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张可久是元代中后期的一位散曲大家。其现存散曲中有许多富有地域性色彩的曲作,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这里主要对其地域性散曲中的纪实性、寄寓性、选择性、象征性等特点进行初步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他的散曲作品。

  • 标签: 张可久 地域性散曲 特征
  • 简介:张大干少年时期有过两年在重庆求学的经历,对重庆地域文化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1916年张大干从重庆出发沿长江东行,三峡风光给张大干留下深刻印象。重庆地域文化对张大干艺术创作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重庆境内的名胜古迹、名山大川和壮丽的三峡,它们为张大干的绘画创作和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开阔了张大干的视野,提高了张大干的艺术修养。

  • 标签: 张大千 重庆 地域文化
  • 简介:文学的地域性由创作活动中的地域文化因素所决定,然而,地域文学并不必然与地域文化全然对应,更不会是特定地理文学资源的同质性转换。地域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地域文化本身具有历史生成性和复杂性,它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本文从海南不同作家群体的创作及文体方面对海南文学做了宏观梳理,以此可看出在海南特定地理、人文环境决定下的文学创作,以及作品中所反映的海南文化景观。

  • 标签: 海南文学 地域性 本土 移民
  • 简介:<正>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品位、特征和个性,有她的人文、风情和历史。沧桑巨变只是她的外貌,人及由人衍生的风景才是她的主体。当然,还不要忘了城市细节。走近她、接触她、读懂她,似乎不难,又觉很难。因为是初次相识,也是初恋。

  • 标签: 城市形象 不要忘了 北京火车站 陈世旭 王安忆 就这样
  • 简介:<正>这是一条成长着的街道。到过港城的人,大抵是不会错过它的。其实它很普通,与别的城市街道并无异样。车水马龙,灯火迷离,林立的高楼陷于形形色色广告包围中……它的名字普通但很响亮:南大街。小城在海的南面,它在小城

  • 标签: 城市街道 城的人 一朵花 飘飘洒洒 就这样 守御千户所
  • 简介:火车开出的时间是午夜12点,而不是晚上6点。詹森到服务台一问,原来是值班员弄错了。他一离开服务台,气就消了一半,因为他并没有真的介意。一个星期以来,他在几位阔绰的朋友家作客,很有礼貌地通过他们的言谈,了解约翰内斯堡这座城市。现在他有6个小时的空闲,让这里干燥而强劲的风吹拂自己。他信步走进东站餐馆。这里设备简陋,墙棕色发亮,桌椅倒是排列得很整齐。他要了一杯橘色浓茶。作为一个过路旅客,此刻他的精神处于既集中又恍惚的状态,心情就和观看一场蹩脚戏时的一样。他想到街上遛遛,置身子约翰内斯堡人中间,去领略这座城市的风情,以及它与其他大城市的不同。他正想出去,突然听到有人在问,“这座位有人吗?”他迅速转过身去,一听那腔调,詹森就能猜出是什么人。两个姑娘站在他身边,还没有等他答腔,刚才问话的那个姑娘抢先坐了下来,而旁边就有许多桌子空着。她穿着一件黑色紧身短上衣,戴着几根黄铜项链,脚蹬一双发亮的高跟皮鞋。她个子高大、粗壮,头发紧紧绕在头上,表层发出金属般的光亮。她迅速点燃一支烟,跟自己的伙伴说,“看在上帝的份上,坐下。”另一个姑娘在詹森身旁的一张椅子上害羞地慢慢坐下。她背过脸去,詹森的目光不禁停在了这姑娘的身上:她与他想像的是那么不同,她长得丰满,一脸稚气,没有擦油的头发蓬松着,身穿一件镶了荷叶边的花上衣,那双被太阳晒

  • 标签: 朋友家 詹森 玛丽 荷叶边 脚蹬 一只手
  • 简介:<正>有昆虫的气味,有植物的气味。我的朋友说,人是靠气味来识别的。我不能确定,那么我们的眼睛是干什么的?我想:人是靠气味来识别的,可能主要还是指在恋人之间,在亲情之间,在朋友之间。说世界是由气味组成的,也不为过。比如我生活的这座城市,我对它的气味就相当熟悉。这座城市,应该来说还是不错的。对于北方,它是

  • 标签: 朋友之间 香樟树 人我 贾宝玉 气候条件 大蜀山
  • 简介:<正>晨报虽然早已下班了,但是脚步声依然在一条街上向着另一条街赶路。两条街的距离里,地铁的呼啸需要十三分钟,再乘七分钟的公交车,再步行二十分四十九秒。如果不堵车的话。也许地铁已经开动了,也许出口处的行人中,果真有一个人,肩上挎着一个沉重的公文包,包里露出一份尚未看完的晨报。也许公交车已经在某个站点停了下来,有人在上车,有人在下车。草绿色的铁椅上果真坐着一个人,肩上挎着一个沉重的公文包,包里露出一份尚未看完的晨报。时间在灯光里,就像河面上的一片叶子,漂漂荡荡。卖晨报的小贩也回家去了,谁都在

  • 标签: 垃圾筒 呼啸而过 一晃而过 十字街口 不知道 一只手
  • 简介:过去的上海会让你想起什么?有人说是十里洋场,有人说是冒险家乐园,是纸醉金迷的不夜城,也有人说是当日的远东金融中心和执全国牛耳的纺织业。上海,是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冲击的最前线城市,以其俯控长江的优越位置,由普通县城一跃而成为全国金融中心,远东第一大城,洋风华俗混生的国际都会。

  • 标签: 城市记忆 上海 金融中心 近代中国 冒险家 纺织业
  • 简介:本书收集了奥姆斯特德对于纽约、蒙特利尔、伯克利校区和伊利诺斯州沿湖郊区等景观的设计提议。从中可以看出他因地制宜,结合自然与人文进行城市社区建设的设计理念。北京大学建筑设计学院的教授俞孔坚为此书撰写了导读。在城市化发展的今天出版此书,

  • 标签: 美国城市 文明化 城市社区建设 伊利诺斯州 城市化发展 蒙特利尔
  • 简介:<正>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崇尚标新立异,各树流派。这一表征在20年代最为显见,一批批作家在流派的旗帜下成为时代的弄潮儿。然而仍有少数几位作家是不为具体的流派所约束的,此类作家才更深层地把握了文学的现代精神,最终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T.S.艾略特就是其中的一位。艾略特初登诗坛时是英美“意象派”圈中的一员,而他个人却特别推崇英国17世纪的“玄学派”,后来其诗风的发展又表明他是本世纪初席卷西方诗坛的“象征主义”诗潮的佼佼者。与此同时,艾略特还在批评领域与“新批评派”合作,发表言论,阐释自己新诗写作的追求。然而,新批评派在形式主义文本研究中所采用的“细读文本”的基本方法,以及一批象征主义诗人对意象碎片的嗜好,又与艾略特重历史意识,尤重作品的整体意义的观念相左。复杂的精神性格使艾略特越出了具体的流派,成为广义的西方现代诗的真正代表。笔者认为,艾略特精神性格的复杂性源于他思想深处的一对精神矛盾:深刻的虚无主义与对历史传统的独特意识。这对矛盾的碰撞使他从对现实的直观描绘、现象批判而走向对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转换。就诗歌创作而言,艾略特中以“象征”的观念作为其艺术实验的起点,描绘出一幅碎片世界的画图,进而这种虚无的精神又深化为一种更为广阔的观念,

  • 标签: 艾略特 象征主义 结构主义 《荒原》 象征诗派 基本意象
  • 简介:<正>凌晨三点,应该属于一个转折点。三点前,你总不会意识到新的一天会到来,三点后,你无论如何也会老想着新的一天已经到来了。三点的时候,终于选择休息,从画室出来,莫名其妙地饿。跑到厨房找了点饼干,是那种夹心的,干脆的饼干以及略带水果香味的奶油,吃起来柔韧而不单调。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吃这种饼干,家里的饼干也多是夹心的,最多是口味的不同。吃完饼干后,却发现窗外有细小的雨声了。靠在窗边看外面,安静的黑。没有发现路灯,楼下只有一个小排档的微弱灯光,矩形的招牌立在地上,白地红字,楷书,竖写着"新九龙大排档"几个

  • 标签: 天会 水果香味 在阳台上 放鞭炮 人过来 天都
  • 简介:被誉为斯坦培克在艺术上最成功的小说.本文试从A.J.格雷马斯符号矩阵理论角度出发分析的叙述结构,分析故事中主要语义素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解密其中蕴涵的多重意义.中伊莉莎的女人性和亨利的反女人性因素之间的二元对立是故事的基本线索,菊花和补锅匠是故事发展中引入的辅助因素,菊花的非女人性是故事发展的支撑点,而补锅匠的非反女人性则是故事发展的催化剂.这四个义素相互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两个义素群之间的对立关系、各义素群内部的统一关系以及义素的动态发展变化使故事产生了丰富的内涵.对故事叙事结构的二元对立分析使人物关系和其背后的深刻含义清晰明了,有助于对小说艺术性和深刻性的理解把握.

  • 标签: 《菊花》 叙事结构 符号矩阵理论 斯坦培克 二元对立 美国
  • 简介:在墨西哥,西班牙人建造了一个索卡洛广场。这是一个城市广场,周围是教堂、市政大楼。每当夜幕降临,众人集聚,或树下交易,或随意闲聊。这次墨西哥之旅让我意识到,西班牙人300年的统治对墨西哥影响深远。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前,南美洲就有寺庙。西班牙探险家摧毁了这些古庙,在废墟上兴建了最大的天主教堂。

  • 标签: 城市广场 墨西哥 西班牙人 天主教堂 新大陆 哥伦布
  • 简介:菲利普·拉金的诗歌多以城市为主题,继承了城市漫游诗人的空间叙事的传统,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城市人的空间感受和体验,还深入到对空间本质的探索。本文从两个方面探讨了拉金的城市诗歌:一方面,通过对其诗歌物理空间符号的解读,分析了拉金对城市的物性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极具思辨性的观察和思考,他的诗歌符号式地诠释了城市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伦理的影响;另一方面,从空间叙述策略和伦理叙述相结合的角度分析拉金诗歌中叙述者、叙述物的空间位置及动态转换,总结出拉金借助这些叙事技巧展现了现代城市人矛盾的生存境况、变化了的伦理规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伦理焦虑。

  • 标签: 菲利普·拉金 空间 叙事 伦理
  • 简介:<正>(一)在萨尔蒂科夫——谢德林众多讽刺文学作品中,《一个城市的历史》以其娴熟的讽刺技巧,不朽的艺术形象,第一次全面地反映了十九世纪中叶沙俄帝国的社会风貌,深刻地展示了统治阶级的反动本质,无情地宣判了沙皇专制政体的死刑。它是作家讽刺艺术的集中体现。戈利雅奇金娜认为,这是一部“天才的讽刺作品”。厄尔斯贝格也说,“《一个城市的历史》富有伊索寓言的机智和力量,最足以代表萨尔蒂科夫的风格”。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谈谈它的讽刺艺术。一、寓庄于谐,笑里藏刀《一个城市的历史》写于1869年至1870年。六十年代初的农村改革,虽然推动了俄国资

  • 标签: 专制政体 沙皇专制制度 讽刺艺术 沙皇政府 俄国 谢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