故不揣愚钝,略陈管窥。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元曲,...

  • 标签: 元散曲 艺术论 梦幻文化 述评 元曲研究 医学与文学
  • 简介:在冷漠如冰雪般的专制史册中,真正能如梅花般灿烂的历史红颜愈来愈珍稀。我们祖先大多擅长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孙子兵法抑或三十六计,而对有恃无恐的剽悍权力束手无策,至今也没有找到把权力关进笼子的好办法。一代代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墨客,

  • 标签: 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 权力
  • 简介:散曲和元杂剧构成了元曲。散曲主要源自宋词的俗化和唱赚的发展,同时受到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影响。散曲的形成先于元杂剧,元杂剧在借用散曲套数的音乐结构时,也接受了散曲已有的戏剧性因素的影响。散曲的叙事性情节、代言体的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倾向和口语化的民间气息,都在元杂剧作品中得到继承发扬,散曲为元杂剧的成熟做了多方面的尝试和准备。

  • 标签: 元散曲 元杂剧 元曲 嬗变关系
  • 简介:散曲本质上是一种抒情文体,属于诗歌范畴,但由于和同一时期出现的戏曲形式--元杂剧密切相关,所以在二者互相影响和共同发展中,散曲中也表现出若干戏剧性特点,如鲜明的叙事性,习见的代言体,和突出的口语化等.

  • 标签: 元散曲 戏剧因素 叙事性 代言体 口语化
  • 简介:清代康熙年间《聊斋志异》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文言文短篇小说发展达到顶峰;它开创了中国新文言小说的先河;它在中国文言小说史上,掀起一场新文言小说与旧文言小说、改革与保守的抗争。但就其中国文言短篇小说三百余年的发展来看,《聊斋志异》的出现,是适应了中国文言小说发展历史的需要,它代表了中国文言小说发展的主流。《聊斋志异》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蒲松龄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人,他以他无可争议的慧业,摘取了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桂冠。

  • 标签: 文言小说 《聊斋志异》 文言短篇小说 世界文学 抗争 中国文学史
  • 简介:本文以赵义山先生的《20世纪元散曲研究综》和杜肇昆先生的《散曲历史分期的统计研究》为基础,对散曲的历史分期问题的各种观点进行了一些罗列和论述。各家观点都有自己独到与合理之处,笔者认为在原有的各家分期的基础之上。应把散曲的形成的起始年代向前推至金末.而衰落期的终止年代则应向后推到明初。

  • 标签: 元散曲分期 “两期说” “三期说” “四期说”
  • 简介:熙宁丰和祐是北宋自王安石变法以来政治纷争最为激烈的两个时期。本文从熙宁中外任州郡、丰谪居黄州以及祐还朝与外任个阶段,考察了苏轼因政事纷争和仕途变迁而产生的政治心理特征,认为:既欲参政又畏祸及身是苏轼熙丰、祐年间政治取向的主要内涵。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苏轼文学创作乃至北宋中期以来文学发展的面貌。

  • 标签: 苏轼 熙丰 元祐党争 政治取向
  • 简介:一、小品要"戏剧化"戏剧小品作为一种独立的舞台演出样式存在以来,由于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而显现出"雅俗共赏"的旺盛的艺术生命.

  • 标签: 小品三化 戏剧小品
  • 作者: 阮菲
  • 学科: 文学 > 中国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2-12
  • 出处:《青年文学家》 2009年第2期
  • 机构:美国女作家厄休拉·勒·奎恩出生于1929年,她的科幻小说“地海系列”和“海茵系列”在美国影响巨大,但我国国内目前只引进和翻译了她的部分科幻小说,对这位女作家的重视程度非常不够。本文试图对厄休拉的代表作之一《黑暗的左手》中的二元性思想进行阐释,力求在东西文化交融的现代背景下对其二元性思想追根溯源,探讨其现代意义和启示,以期加深读者对该作家的认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马华七字辈作家的写作体现出对宏大叙事的解构,在文体上,这一解构体现为小说方式的广泛运用。七字辈作家热衷于运用小说来混淆现实与小说之间的界限,以此消除小说的虚构性,并质问现实。同时,小说还作为他们阐释写作观念、解构宏大历史与政治的途径。

  • 标签: 马华文学 七字辈 元小说 解构
  • 简介:杜诗云“掌华阳兵”“主恩前后持节”,指出严武次节度蜀中。对此问题,杜诗宋人注(赵次公、黄鹤)或近于真相,或偏离事实,都对后来注家及研究者有源头性的影响。本文在宋注基础上,参合众说,加以调和,提出自己的看法。

  • 标签: 杜诗注 严武 两川节度使 赵次公 黄鹤 接受史
  • 简介:宗属于佛学的一个派别,另一个则是唯识宗,本文首先阐述宗本身的教义,即其对于世界的看法,着重分析其中的怀疑思想。然后通过与西方怀疑思想的比较,最后对宗(佛教)以及怀疑这种思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 标签: 三论宗 佛教 怀疑思想
  • 简介:凡是历史上伟大的人物,都有伟大的成就。而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必定少不了伟大的精神。

  • 标签: 精神 郭沫若 成就 人物
  • 简介:不同风格戏剧作品运用不同模式对话,以种模式最为常见:日常、法庭与荒诞模式。日常模式与日常对话仿真度高,但同时高于生活,具有隐喻特征;法庭模式集中表现伦理力量的冲突;荒诞模式辅助传递“荒诞”主题意义。,日常与法庭模式主要功能为情感、意动与描述,传递叙事意义,体现权势关系,推进情节发展;荒诞模式主要功能为寒暄与诗化。语言模式的转变反映戏剧风格从古典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现代主义的转变。

  • 标签: 戏剧 对话 模式 功能
  • 简介:本文对首杜诗的写作时间与地点进行重新考订,认为《从人觅小胡孙许寄》一诗应作于上元元年草堂落成之后;《送韩十四江东省觐》一诗应作于上元元年秋末冬初。作者在蜀州;《楠树为风雨所拔叹》一诗应作于上元二年夏季。

  • 标签: 杜诗 编年 写作时间 考论 风雨 考订
  • 简介:  在单位里,他是一个孤高的男人,孤高到什么也不求,职位啦进修啦先进啦旅游啦.因了他的什么也不求,他和所有人都没矛盾,除了她.……

  • 标签:
  • 简介: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态是元曲的发展。元曲是以杂剧(杂剧文学)和散曲两条脉络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促进而发展。戏剧则逐渐向完整的故事化、人物的性格化、表演的程序化而日益提高和成熟。杂剧作家产生了关马郑白风格各显的四大家。散曲则经过了前、后两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不同风格的作家群及流派。文章梳理了蒙以来六百年间各方家对散曲作品及作家风格的认定和表述以及他们经过一个漫长过程才基本取得的共识;文章对传统文献对散曲风格主要存在"豪放、清丽"的二分表述提出了质疑,并比较宋词的"豪放"与散曲的"豪放"的本质差别,指出这一词界定散曲的不准确性;文章在对《全散曲》全部作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散曲客观上存在着种相互关联又相互有别的风格体系,主张用"俗俏、旷达、清丽"来表述与界定,并用关汉卿、马致远、张可久为首的作家群若干作品实例予以佐证。

  • 标签: 元散曲 流派 二分界定 三分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