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正>季羡林同志在《锦上添花——代发刊词》中提出本刊的任务之一是:在介绍外国文学方面要弥补过去的不足之处。现在我就这方面提出下列建议:1.德国中古时代的抒情诗人瓦尔特·封·弗格尔瓦德

  • 标签: 外国文学 抒情诗 季羡林 中古时代 德语文学 短篇小说
  • 简介:<正>梁实秋翻译过众多的外国文学作品,其中影响最大、贡献最卓绝的是他独自一人翻译完成的莎士比亚全集。这一翻译工程开始于1930年,当时,任职于翻译委员会的胡适,拟定了一个五年译书规划,遍邀各方名士翻译两方哲学、文学名著,莎士比亚全集亦被列入,并拟定由闻一多、徐志摩、梁实秋、叶公超、陈西莹五人共同担任翻译。不料闻、徐、叶、陈四人始终没有动手,这一工作就全部落在梁实秋一人身上。他开始了漫长的耕耘。抗战开始前,他译完了四部悲剧,四部

  • 标签: 莎士比亚 梁实秋 莎士比亚作品 外国文学作品 西方文学 西方文化知识
  • 简介:<正>一、误区形成的原因文学史证明,名人效应、名著影响,往往在人的心目中造成心理定势,唯名人名著是从。若名人名著观点有误,势必将错就错,以致谬种流传。对于英明国湖畔派浪漫主义诗歌不公允的评价,就是如此,1984年,著名翻译家缪灵珠等人翻译的《1789—1832英国文学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前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编著。在中国广泛流传,影响很大。该书认为,英国湖畔哌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的诗歌是消极、落后、反动的浪漫主义,华兹结斯的《抒情谣集·序言》是反动浪漫主义宣言。这种观点,长期地禁锢着人们的头脑,使英国湖畔派诗人蒙受着不白之冤,使国内广大外语教学工作者深受其害,因而有必要加以澄清!

  • 标签: 湖畔派 华兹华斯 浪漫主义诗歌 外语教学 大自然 湖畔派诗人
  • 简介:小说《西岸上的宣礼》是伊朗现代小说史上的名篇,历来被当作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篇章。本文在“爱国主义主题”这一传统认识之外,进一步论证小说的深层主题在于揭示西方化将会给东方国家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带来深重灾难,表达了伊朗人民坚守自己民族传统和宗教信仰的坚强信念。本文还揭示了小说对当前国际局势的预言性质。

  • 标签: 东方 西方伊斯兰 宣礼 坚守
  • 简介:19世纪中期(1830-1850)英国小说的繁荣,主要归因于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和人民大众异常活跃的精神面貌.但思想家J·S密尔(JohnStuartMill,1806-1873)小说所持态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尴尬处境."文人雅士普遍以诗为乐;而浅薄寡闻者则痴迷于小说"(Mill71).

  • 标签: 康拉德 小说艺术 英国 叙述形式 审美体认
  • 简介:轻轻的欣悦——巴乌斯托夫斯基的喜爱姜洪多年前一个冬日的阳光下午,在武汉最大的新华书店,一个外地青年的神态一定有些怪异,因为他在文学柜书架的最高一层发现了他梦盼寻觅已久的一套书:浅黄书脊上平淡地印着这样一行字——《巴乌斯托夫斯基选集》……有许多作家作...

  • 标签: 文学创作 云杉球果 人的关怀 小说 文学理论 苏联卫国战争
  • 简介:(三部曲)是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1985)的代表作之一,由(1952)、(1957)和(1959)三个故事组成.这三个故事定位于遥远的古代,却影射了现代工业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状况,具有深邃的现实意义,蕴涵着丰富的哲理.但这部小说独具匠心之处在于它纵贯全书的浓厚的童话特色,这也是小说形式上的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创新.在卡尔维诺逝世二十周年之际,让我们再次领略这位世界级文学大师著作中的精髓--童话的借鉴和超越.

  • 标签: 《我们的祖先》 童话特色 小说 意大利作家 伊塔洛·卡尔维诺 《树上的男爵》
  • 简介:六年前应《文史知识》编辑部邀约,为该刊"治学之道"专栏撰一文,文成,取题《筏上戋语》。戋者,小也,所谓"筏上",是指自己既未抵达彼岸,亦谈不上已定位,仍在无涯学海探溯。此说决无矫情意味。

  • 标签: 累积 文化现象 清代诗文 诗词 治学之道 文学实践
  • 简介:在意大利文学和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下,乔叟自己的创作、英诗的发展和文学的本质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他这时期的重要著作《声誉之官》就是其探索的艺术体现。在诗里,作者既揭示了文学作品的虚构性质,也强调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基础,并在英国文学史上第一次艺术地表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观。他还将生动的口语运用于诗歌创作并尝试内容与语言风格之间的有机统一,这也是英诗史上一个重要发展。

  • 标签: 乔叟 诗歌创作 文学 诗史 广泛 虚构性
  • 简介:<正>巴尔扎克的《比埃尔·格拉苏》,笔调轻快而幽默,时时逗人失笑,但我们不会把它当作市井趣谈或是艺坛奇闻来读。这里寄托着作者的深沉的感慨,他的创作意图十分严肃。这个短篇小说的艺术手法同样值得我们注意。作品的时代背景放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法国已从封建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 标签: 时代背景 三十年代 艺术手法 短篇小说 创作意图 封建社会
  • 简介:<正>《简·爱》中的罗切斯特无疑是个复杂的艺术形象,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之进行界定或评判,否则,不同的视角所引出的迥异的结论就会在批评界尖锐地对立起来,1987年在上海召开的“勃朗特姐妹研讨会”上人们罗切斯特形象曾热烈地讨论了一下,这种讨论是有益的和令人思考的,同时也应该是继续的和深入的。本文将试图从外部、内部和远距离这三个角度来具体地审视罗切斯特这个人物形象。

  • 标签: 再审视 人物形象 简·爱 罗切斯特 作品 性渴求
  • 简介:<正>二十世纪文学批评摆脱了作为作品的附庸的地位,获得了独立。在今天,人们在考察一部文学作品的意义时再也不能置批评于不顾。在作品本体崇拜也同作者意图崇拜一样已经成为历史之后,作品的意义已不再是自满自足的了,而是处在一种开放的不断建构的过程之中。批评家们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发现新的意义(有的、甚至更多的并不一定为作家自己所认识到)已不再被视为作者的“僭越”。批评赋予作品以意义,这在今天已经明确地为大家

  • 标签: 尤金·奥尼尔 作品 二十世纪 心理分析 评论 旅程
  • 简介:<正>早在30年代,读者就发现《雷雨》与《悲悼》很相象,但论述者在论述曹禺所受奥尼尔影响时,大多循着曹禺戏剧主题的某一侧面,或某些人物或某些技巧作比较;而这些比较也往往只是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似点,或加以类比,或揭示其影响所在,而忽略了对于曹禺所受奥尼尔剧影响的特点和程度,其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以及这种影响曹禺戏剧创作的意义等的探讨。本文拟就这方面作些尝试。

  • 标签: 奥尼尔 《雷雨》 人物性格 《悲悼》 表现主义 戏剧技巧
  • 简介:<正>在《惠特曼在国外》等一些著作中,外国评论家谈的是惠特曼别的国家诗歌造成的影响;而在海内,研究者们仅仅评论过惠特曼郭沫若的冲击力所引“爆”的《女神》,惠特曼同整个中国现代诗历史进程的关系很少重视。本文试图在这个方面作些探讨。1.田汉:全面介绍惠特曼的第一人1919年7月15日《少年中国》创刊号上,田汉发表了长文《平民诗人惠特曼的百年祭》。此文认为,惠特曼对于美国的重要性,就象是莎士比亚对于英国那样。美国的强大绝不在于它的物质、它的帝国主义,而是在于它创造的人物,以及这些人物倡导的自由。在田汉看来,惠特曼就是这些人物中的一个。而且,因为他是一位预言家、一个鼓吹民众力量的诗人——“平民诗人”,所以经过一次大战便更受人崇拜。在田汉看来,“惠特曼对于自然的信爱,到处持‘manlyloveofComrades’的主意”,“出于大胆的现实肯定,他无诅咒、无怀疑、无悲叹、无愤怒、无犹豫、无回避,他只有强烈的主张自我(self)要与无畏的未来、无限的

  • 标签: 惠特曼 草叶集 莎士比亚 三十年代 中国诗 现代诗人
  • 简介:本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中国文学和哲学美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作者认为,一个民族文学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取决于该民族哲学的成熟程度。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在美国现当代诗坛引起的反应,并重点介绍中美诗歌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美国现当代著名诗人。

  • 标签: 中国文学 中国古典诗歌 中国诗歌 意象派 当代诗歌 中国古典诗词
  • 简介:爱默生和梭罗所奉行的超验主义自然观无法完全解释艾米莉·狄金森内心深处"自然之谜"的疑惑,因她有意识地在诗歌创作中进行了极富独创精神的"再定义":"自然"等同于"知识",为直觉或"超灵"难以洞悉;"自然"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它对人的基本利益漠不关心,两者之间的疏离感无法打破.因为不能体悟"自然"的本质,诗人"自然"的敬畏感逐渐加深,也构成了她对超验主义自然观冷静的质疑.狄金森和爱默生都相信读者应该经由个人的实践去感受和解读"自然之谜",而两者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狄金森最终确定该命题无解.

  • 标签: 艾米莉·狄金森 超验主义 自然观 再定义
  • 简介:安安,是福建晋江籍青年诗人。我曾是他的诗歌处女集第一个读者,当时我曾为其中一首题为《中华》的短诗赞叹不已,觉得他是一位很有创作灵性和创作潜力的作者。没想到他在全国诗歌走向低谷的情况下,短短几年中竟然在国内外不少有影响的刊物接二连三发表诸多有分量的力作,这的确是一个奇迹,难怪近年来他的创作现状及其作品引起了诗坛的关注和赞赏。

  • 标签: 诗歌 禅意 青年诗人 诗坛 诗作 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