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学具有白日梦性质,而媒介是人的延伸,从形式上看网络游戏将媒介技术与文学的艺术功能融为一体,它通过在线参与、即时互动,以鲜明强烈的体验性延续了文学的梦想品质,有望成为继影视之后的“第九艺术”;然而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在这个号称绿色GDP的阳光文化产业中,游戏内容正在形成的弱肉强食、胜者为王等价值观却与文学的独立思考与公共关怀背道而驰。网络游戏以游戏人生的市民文化和虚无的后现代精神,把文学阅读的公众转化为文学消费的公众,它看上去是我们文学梦想的延伸,实质上是对文学梦想的背叛。

  • 标签: 网络游戏 文学 第九艺术 梦想 价值观
  • 简介:本文从文化学中的媒介研究视角出发,截取了德语文学史上的两个断面——1800年前后及1900年前后,着力考察此间文学现象与其所处时代语境中的媒介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文章通过对与媒介相关的概念的厘清,尤其是通过对由德国媒介哲学学派建立的“使者”模型的引介,为特定时期的德语文学作品的解读与定位提供了的可能。

  • 标签: 文化学 媒介研究 使者模型 文字文化 影音文化
  • 简介:在不久的将来,网络文学将成为主流文学,而类型小说将成为网络文学的主要构成。在这一过程中,学院派研究者如果要有效介入,必须重新调整定位。这不仅意味着研究方法的全面更新,同时也意味着研究态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 标签: 媒介革命 网络文学 主流文学 精英批评
  • 简介:电子媒介以特殊的信息生产形式,与文化生产、文化产业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兴起电媒时代的新型文化。而这种电媒文化又直接影响了文学知识范型的转换、扩大与更新。电媒技术感知与电媒环境中文学的艺术感知同形同构,显现为现代主义文学内部的各种创作方法与艺术形式为电媒所塑造,它们与电媒属性存在对应关系。电媒带来文学知识改变的这一认知路径,有助于深入理解20世纪文学文化现象及其背后的动能与结构。

  • 标签: 电子媒介 新型文化形态 文学知识演变 文学形式的对应性
  • 简介:网络文学经历近二十年的发展变迁,已经形成了当下商业化的成熟模式。而我们对于网络文学的研究却非常滞后,理论非常匮乏。网络文学是一种怎样的格局?网络文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都有哪些?学院派该如何介入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的危机和发展方向又是什么?本文将逐一讨论,以求解答。

  • 标签: 网络文学 经验与想象共同体 二次元亚文化 影视改编
  • 简介:媒体时代应该有“文学文学为适应传统媒体而形成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接受(消费)方式必须有所创新,以便在媒体时代的大潮中谋取生存发展的空间与机遇。文学要真正成为被媒体所传递的有价值信息,就要坚守文学自身的功能的发挥。

  • 标签: 文学 新媒体 生产方式 传播方式 接受方式
  • 简介:对英语世界以外从事美国文学研究的外国学者来说,恐怕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候了。美国文学研究越来越国际化,国外出生以及立足国外的美国问题研究者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本文试图解释这种现象及其衍变,并有选择地重点分析美国文学研究中新的跨国界与比较的方法。首先,本文将简要回顾催生这些新方法的背景因素,包括美国学术界人员构成方面的变化等,认为自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文学研究内部’出现了对传统经典的挑战,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和种族批评研究的兴起大大深化了整个研究,在随后探讨如何定义的跨国界美国问题研究中又滋生了各类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其次,论文作者拟通过描述近期出版的、暗示这些方法成功之处的一系列书籍和文章来进一步说明以下五种宽泛、重叠的研究范畴:(1)聚焦作者研究,拓宽超越国界的批评理解视野;(2)强调语言学翻译或跨文化交流课题;(3)研究世界范围内(大西洋世界、泛太平洋世界与美洲世界)文本的流通与跨文化影响;(4)以全球化视野处理文化流动的研究课题;(5)对跨越国界的环境相互依赖或类同进行生态批评研究。我们会看到它们大部分都是异质的,其间我们在研究的方法上也发现了相当可观的差异和观点间的碰撞。

  • 标签: 美国文学研究 跨文化影响 跨国界
  • 简介:2007年6月21日,新华社与英国路透集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两社友好合作50周年庆祝活动。路透集团首席执行官汤姆·格罗瑟率领董事会代表团访问新华社,双方回顾了过去半个世纪的友谊并希望未来开展进一步合作。

  • 标签: 友好合作 北京人民大会堂 媒介 路透集团 首席执行官 庆祝活动
  • 简介:在这篇访谈中,著名印裔美国小说家芭拉蒂·穆克吉就移民文学与新作《印度小姐》两个主题展开讨论。作为移民文学的创始者之一,穆克吉详细陈述了移民文学的概念、含义、发展历程、其作为全球化时代文学的意义,及其与后殖民文学的区别。穆克吉本人身为移民者传奇的一生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对此她在访谈中都有所涉及。《印度小姐》是穆克吉“三部曲”的终结篇,与第二部时隔七年,为批评家和读者盼望已久。这部小说与移民文学的联系、对另外两部小说的发展、作家的创作思想和写作技巧,以及穆克吉本人希望通过该小说表达的人生观念,都在访谈中有所反映。

  • 标签: 芭拉蒂·穆克吉 移民文学 后殖民主义 《新印度小姐》 全球化
  • 简介:《比较文化研究中的数字人文与媒介间性研究》是一部由比较文学和文化专家斯蒂文·托托西主编的论文集。该书所收录的论文,在比较文化的语境中,从理论与实践方面,探讨媒介间性和数字人文的概念,分析了媒介间性和数字人文在不同类别文本中的运用,如小说、电影、绘画、漫画、图画小说、电子游戏等等。该书拓宽了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为当代新语境下的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提供了思路。

  • 标签: 数字人文 媒介间性 比较文化 媒介转向
  • 简介:魁北克文学的历史并不长,约有一个半世纪。就在这一百五十年当中,它走过了曲折的路程,经历了复杂而急剧的变化,尤其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魁北克文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被称为“沸腾文学”、“爆炸文学”,在世界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魁北克文学在中国尚鲜为人知,系统地译介和研究还很不够。今年四月,在南京召开的魁北克文学国际研讨会将有助于推动国内对魁北克文学的研究。我刊把中外学者的全部论文摘要刊登,为魁北克文学在我国的译介尽绵薄之力。

  • 标签: 魁北克文学 加拿大文学 法国文学 爆炸文学 国际研讨会 世界文坛
  • 简介:<正>西德出版的《法兰克福杂志》一九七九年第十期上刊登了维也纳大学讲师文德林·施密特·登格勒的一篇专论奥地利文学的文章,题目是《不变的情感》。关于奥地利文学的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提法,一种是直接从语言的角度出发的,认为奥地利文学是德语文学的一部分,称其为“奥地利国的文学”(DieLiferaturaus(?)sferreich)。另一种提法是以奥地利文学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为出发点的,称奥地利文学是“奥地利的文学”(Die(?)sferreichischeLiferatur)。后一种提法为大多数奥地利作家所采用。

  • 标签: 民族文学 德语文学 现代作家 法兰克福 语言 角度
  • 简介:作为英美文学空间研究的一个前沿议题,文学地图蕴藏着引人入胜的集成性文化记忆和气象万千的学术意蕴。本文分别以“属+种差”的定义原则、类型学的异质标准、摹状词和历史因果指称命名学理论为基石,梳理文学地图的定义、类型和研究名称等三大本体话语,以管窥深藏其中的空间诗学奥秘。

  • 标签: 文学地图 本体研究 定义 类型 研究名称
  • 简介:卡尔维诺的文学创作是一台复杂的文学机器,他一生的工作是将与时代相关的科学、哲学、政治学的零件置入文学机器中,不断地磨合,不断地调试。《文学机器》是卡尔维诺一生文学创作和实验的心得体会。

  • 标签: 文学创作 机器 卡尔维诺 心得体会 政治学
  • 简介:自进入互联网时代,草根博客的兴起在我国掀起一股创作民主之风。本文通过研究近年来中国网络草根博客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追寻新传媒平台下的文学样式与传统文学的关系,即草根博客文学在传统文学基础上的发展转变和对文学本源的回归。在互联网的媒体时代中,文学出现了的元素和发展,而媒体文学形式必将与传统文学汇成一支,对文学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 标签: 媒体文学 草根博客 传统文学 创新发展 本源回归
  • 简介:<正>古老的亚洲文化和亚洲文学从地理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区域;这三个区域又可以分别由中国、印度和阿拉伯国家作为代表。由于地理位置、民族、宗教、语言等多方面的原因,斯里兰卡自古至今和印度保持着特别密切的关系。从广义而言,斯里兰卡文学

  • 标签: 斯里兰卡 本生故事 巴利语 民间故事 佛教文学 南印度
  • 简介:本文以法国作家布朗肖的文学思想为研究对象,围绕着沉默与声音这一对概念,深入分析了布朗肖对语言和文学的独特认识。作为当代法国文学界与思想界一位特立独行者,较之他的朋友勒维纳斯、德里达和福柯而言,生前相对默默无闻的布朗肖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布朗肖的文学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正在对西方思想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 标签: 布朗肖 沉默 声音 文学理论
  • 简介:李彦数十年“为移民女性立传”的独特价值,在于以“内倾式”书写女性的“命运之变”“灵魂之痛”,其生存浮萍与精神脊梁之悖论,构成内在生命真相的多样性。她对母亲形象的塑造与母女关系的追问更富有探索性。《嫁得西风》与《海底》等作品,也是这方面的典范。

  • 标签: 新移民文学 女性经验 《嫁得西风》《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