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  8年前,随着一书的畅销及同名电影的轰动,美国联邦调查局聪颖美丽的特工史达琳和那个食人魔莱克特博士的形象已为世人所熟悉.数年后,他们的故事又有了新的发展.在托马斯·哈里斯(ThomasHarris)的新作(Hannibal)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了莱克特内心的隐秘世界,同时也更看清了另一个更加丑恶的现实世界,在那里,金钱可以买到一切,可以泯灭良知,而权势在金钱的驱使下则可以为所欲为.史达琳就是那个社会中金钱与权势的牺牲品,可谁能从这个罪恶的渊薮中拯救她呢?……

  • 标签: 汉尼拔沉默 沉默羔羊 羔羊续集
  • 简介:本文以法国作家布朗肖的文学思想为研究对象,围绕着沉默与声音这一对概念,深入分析了布朗肖对语言和文学的独特认识。作为当代法国文学界与思想界一位特立独行者,较之他的朋友勒维纳斯、德里达和福柯而言,生前相对默默无闻的布朗肖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布朗肖的文学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正在对西方思想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 标签: 布朗肖 沉默 声音 文学理论
  • 简介:美国后现代文学批评家伊哈布·哈桑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是从先锋派文学开始的,他认为先锋派是后现代主义这个交响乐中必不可少的前奏。他从古希腊俄耳甫斯的神话中揭示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学是"沉默的文学",是那些毁灭与创造并进的先锋派文学,而它们是后现代主义的先行者。

  • 标签: 哈桑 沉默的文学 先锋派 后现代主义
  • 简介:叙画诗被称为“用语言再现来表现视觉再现”的一种诗歌类型,它主要反映了文字和图像之间的关系,而文字和图像的关系在性别研究中也有重要的意义:在叙画诗中,语言/男性主导着,甚至压迫着沉默的图像/女性。彼得拉克在他的《歌集》中对劳拉叙画诗式的描写有着非常强烈的“恋物”情结,劳拉时常被表现为零碎的物品:珍珠,黄金,玫瑰,雪等等。这类型叙画诗式的描述反应了诗人的野心——他想要“物化”他的爱人,使她成为一个永恒静止的,沉默的艺术品,以承受来自男性的凝视。因此劳拉并不是一个和彼得拉克互动的,活生生的爱人,她被转化成一个偶像,一个永远都得不到的物品,不断为诗人情欲的凝视所追踪。在彼得拉克“物化”劳拉的过程中,他成功地创造了世界上“唯一的女人”。然而,诗人意识到人类语言的空虚,他发现语言并不能代替劳拉的“在场”。劳拉的永恒缺席另一方面也不断刺激着诗人去寻找一系列的“能指”去替代她的在场,最终劳拉的女性形象在过剩的“能指”中被扭曲。

  • 标签: 叙画诗 彼得拉克 《歌集》 性别 诗学
  • 简介:美国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准备修建一座体育馆。消息传出,立刻引起了教授们的反对。校方迫于压力顺从了教授们的意愿,取消了计划。教授们为什么会反对呢7原因是校方选定的位置是在校园的华盛顿湖畔,体育馆一旦建成,恰好挡住了从教职工餐厅窗户可以欣赏到的美丽湖光。为什么校方又会如此尊重教授们的意见呢?原来,

  • 标签: “雷尼尔效应” 留人机制 华盛顿大学 体育馆 教授 西雅图
  • 简介:冒犯语是使交际对象或言语涉及对象感到恐惧、羞耻、愤怒、尴尬、不适等的语言或言语表达。冒犯语分为诅咒型、贬损型、称谓型、揭露型等四类。作为一种行为,其工作机制是通过激起被冒犯者的消极心理反应而获得消极快乐。

  • 标签: 冒犯语 类型 工作机制
  • 简介:埃德加·爱伦·坡在其小说创作中注重将“侧目而视”当作其“秘密写作”的认知理据,主张用“暗示性的一瞥”去聚焦核心寓意层面,并使之与解码层面上的“视网膜外围聚焦”形成精巧的逻辑对位关联。基于此,本文围绕坡的小说文本中零散出现的三个关键命题——“真实比虚构更奇怪”、“暗示性的一瞥”及“游戏之外的事物”——进行创作层面上的探析,说明其功能得以实现的认知基础均关联着作为视觉诗学原则的“侧目而视”。

  • 标签: 埃德加·爱伦·坡 “侧目而视” 认知 小说美学
  • 简介:本文是“《今日世界文学》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2007)的主题发言,主要考察美国在过去的30年里统治文学研究领域的纪念碑式著作,以此对比20世纪早期的欧美与20世纪晚期的中国,探讨它们在“文化现代性”思潮下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变迁。

  • 标签: 文学研究 文化变迁 中国 美国
  • 简介:《米尼》是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转型之作。在这部长篇小说中,王安忆以主人公米尼、阿康为代表,叙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处于转折时期的上海一群都市男女青年的沉沦史。《米尼》无疑是一个彻底的悲剧,在这悲剧背后响彻着的是一曲交织着欲望与宿命的人性挽歌。

  • 标签: 《米尼》 欲望 宿命 人性
  • 简介:我国外国文学批评界习惯于把文学视为对社会现实的形象反映,尤其是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创作的研究中。其实,19世纪俄罗斯经典作家的创作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在很大程度上是超越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文学文本的意义往往滋生于其自身的智能机制之中。文学文本并非是一个静止的被动客体,也不只在传递和记忆信息,还是一个运动的、拥有主体性的生命体,能够通过界限转换、对话机制和时空变化等途径,作用于读者,在读者大脑左右半球的互动中,不断地创造意义。

  • 标签: 19世纪俄罗斯文学 文本 对话 时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