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3 个结果
  • 简介:从20世纪90年代起,"种族、性别和阶级"这一术语出现在美国学界并被频频使用。这一批评范式是由谁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呢?其意义何在?本文通过学理考据揭示"交错"批评范式的历史渊源、代表人物以及对裔女性诗学的影响。黑人女性特质被妖魔化、符码化,反映出多元"交错"压迫的社会建构过程。修辞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法再现了黑人妇女所遭受的"交错"压迫,彰显出黑人女性书写"诗意的璀璨"。

  • 标签: 交错性 “种族、性别和阶级” 美国非裔女性诗学
  • 简介:本文讨论了描写大东亚战争的文学作品中将个人受害经历进行国家化的例子,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着重分析了中日两国的战中与战后文学叙述中对女性身体创伤的揭露和压迫。通过对数篇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受害者的身体政治的关注,本文提出,在中日两国的战争言说里,由国家自称的国难均被刻上了性别记号,经由女性遭受的苦难表现出来。这种实践通常牺牲了对女性创伤的细致而具有感情的解读,为的是达到一个为父权社会服务的更高目的。

  • 标签: 创伤 女性身体 大东亚战争 国民国家 性别压迫
  • 简介:创伤者对过去创伤情景的强迫召回常常以记忆的变形、扭曲和伪装的形式出现,这就给如何评价创伤叙事带来了难度,也把创伤研究和历史叙事及文学叙事联系在了一起。本文讨论一种被认为适合于创伤叙事的写作方法,即“不及物写作”,对弗洛伊德(SigmundFreud)、罗兰.巴尔特(RolandBarthes)、贝雷尔.兰(BerelLang)、海登.怀特(HaydenWhite)、多米尼克.拉卡普拉(DominickLaCapra)、卡西.卡鲁思(CathyCaruth)、安妮.怀特黑德(AnneWhitehead)等学者的相关论述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探讨了创伤研究的文学意义。

  • 标签: 创伤 不及物写作 证词 中间语态
  • 简介:《荷花淀》是一篇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短篇小说,也是“五四”以后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佳作名篇;它既是享誉文坛的老作家孙犁(1913—2000)当年的成名之作,也是四十年代解放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并因其朴素淡雅、清新隽永之独特风格而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

  • 标签: 《荷花淀》 短篇小说 孙犁 叙述方式 浪漫主义
  • 简介:本文对弗尔的9·11小说《特别响,非常近》中所出现的“创伤迁移”现象、主要特征、在小说中的表征、以及透过这一现象所反映出来的美国后9·11时代的文学思潮等方面予以梳理和探索,以引起学界对这一现象的关注。

  • 标签: 9·11 历史创伤 创伤迁移 互文性
  • 简介:兼爱是墨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墨子在兼爱思想的主导下,从下层民众的利益出发,重视民生实际。君王沉湎于音乐易造成破坏生产、危害国政的后果,阻碍兼爱思想的推行,因此墨子主张乐论。

  • 标签: 墨子 兼爱 非乐
  • 简介:冯尼古特的《五号屠场》表面上看是一部“时空旅行”小说,讲述主人公毕利·皮尔格利姆在过去、现在和541号大众星之间的旅行。但是,通过元小说和互文叙事策略,作家实际上也同时解构了毕利的“时空旅行”,使之成为主人公精神错乱的表征。通过这种建构和解构主人公“时空旅行”的过程,作家试图表现创伤、反战和重建人类精神家园等主题。

  • 标签: 时空旅行 元小说 互文性 创伤
  • 简介:阅读文学古籍,也可以与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相结合。古籍是传统文化的载体,物质文化则是靠记忆和口头传承的艺术或技能,二者往往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我在阅读宋元话本的时候,就借助于听书的经验,解决了一些困惑的问题。现存的话本或详或略,或雅或俗,总的说都不会是实况录音的记录。

  • 标签: 口头传承 古籍 文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宋元话本 传统文化
  • 简介:在国内服装圈业内.“王衍筑”这个名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圈内人看来.他是一个“有魄力的董事长”.同时也是一个“没有架子”.“值得结交的朋友”。

  • 标签: 王衍筑 名牌 董事长
  • 简介:上海融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CEO佟太丰,独辟蹊径,以大胆开放的眼光提出了购物的购物网站这一商业理念,推出电子金融增值业务——商联(商联卡和商联网),并执行这个商业理念,在众多的电子支付公司中脱颖而出的。

  • 标签: 购物网站 B2C网站 商业理念 网络科技 增值业务 电子金融
  • 简介:1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离开北京,开始了他长达12天的非洲之行。这是胡锦涛自2003年就任国家主席以来的第三次非洲之行,也是他在不到一年之内第二次访问非洲,也是去年10月中论坛之后,中国和非洲关系发展中的又一个重大事件。

  • 标签: 中国外交 国家主席 重大事件 胡锦涛 非洲
  • 简介:9·11后产生新的社会形态与个人及文化想象的互动,为9·11小说的创伤叙事文本注入了新的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认为,9·11小说创伤叙事对9·11事件作为跨国的“疾病的隐喻”给予了充分再现,是对美国集体创伤及集体记忆的构建,同时9·11小说自身就是具有治愈功能的叙事,通过文本叙事伦理自身所具有的治愈功能实现.此外,9·11小说还再现了政治事件对个人空间的介入及其影响,在构建文化创伤的过程中,9·11小说家既无意识地迎合了美国的主流政治意识形态,也对美国政治进行了反思.

  • 标签: 11小说 创伤叙事 治愈 政治指向
  • 简介:"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子路》)中国古代社会,不管哪一方面,最爱争个名分,讲个正统。政治是这样,文艺也是这样,反映在苏词研究上,同样是这样。围绕苏词的"正""变"问题,历代研究者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总的来看,不论言"正"言"变",人们立论的着眼点基本都是在其风格方面的。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云:"昔人谓东坡正声,此特拘于音调言

  • 标签: 苏词 晚唐五代 中国古代社会 词风 研究者 以诗为词
  • 简介:"我的华沙不是你的华沙",在辛西娅·奧芝克的《大围巾》中集中体现的是因文化创伤造成的认同危机。主人公罗莎所受创伤并不仅是纳粹种族大屠杀所导致的个人创伤,还暴露了犹太人深层的集体认同危机的文化创伤。历经从叙述创伤到恢复关联再到修整认同的"创伤过程",罗莎最终打破自我封闭,抚平心理创伤。然而,建构这一文化创伤的意义不只在于从道德上谴责种族迫害的残忍、博得普通受众的同情,更重要的是从政治上"以言行事",审视认同危机,激发行动力量。

  • 标签: 《大围巾》 文化创伤 犹太裔美国人 认同
  • 简介:本文追溯小说个性化叙述的缘起、发展和趋势,阐明了个性化叙述策略的哲学思想基础。文章认为,所谓纯客观化的叙述是不存在的,操纵个性化叙述行为的仍然是作者那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之手,作者的道德和价值判断无时不在作品中以各种方式泄露出来。个性化叙述在极大地丰富了小说艺术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20世纪小说的发展,致使20世纪相当数量的小说呈现出高度形式化的写作倾向。笔者对小说极端形式主义的倾向进行了批评,认为小说的写作实验不能背离这一艺术样式的基本特征。小说的本质是讲述,其灵魂是情节,其价值在于对人生进行道德层面的和审美层面的双向把握。小说“个性化”叙述行为背后流露的也必然是主体的道德选择及其与读者的相互交流。

  • 标签: 非人格化叙述 客观化 作者 道德选择
  • 简介:源起于清末民初的兴宁“开年饭”,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 标签: 南宁市 民俗 清末民初
  • 简介:“把烧红的煤砂罐放到一个事先放着生松枝的炉坑里,烫出的青烟,就可以给烧制好的罐子釉上黑釉。”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艺传习所举行的煤砂罐燻烧开炉仪式上,四把镇四把社区三堆屯66岁的民间工匠吴昌术向村民们传授从寻找原料、碾粉、配料到制坯、煅烧、过釉等煤砂罐制作技艺,点燃仫佬族物质文化遗产星火,深受欢迎。

  • 标签: 煤砂 罗城 非物质文化遗产 制作技艺 仫佬族 开炉
  • 简介:莎士比亚的剧作《无事生》中存在着两条爱情线索,即克劳狄奥与希罗的爱情以及培尼狄克与贝特丽丝的爱情。而誓言恰恰是爱情故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剧作中,誓言不仅存在于两对恋人的爱情之中,同时也存在于父女关系和君臣关系的维系之中。笔者将从人物的誓言入手,对剧中关键人物的语言进行细致分析,以期对莎士比亚关于人性问题的思考有更好的理解和认知。

  • 标签: 誓言恋人 父女 君臣 出尔反尔
  • 简介:<正>咖啡格子外套现在想起来,真应该把那件格子外套送给丁玲。上世纪80年代初,丁玲和陈明接受三联书店邀请访港,潘耀明先生要我帮忙接待,使我有机会接触这位曾经风靡文坛的女作家。

  • 标签: 特约专稿 明先生 三联书店 蝇头小楷 施叔青 史沫特莱
  • 简介:"kickthebucket"的修辞意义因具有透明而蕴涵复杂的认知过程,依据三大认知理论进行描述和解释研究,其认知形成得以明晰化。解释规约语言现象的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在概念整合中充当重要关系与原则,与解释新创意义的概念整合相补充,实现了宏观层面的认知解释,而采用的语义成分分析法,也达成了微观层面的形式描写。研究发现,其习语意义是基于概念整合简域网络认知机制,与包括词源学意义和常识意义的认知补充相结合而形成,而经历概念整合简域网的透明英语习语具有同样的意义特征。

  • 标签: “kick the bucket” 概念整合 认知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