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传统小说中的图文关系是松散而和谐的,删掉插图对阅读文本不会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图一般都为文服务,它们的意义所指也是明确的;而后现代小说的图文关系则是紧密而对抗的,删掉插图,文本就无法正常阅读,图不是文的傀儡,而要凸显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图像与文字所指意义的关系常常是解构性的和不明确的。这种由《项狄传》开创的“语像写作”手法,在后现代小说中仍以文字叙事为主导,但图像在小说发展中逐渐展现出与文字相同的地位,不再是小说中可有可无的噱头。图像突破了媒介差异直接参与到叙事流中,以“图像修辞”的方式呈现出一种媒介融合的叙事风景,对读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印证了现代社会表达的“语言危机”,也预示着文字叙事在纸媒上所能达到的极限。

  • 标签: 后现代小说 媒介 插图 图像修辞 语像写作
  • 简介:汤亭亭在《中国佬》中植入多种图像符号,图像符号与文字符号一起构建文本表征系统,直接参与到意义的编码与生产之中。图像符号本身因其丰富性和系统性而构成一个视觉表征系统,与文字表征系统形成互相阐发、互相碰撞的互文性关系,混合交织而成图像句子,不断地为小说文本生成新的意义。表征文本是权力斗争的主要场所,在《中国佬》的视觉表征体系中,"帝国权力"将包括华裔、越南人在内的亚洲群体表征为属下与他者。作为掌握"在地权力"的边缘群体的一员,汤亭亭借助"在地化文本"进行反表征——运用图像句子来质询"帝国权力"将华人祖辈从主流历史中抹除,通过定型化的意指实践将其种族化、他者化,从而建构华裔族群自己的历史与身份。

  • 标签: 《中国佬》 图像句子 视觉表征 反表征
  • 简介:20世纪初西安所发现的女性抱子像,近来研究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此像跟方济会有关,二是与耶稣会有关。方济会之说,称其为中国的白衣送子观音像,而图像来源来自方济会士;耶稣会之说,称其为罗马圣母抱子像的中国复制。在图像的文化交流脉络下,它可能既作为观音,也作为天主圣母。图像认定在跨文化交流下的复杂性,透露了天主教圣母抱子像可能与中国的视觉互动,远超出传教士所能掌控的图像学。其实,并没有更多的方济会传教遗存得以重建其脉络,晚明天主圣母图像的引入中国,其耶稣会之历史脉络或更见具体。而观音/圣母双重图像问题的解释,对中国天主教的历史或相应议题,有何意义上的呈现,过去少见讨论,本文从这个思考提出对图像初步的解读。明末以来所见的圣母像,是以圣母为“天后”的定义为中心,圣母死后升天而能完备其天后的独特地位。从这个天主教图像学的立场观之,圣母确实可以为“神”。而无原罪圣母是主张圣母以无原罪之身怀有耶稣,这个图像及教义也传入中国。圣母的天后之尊,促成了在地文化将圣母单独地神祇化成单一女神,但这却违背天主教神学的中心意旨。圣母单独变成地方女神,甚至被观音信仰吸收而转化,在地化的力量应该是大过于传教士的策略。

  • 标签: 圣母像 天主 无原罪圣母 杨廷筠 澳门大三巴门坊
  • 简介:在西方现代派文学巨擘之一奥地利诗人莱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MariaRilke,1875—1926)离世后的近90年中,国内外学界对诗人的研究重点仍是解读其中晚期作品,而漏掉了对其早期杰作的阐释,没有形成观照里尔克诗学的整体观。本文将通过解读里尔克早期代表诗集《时辰书》与《图像书》,以说明诗人究竟如何以其独异的诗性语言,来呈现现代派文学核心的主题——申述与索问存在的焦虑经验及其意义。

  • 标签: 存在的焦虑 我言 图像 孤独
  • 简介:“1985”是“文革”终结后中国当代文学艺术走向繁盛的一年,也正是在这一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启动了《黄宾虹画集》与《黄宾虹书简》的出版工作。书画家邓明作为编辑因参与此项出版工作,生成了“用古人笔墨为古人造像”的艺术观念,并为此坚守了32年,从保守到前卫,最终推出了中国断代图像美术史《守望丹青》。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到“八五新潮”,再到后新时期当下的图像-资本时代,从本质上评判,文学与艺术始终是处在一个共同的历史语境下推动着诸种思潮的发展;然而多年来,学科壁垒的划分却导致文学与艺术诸门类闭锁在各自的领域孤独地言说,以至这种研究的狭隘性把文学艺术本然共享的整体历史背景解构得支离破碎。笔者以“八五新潮”为历史坐标,借助一个历经32年不变的水墨观念做参照,以静观动,旨在透视与诠释晚近40年新时期与后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发展所经历的喧哗与躁动,并且着重分析在图像-资本时代艺术市场所遭遇的困境,指出当下中国美术界在相当的程度上被资本所操控,艺术的非功利性审美本质被颠覆,因此书画家能够自觉地抵抗资本与拥有博物学知识学养是一种难得的纯粹与高贵。

  • 标签: 黄宾虹 “八五新潮” “用古人笔墨为古人造像” 图像-资本时代 灵韵 观念艺术
  • 简介:2017年11月25-26日,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古代东方文学插图本史料集成及其研究'课题组协办的北京大学首届'文学与图像'学术论坛在北大民主楼举行,来自国内高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论坛开幕式由中心暨北大南亚学系陈明教授主持。中心主任王邦维教授、北大艺术学院李凇教授、南京大学赵宪章教授、上海师大杨剑龙教授分别作了简要发言,充分肯定了此次学术论坛的意义。

  • 标签: 学术论坛 古代东方 北京大学
  • 简介:<正>欧洲的文化和制度。就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希腊、罗马和巴勒斯坦;欧洲人所保持的国家、教会和家庭的基本制度以及他们所珍惜的基本价值观念、生存准则和人际规范,无不表明了这种悠久的来源和关联。生活在二十世纪的欧洲人,往往为他们的个人主义精神而感到沾沾自喜,殊不知,他们的这种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过去的风俗、社会和文化传统的产物,甚至连他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习惯及其思维方式都脱离不了多少世纪以来的文化发展。概括地讲,希腊、罗马和巴勒斯坦是整个欧洲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的发源地,是整个欧洲思想的摇蓝。古典主义、希伯来主义和哥特人的传奇史,汇集成了整个欧洲文化的源流及其文学的三大支点。从某种程度上说,自欧洲文学诞生的一天起,它的全部活动都没脱离过这个源流和这三大支点。

  • 标签: 欧洲文学 古典主义 哥特人 个人主义精神 欧洲文化 欧洲人
  • 简介:这满坡满墙的红叶啊!从山坡逶迤而下的、一片叠一片倾斜着的、像火焰一样燃烧又像落日一样辉煌的红叶,在走进石砌拱门的瞬间扑进我们的眼帘,轰隆一声响,撞击出周身轻微的疼痛.

  • 标签: 中的绚烂 写纪伯伦 灰色背景
  • 简介:李白一生漫游干谒,四入越中,其现存干余首诗歌中涉及越中之地的有近五十首。这些诗篇,一半是他在游越期间所作,另一半皆是抒发其对越中的赞美、向往和留恋之情。李白用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赋予越中山水新奇、卓绝的精神气韵,而越中秀丽的山水和厚重的人文气息也强烈吸引着李白,并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因素给李白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广阔到足够他宣泄激情和诗意的驰骋平台,成为他一次次精神炼化时的寄情之处。

  • 标签: 李白 越中诗 越中行 越中情
  • 简介:《鹿鸣》是周宣王继位之初写自己宴会宗族大臣的诗,其主旨在于亲和宗族。《诗序》说:“《鹿鸣》,燕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郑玄《笺》、孔颖达《正义》也依《诗序》为说,皆以为君王之作,对诗的主题的把握也大体正确。《仪礼·乡饮酒》郑玄注也说:“《鹿鸣》,君与臣下及四方之宾燕,讲道修政之乐歌也。”按之诗本文,与以上诸说相合。

  • 标签: 大臣 亲和 《诗序》 鹿 小雅 周宣王
  • 简介:小说《伤逝》以第一人称作为叙述人称,用倒叙结构中的对比性诗化结构表现出了鲁迅充满现代性悖论的婚恋观与女性观。作为在传统与现代转型之间的年轻一代知识分子,涓生在反叛传统之时,仍然难以彻底告别传统女性观的影响。鲁迅不是在道德层面上批判涓生之罪,而是在生存要义的前提下,呈现出了爱情的脆弱本质。

  • 标签: 《伤逝》 现代性 男性视角 女性观
  • 简介:"小乔初嫁了"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具有重要意义,不应认为其是"白璧微瑕",也不应对其加以随意解读。联系苏轼婚姻经历,我们不仅发现该句不仅有哀叹仕途失意之感,更是对婚姻失败的哀婉抒写,对突显词作主题也有重要功效。

  • 标签: “小乔初嫁了” 苏轼 婚姻失败 仕途失意
  • 简介:<正>泰国的早期长篇小说大都是些爱情小说。人们说“爱情是小说的永恒主题。”然而,小说的主题——“永恒”,对读者说来却是一种灾难。于是,一些作家把眼光移向了异域,以国外为背景的小说便应运而生,它的开山祖师就是蒙昭·阿卡丹庚(1905—1932)。蒙昭·阿卡丹庚自幼聪颖好学,中学时期就对文学饶有兴趣,十八岁起翻译西方文学作品。他出生在一个皇族家庭,是一位亲王的儿子,因此有机会到英国和美国求学,学习法律。国外生活的体验,正好成了他日后创作的依据。

  • 标签: 长篇小说 小说创作 爱情小说 作家 短篇小说 西方文学作品
  • 简介:计划生育在中国乡村社会有着巨大、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它与中国农民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构成了最为奇异、独特的乡村百态。可是,除了莫言在长篇小说《蛙》中浅尝辄止涉及此领域外,鲜有其他作家动得了这块“蛋糕”。如何以小说形式全方位观察和审视计划生育背景下的乡村百态,进而探究复杂、丰富的人性世界,作家秦岭的中篇小说《风雪凌晨的一声狗叫》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作为我国第一部全面反映计划生育的中篇佳作,非常值得分析研究。

  • 标签: 秦岭 《风雪凌晨的一声狗叫》 计划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