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不知道为了什么,二百多年前,我的祖先离开了一个值得炫耀的古老家族,他独自流浪一路选择着重新建功立业的地方。后来他在白玉塘畔的一个小村庄停留下来,我们的家谱也就从这儿立起。在我的这位祖先用他那一手好字写下家谱的第一个字时,他的身份是长工。白玉塘里的王八有八仙桌面大。这塘原是为历代王公贵族建造府宅宫殿开采汉白玉挖下去的矿坑,终于有一天一块巨大的精美无瑕的汉白玉石被开采出来了,碧绿的地下水也喷薄而出,上千人马为这后来的美丽湖泊捐躯奠基。村子边上有两处令人不解其意的古迹:一座精致洁白的汉白玉石塔没有塔座,塔身埋在厚

  • 标签: 喷薄而出 塔身 眼瞪瞪 令人 月没 就这样
  • 简介:一雁荡山东濒乐清湾(古称白沙海),"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践形诡状。"我的家乡玉环岛与雁荡山隔海相望,我第一次见到雁荡山,是念中学时的一次春游。读了沈括的《雁荡山》后,同学们向往"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的美景,终于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横渡乐清湾,走进雁荡山。灵峰、灵岩、大龙湫三景称为"雁荡三绝",数龙湫最偏。那时,

  • 标签: 雁荡山 章纶 乐清湾 玉环岛 幽奇 沈括
  • 简介:胡杨是生长在沙海戈壁的树,又是造物主让它历经磨难而又神奇的树。冬天,当北回归线上的太阳渐渐向南移动,来自北冰洋的严寒就掠过西伯利亚的莽莽林海,掠过无遮无拦的蒙古高原,排山倒海似的向阿拉善台地袭来。它冻裂了冰河,冻裂了大地,阿拉善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间的片片胡杨林在严寒冻凝的空气中,曲虬的枝干一动不动,饱经风霜充满深深褶皱的树皮显得更加干涩和粗糙。哈气成冰的天气似乎冻僵了它的生命。高天飞翔的孤鹰为它担忧,地上牧人毡包中轻轻飘出的炊烟为它叹息。

  • 标签: 胡杨林 阿拉善 沙尘暴 戈壁荒漠 荒漠戈壁 生命
  • 简介:南朝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专门谈了风骨的问题。他说做文章要“风清骨峻,篇体光华”。就是说,文章要像人一样,有清新的风貌、峻拔的骨骼,看起来精神奕奕。这是一种对文章的美的理想,并且这种美的理想又是从人格的美的理想中来的。所以,现代钱钟书在《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里认为,中国传统以来的文评就是把文章通盘的人化、生命化。可见,中国人对美的认识往往和真、善联系在一起。风骨的说法,探本溯源,大抵是从人物品藻里来的。关于人物品藻,中国从来便是有的。先是看面相,从人的五官、容貌、体态,预言吉凶祸福。后来是鉴别流品。譬如汉代的王充说骨相,就是从骨法而知人的富贵贫贱、操行品德。曹丕当魏国皇帝的时候,实行了一种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法。一面看人的家世门第、才性品行,一面看人的风姿仪态、骨骼骨相。这种做法虽然有权势把持、变相世袭的流弊,但还是使品评人物的风气,愈发盛行起来。不过魏晋时候的人物品藻和从前又有不同。按照现代汤用彤的说法,“汉代相人以筋骨,魏晋识鉴在神明”。就是说,汉代议论人物偏于实在,往往把外在的形容和人的身份地位联系起来,好像有功利性的意味。而魏晋时候,尤其是晋代,议论人物偏于玄虚,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

  • 标签:
  • 简介:说起成都东北方向50公里外的云顶石城,很多人只是把它当做一个景区。诚然,云顶石城高耸云空,山林叠嶂,郁郁葱葱,山下沱江碧波涟猗,鱼跃鸢飞。但其实,这座古石城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宋蒙(元)战争遗址。险峻嵯峨扼守成都东北门户许多人在听闻了四川云顶石城的"特殊身份"后都想去攀登采风,但多有打退堂鼓者。云顶石城实在太陡太险了,壮汉都得鼓着劲儿爬三四小时才可到顶。

  • 标签: 石城 风骨 中国西南地区 成都
  • 简介:一九七〇年三月,我在安徽军天湖农场被重新逮捕,住进了上海提篮桥监狱,关押在八号楼。八号楼又称病号楼——在上海市监狱的编制序列中,称为八中队。其中关押的犯人,大都是狱内其他中队送来治疗的慢性病患者,以及从监狱医院出院后还需继续治疗者。四月中旬起,我被编入"未决组"——组内大都是原关押在市内各看守所尚未判决的罪犯。这些人患病后,当时也由监狱医院负责治疗。

  • 标签: 孙大雨 教授风骨 狱友孙
  • 简介:品位是指精神气质、品性和德行之类,而风骨则是灵魂,是气质之上的一种骨气。散文如果缺少了风骨,就如同人得软骨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专篇论及“风骨”,在刘勰看来,文章风骨者,“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刚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 标签: “风骨” 散文创作 品位 《文心雕龙》 精神气质 刘勰
  • 简介:当代中国文坛上的一颗明星陨落了,冯牧同志的去世,深深震撼着我们。“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沿着冯牧同志的脚印,探索这颗星星的运行轨迹,寄托我们的哀思,也许是对他最好的悼念。冯牧同志在散文集《我的三个故乡》中,把云南与生育他的北京、哺育他的延安并列为故乡。从他踏进红土高原到逝世前,一直在梦萦魂绕地编织着“云南情结”。我们云南人认识冯牧同志,是从他任人民解放军十三军文化部长、昆明军区文化部副部长开始的。四

  • 标签: 战士 云南 人民解放军 运行轨迹 中国文坛 散文集
  • 简介:<正>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以阙之哉!——《史通.史官建置篇》中国史官所秉持的不虚美、不隐恶之记事原则与正直不阿的态度,形成国史上若干优良的传统,不朽的典范。诸如史官峥嵘之风骨,史料征存之丰赡,修史制度之健

  • 标签: 史通 刘知几 监修国史 史权 中国史学 吴兢
  • 简介:<正>在数十年的农垦采访生涯中,我的心常常在一种感动和冲动交织的激流中亢奋。我既惊叹北移橡胶壮丽成的胶园林海,又自豪于一种情怀的博大和精神的厚重;既慑服那些声名远播的大型橡胶农场,

  • 标签: 农场建设 职工自营经济 胶园 国有农场 农垦人 农垦事业
  • 简介:颠簸一生,飘泊半世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云燕铭,于2010年8月10日,因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享年84岁。她老人家的故去,像一颗陨石的坠落,划破天空。黑龙江省文艺界和全国京剧界,都为失去这样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深感惋惜,悲痛不已。

  • 标签: 京剧表演艺术家 风骨 2010年 黑龙江省 心脏病 文艺界
  • 简介:蒲松龄晚年时将《聊斋志异?仇大娘》篇改编成了通俗俚曲作品《翻魇殃》,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通过对《仇大娘》和《翻魇殃》的对比研读,可以窥见蒲松龄出于社会教化目的而进行的这次改编在艺术上的得与失,及其晚年对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对科举的矛盾心态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在文本改编中的显露。

  • 标签: 蒲松龄 翻魇殃 仇大娘 救世婆心
  • 简介:读朱正同志新著《一个人的呐喊》(香港版书名为《鲁迅传》),首先想起他为采访者题写的一句鲁迅的诗:“扫除腻粉呈风骨”。我想,这本平实无华的传记,不但扫除了过去各色人等涂抹在鲁迅身上的各色“腻粉”,呈现出作家、思想家鲁迅特立独行的本来风骨,而且也呈现出作者在研究鲁迅生平的长过程中“不和众嚣,独具我见”的史家风骨

  • 标签: 风骨 呐喊 朱正 《鲁迅传》 特立独行 香港版
  • 简介:或许真是由于那段历史的不新不旧、不今不古和不洋不土,民国题材成为近年来一种独特的写作资源。陆续在此安营扎寨、攻城掠地者恐怕远不止"三十六家反王、七十二路烟尘"。从这里,牛人奇人猛人达人鱼贯而出,土匪妓女政客文士粉墨登场。眼看读者头昏眼花就要审美疲劳之时,湘中好汉游宇明斜刺里杀出,只见他抬头看球门,低头思对策,轻扭熊腰,

  • 标签: 游宇明 民国 风骨 文人 写作资源 审美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