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终于有时间开始写“表象下的魔鬼”这一经济学专栏,希望这一专栏的开始,是大家对现实世界另一种理解的真正开始。其实,自从博士论文完成以来要写、可写的东西实在太多。用自己常劝诫自己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这个世界的“诱惑”总是太多。不过最后笔者还是忍住了这些“诱惑”,情不自禁地搁置了其他更富有经济效益的写作计划,转而开始这一专栏的写作。一方面,为的是把自己以前对现实世界的各种洞察记录下来,尽快地与读者共享,更希望这样的阅读能让读者从表象的诱因中挣脱出来,获得对现实世界的真实侦破能力;另一方面,

  • 标签: 陈宇峰 《经济学的侦探能力》 中国 当代文学作品 杂著
  • 简介:从古至今,"了"都是很常见、很实用的一个字或词,但是人们对它的来源及用法了解地并不是很透彻。本文就"了"的来源、发展及用法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同时,我们在探究一个字的时候,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分析,这样结果才能更全面,也会更好地把词语运用到生活中去。

  • 标签: “了” 产生 发展 用法 虚化
  • 简介:20世纪的形式主义批评从俄国形式主义到新批评再到结构主义批评,聚焦于文学文本尤其是诗歌文本的语言结构形式:俄国形式主义主要是在传统语言学和布拉格学派的框架下研究具体诗歌语言的特点与功能;新批评同时受到传统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的影响,语义为其研究核心;而结构主义批评则直接受到了索绪尔现代语言学和乔姆斯基的影响,探讨的是宏观的诗歌语言结构系统和读者的“文学能力”。从俄国形式主义以诗歌语言形式为绝对的批评对象,发展到新批评包纳形式之外其他传统因素的批评理论,最后是结构主义的涵盖历史文化和读者范畴的阐释结构,体现了一种从表层到深层、从具体到系统、从极端到折衷的发展脉络。

  • 标签: 形式主义批评 俄国形式主义 新批评 结构主义批评 发展脉络
  • 简介:千百年来,爱情与婚姻的剥离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历史现象,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曾说过:“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如果说在自由民男女之间确实发生过爱情关系,那只是就婚后通奸而言。”一般来说,既有爱情又有婚姻在实际生活中是存在的。但更多的情况是,有爱情无婚姻、有婚姻无爱情。

  • 标签: 盛可以 婚恋 爱情与婚姻 存在 解读 历史现象
  • 简介:本文对弗尔的9·11小说《特别响,非常近》中所出现的“创伤迁移”现象、主要特征、在小说中的表征、以及透过这一现象所反映出来的美国后9·11时代的文学思潮等方面予以梳理和探索,以引起学界对这一现象的关注。

  • 标签: 9·11 历史创伤 创伤迁移 互文性
  • 简介:纪实美学是中国新生代电影的重要美学特质。纵观新生代的创作环境和成长之路,就国外影响而言,主要受法国电影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伊朗新电影的影响,国内环境则是新生代想要突破前辈的艺术创作成就,以及中国"新纪录运动"影响了新生代的创作。

  • 标签: 新生代 纪实美学 法国新浪潮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伊朗新电影
  • 简介:"kickthebucket"的修辞意义因具有非透明性而蕴涵复杂的认知过程,依据三大认知理论进行描述性和解释性研究,其认知形成得以明晰化。解释规约语言现象的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在概念整合中充当重要关系与原则,与解释新创意义的概念整合相补充,实现了宏观层面的认知解释,而采用的语义成分分析法,也达成了微观层面的形式描写。研究发现,其习语意义是基于概念整合简域网络认知机制,与包括词源学意义和常识意义的认知补充相结合而形成,而经历概念整合简域网的非透明英语习语具有同样的意义特征。

  • 标签: “kick the bucket” 概念整合 认知 意义
  • 简介:语文教学的改革不但是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需要,更是语文教学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但是,语文教学究竟怎样改革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这还需语文教育家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也还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在丰富具体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创造。为了促进中学

  • 标签: 语文教学 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 中学 学习兴趣
  • 简介:<正>一、圆周文体的拖延和模糊圆周句一般指包括期待成份,造成悬念,直至句末句意和结构才完整的句子。圆周文体用于指那些经常激发读者期待、有跌宕情节、悬念迭起的文体。《专使》中的句式、情节和人物刻画诸方面皆连续性地重现激发悬念之处。詹姆斯圆周句式中的期待因素是由他典型的延迟句中主要语法和语义成份的出现而引发。他时常使用扩展而多层次的插入成份来拖延呈现主句或主句的谓语动词,谓语动词的主语或宾语、以及所指人物的名字。有时他甚至把谓语动词、表语形容词或者主语后置于他的迂回曲折的圆周长句的最后一个词位。

  • 标签: 亨利·詹姆斯 人物刻画 文体 圆周句 名词化 表语形容词
  • 简介:萧红作为苦难之间的跋涉者,一生都在执著于路在何方的探索。本文通过对其成名作《生死场》《呼兰河传》的再阐释,力图揭示出萧红在其对生命存在之思、民族国家之忧,以及对女性救赎之惑的求索。

  • 标签: 生命存在 民族国家 女性主体
  • 简介:文章通过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的敬畏自然的生态审美意识在壮族文化形态中的流传与影响分析,特别是在壮族民间文化的流传与影响的具体考察,提出在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当大胆借鉴壮族经典中的敬畏自然的生态审美意识、人和其他动植物一样各有其存在的生命价值意义、人类必须敬畏大自然这个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母体、人类必须善待大自然中的所有成员。只有走坚定的自然之子的道路才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

  • 标签: 敬畏自然 流传 影响 自然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