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屈指数来,我离开老家已有35个年头。这30多年中,我的父母相继离世,家族也己陆续搬进了县城安居,老家鲜有牵挂的人和事。然而,有一样东西却日日夜夜惦记在我心头,魂牵梦绕,挥之不去。它,便是蒙洞接龙

  • 标签: 年头 家族 鲜有
  • 简介:时间过得飞快,转瞬之间,东京街头已是一派圣诞气氛。我走出皇宫附近的日比谷车站,在“铃儿响叮当”的歌声之中,朝数寄屋走去。江苏人民出版社新出版的已故日本作家菊田一夫的长篇小说《请问芳名》末尾的一段文字,随着银座晴海大道上南来北往的车辆、行人,叠现在我的眼前,也叠现在夹峙着新数寄屋巍峨耸立的高楼大厦的繁华的街景前——

  • 标签: 数寄屋 田一夫 转瞬之间 日本作家 江苏人民出版社 真知子
  • 简介:<正>美国著名现代诗人哈特·克莱恩(HartCrane1899—1932)在短暂的一生中出版了诗集《白色大楼》和长诗《》,被认为是美国“最有争议”、“最难懂”的诗人之一。他的代表作史诗《》使他享有盛誉,引起越来越多的读者和评论家的重视。虽然他的诗意义含糊、深奥费解,但“无人否定他作为那个时代的重要诗人的地位,被排在庞德、艾略特、弗洛斯特、斯蒂文斯、威廉斯之列”。耶鲁大学教授R.W.B.刘易斯认为:“哈特·克莱恩是使用英语语言的最优秀的现代诗人之一,美国历史上一打多重要诗人之一。”1922年艾略特的长诗《荒原》问世震动了欧美文坛,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诗歌的一座里程碑。克莱恩虽然表示钦佩,认为艾略特这部“否定性诗歌是美的,但不承认‘人们有欢乐’即有‘正面、积极的情感’是有片面性的”。他在给科哈姆·芒森的信中说:“我认为英文著作中没人能象艾略特那样赢得人们如此的尊重,但是我把他作为走向几乎完全逆反方向的出发点”。克莱恩

  • 标签: 克莱恩 惠特曼 《桥》 艾略特 《荒原》 长诗
  • 简介:废名拒绝"故事"的创作心态加上"梦梦"的言说方式,使《》的叙事独特难懂。叙事过程可谓是举步维艰,而读者利用文本信息理解叙事内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因何在?因为废名自己确实是在进行着一种他自己都无法确信也无法推动的苦恼叙事。

  • 标签: 废名 《桥》 叙事 苦恼
  • 简介:罗特路甫是德国表现主义“社”的核心人物。他画风的最大特点是施色大胆,不注重写实。但他又紧密联系生活,从不关门作画。为了寻找艺术题材,他经常深入到德累斯顿的工人区,希望能从底层生活中获得最淳朴的感情。

  • 标签: 罗特 德国 画家 联系生活 表现主义 艺术题材
  • 简介:一曰高古诗云:“千般贵在无过达,一片心闲不奈高。”二曰清奇诗云:“未曾将一字,容易谒诸侯。”三曰远近诗云:“已知前古事,更结后人看。”

  • 标签: 古典文学 文学作品 《诗有十体》 诗词
  • 简介:<正>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叙事学”的产生与发展与现代西方小说的发展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叙事学”是以虚构的叙事文学(主要是小说)的内在规律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叙事文体的本质特征及形成因素,力图解开叙事体从文字到语言信息到艺术作品之间的奥妙。鉴于此,我们又可以认同:“叙事学”是一门包容性比较强的学科,可以引进到所有“叙事体”文学的研究中。作为叙事文学的一种,报告文学必然与小说文体有着某些相通之处,因此,本文将着重从“叙事观点”、“叙事笔调”等方面,探讨斯诺的叙事风格。

  • 标签: 形成因素 研究对象 内在规律 报告文学创作 艺术表现力 叙事风格
  • 简介:废名的小说文本以边缘的姿态游走于城乡二元空间,长篇小说《》则通过诗化的创作立场来审视乡土中国,作者以形象性的文字方式进行着一种“精神还乡”,在唯美乡土的实景与虚景中,构建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 标签: 废名 《桥》乡土文学 文化心态 精神家园
  • 简介:《论语》的文学性历来很少受到关注,偶有涉及,也大多集中于“侍坐”这样场景具体、对话详细、人物众多的篇章。纯语录部分言简意赅,自有不同于《论语》其他部分的文学特色。其文学陛不仅体现在褒扬人物时程度有区分,还体现在通过只言片语塑造人物形象。纯语录在表达贬斥感情时特点也比较突出,不仅注重使用多样化的直接否定词,还通过反问和虚词的使用来加强否定色彩。《论语》这种文质兼重的文学特色影响了后世诗歌和散文创作。

  • 标签: 《论语》 纯语录体 褒扬 贬斥 文学性
  • 简介:晚唐小品文作家陆龟蒙的自传小品《甫里先生传》《江湖散人传》,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坦露个人志趣情怀,描写脱俗逸行,以彰显自我,标榜个性。同时,这两篇小品也促进了自传小品的发展;大体而言,《江湖散人传》肇开自传小品中采用虚拟问答之先路,《甫里先生传》则是史实性自传的写实与文学性自传的虚构高度融合的典范之作。尽管仅为二篇,但无疑在自传小品发展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 标签: 陆龟蒙 自传体小品 《江湖散人传》 《甫里先生传》
  • 简介: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对《圣经》文学的出色继承,维持了一种正统的基督教神学观念也决定了忏悔文学的发展方向.主体性第一人称叙述与独白式倾诉构成其话语语式.其真诚的理想影响到了不信教的文学创作,使忏悔文学溢出宗教语域,产生了卢梭式的恢复了生命的真实与心灵的真实的新的忏悔文学.

  • 标签: 文学创作 《忏悔录》 第一人称叙述 独白 奥古斯丁 《圣经》
  • 简介:我们能够从书信的文字交流中,在一定程度上捕捉到一些与写信人和看信人有关的客观事实。这是因为书信的文字语言中包含着发话人与受话人的各种信息。在一部小说中,这些信息是如何发挥它的作用的?或者说,小说如何利用书信这种语言交流形式来达到叙述目的?本文就这个问题,通过分析日本作家有岛武郎的《宣言》这部典型的书信小说,来揭示书信小说的构造及特征,并通过解析小说中书信与小说内容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分析《宣言》这部小说的表层内容与深层内容之间的差异。

  • 标签: 有岛武郎 《宣言》 发话人 受话人
  • 简介:《史记》作为历史巨著在文学史上同样享有盛誉,主要是因为它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形式,使纯粹的历史作品成为富有浓郁文学色彩的史传文学作品,为我国散文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梁启超曰:"其最异于前史者一事,曰以人物为本位。故其书厕诸世界著作之林,其价值颇类布尔达克之《英雄传》。"(《中

  • 标签: 战国策 纪传体 左传 司马迁 史记 文学作品
  • 简介:这篇小说取材于林四娘的传说。关于小说本事的记载,据有学者考证,在清初康熙年间,现已发现的就有七八种之多。其中最著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即王渔洋《池北偶谈》中所载和林云铭的《林四娘记》(在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和任笃行《聊斋志异全校会注集评本》中均有附录)。两家所记,都是闽人陈宝钥在山东青州任职期间,于官署中与林四娘鬼魂交往事,虽然人鬼关系密切程度不同,但都未涉及性爱。而对林四娘的出身和行迹,两家所记却有很大的不同。王记大致内容是:林四娘乃明末衡王朱祜桴宠幸的宫嫔,不幸早死,殡于宫中。因国破,王府荒毁。

  • 标签: 小说品格 聊斋志异 林四娘 笔记体 《池北偶谈》 康熙年间
  • 简介:《文选》卷三四、卷三五立“七”,收录枚乘《七发》、曹植《七启》及张协《七命》三篇。七在唐前创作颇丰,据郭建勋先生统计,遗存47篇(具体详见郭建勋《七的形成发展及其文体特征》一文,载《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5期),当然其中多为残篇或存目,完整的仅有10篇。

  • 标签: “七体” 《文选》 解读 居正 2007年 “七”体
  • 简介:去年岁暮赴台北政治大学参加第三届辞赋学研讨会,我在桃园机场首次见到前来迎宾的政大文学院长、会议主席简宗梧教授。对这位在台湾学界享有较高声誉的赋学先进,我最初的了解只是在研究汉赋过

  • 标签: 汉赋研究 赋学 辨体 司马相如 辞赋 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