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主要探讨澳大利亚作家阿列克斯.米勒的小说《祖先游戏》中有关流放的主题。这部小说在连接和断开之间,过去和现在之间,移民和移置之间,都有所描述并达到和解。对于书中人物双重文化下的流放生活,米勒的观点是积极乐观的。他认为,这种"二态"性的生活是一种神圣的礼物,而非生活的障碍。这与赛义德"双重凝视"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 标签: 《祖先游戏》 流放 双重凝视
  • 简介:(三部曲)是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1985)的代表作之一,由(1952)、(1957)和(1959)三个故事组成.这三个故事定位于遥远的古代,却影射了现代工业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状况,具有深邃的现实意义,蕴涵着丰富的哲理.但这部小说独具匠心之处在于它纵贯全书的浓厚的童话特色,这也是小说形式上的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创新.在卡尔维诺逝世二十周年之际,让我们再次领略这位世界级文学大师著作中的精髓--对童话的借鉴和超越.

  • 标签: 《我们的祖先》 童话特色 小说 意大利作家 伊塔洛·卡尔维诺 《树上的男爵》
  • 简介:<正>鸟群掠过夜空喜欢孤独也许是天生的。临近黄昏,我爱坐在室外仰望星空,看夕阳的光线一寸寸隐没,夜色一点点浓重,星子一颗颗清晰起来,往往会有很梦幻的感觉,像是自己也化成了一颗星辰,孤寂的星辰,悬挂于中天。

  • 标签: 仰望星空 我爱 泥蛇 小伙伴 恍若隔世 一束束
  • 简介:星期日我们前去动物园。在动物园里,小儿子高兴地时而跑到温驯的大象那儿,时而跑到凶猛的虎豹那儿。但是使他最兴高采烈的当然是逗弄猴子。小儿子开始扮鬼脸并且叫唤着。突然,我听到:“喂,别瞎闹,这有什么可笑的?”声音这样严厉,一点也不留情。小儿子由于大吃一惊而在原地发了愣。那声音继续着:“您好啊,米拉契科夫!您是这样教养儿子吗?啊,青年人!”毫无疑问,是狒狒之类从笼子里说了这

  • 标签: 米拉 科夫 李子酒 斯托 领工资
  • 简介:以前妈妈只要一哭,我就跑到那条小溪边玩。那里的树下非常凉爽,这使我胸口的疼痛好了一些。爸爸对妈妈大喊大叫的时候,我的胸口就疼,就好像吞了一只气球一样。

  • 标签: 小动物 池塘 妈妈
  • 简介:罗伯茨在叙述模式中尤其致力于心理性的角色塑造,从叙述学研究的叙述模式层面上看,罗伯茨的动物故事在叙述视角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和编辑性的全知视角,在叙述时间上主要采用事态时序和叙述时序,在叙述结构上基本围绕死亡和生存的情节观,以情节为中心。

  • 标签: 罗伯茨 动物故事 叙述模式
  • 简介:一一谈起动物小说,读者往往不约而同地想起被誉为“动物小说之父”的加拿大作家西顿。然而,另一位对动物小说具有开创之功的查尔斯·罗伯茨(1860一1943)似乎并不为中国读者所熟识,他的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也非常有限。实际上,与西顿一样生于1860年的罗伯茨才是真正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他是著名诗人,被誉为“加拿大诗歌之父”,因自己的诗歌才华被英国国王授予“爵士”称号,是第一位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声誉和影响力的加拿大作家。

  • 标签: 动物小说 罗伯茨 西顿 英国国王 加拿大人 怜悯之心
  • 简介:上海国际会展中心一间普通的展厅里,正在举办摄影师冯刚的野生动物摄影展。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向观众们展示着新疆野生动物世界的千姿百态:藏野驴、鹅喉羚、野牦牛、阿尔金山、天鹅湖、塔里木盆地……每一幅图片的背后,无不流淌着摄影师冯刚辛勤的汗水。

  • 标签: 野生动物 冯刚 国际会展中心 塔里木盆地 动物世界 摄影师
  • 简介:格雷厄姆·哈根与海伦·蒂芬合著的《后殖民生态批评》一书将后殖民研究与生态批评理论相结合,通过分析具体文学文本探讨了种族主义与物种主义、发展与环境问题、法律权力与情感归属、动物再现、动物保护与本土居民权利等困扰后殖民地区的生态和社会问题,聚焦于发展、环境和动物及其相互关系,指出讨论生态和环境问题必须考虑新旧殖民主义的影响,发展应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辅相成,在反思人文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建构新型的人与非人类自然关系。该书为解读文学文本和干预社会提供了新视角。

  • 标签: 《后殖民生态批评》 发展 环境 动物
  • 简介:芭芭拉·金索尔弗的小说《动物之梦》是一部关于记忆与失忆的故事。论文从创伤记忆、文化记忆和生态记忆三个方面分析主人公科蒂建构自我的独特视角:科蒂丧母失子的创伤记忆帮助她重新认识自我与过去、未来的联系;文化记忆促进了科蒂的自我与群体身份的认同;生态记忆唤醒了科蒂内心的自然归属感,在回忆中科蒂找回曾经热爱自然的自我,积极投入到家乡的环境正义运动中。

  • 标签: 《动物之梦》 记忆 身份
  • 简介:论文分析了美国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中异化与否定,根据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分析了戏剧中异化的人、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单向度的人,并从作者的批判和否定的主题与创新的写作态度探讨作品对现代人生存境遇的关注.

  • 标签: 《动物园的故事》 爱德华·阿尔比 戏剧 叙述方式 异化理论
  • 简介:动物园的故事》是爱德华·阿尔比的首部独幕剧,剧中的“动物园”是美国社会的一个全景式写照。该剧通过塑造两个阶级身份和性属身份对立的男性气质形象,将主流文化所称颂的理想男性形象置于“他者”的审视与质询之中,揭露了中产阶级的自鸣得意和因循守旧,同时映射出纽约大都市的牢笼形象以及消费社会对人的囚禁和异化,亦揭示了支配性男性气质在后工业社会消费文化的规范、侵蚀下所处的困境和危机,表达了阿尔比对二战后美国社会的性别政治和个体身份的关注和思考。

  • 标签: 爱德华·阿尔比 《动物园的故事》 男性气质 他者
  • 简介: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利森《无形人》的中心隐喻“无形性”,是作者对美国黑人文化及其价值观长期思考的结果,这一隐喻标志着美国黑人文学创作由自然主义抗议小说,朝注重艺术美学的现代小说转向。这一转向着重表现在作者对欧洲黑白二元对立神话和美国南方社会仪式的解构以及作者创作中祖先在场的文学叙述手法的运用。拉尔夫·埃利森对神话和仪式的重新发现和阐释,是作者的文化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集中体现之一,也是对20世纪30年代盛行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黑人问题的有力反拨;而祖先在场的文学叙述手法则有助于美国种族主义者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和美国文化,有助于破解“无形性”被曲解的含义和真正的内涵。拉尔夫·埃利森对美国文化的认识和解剖,与罗兰·巴特的文化思想和德里达的解构思想相似,这更体现了埃利森文化研究思想和文学叙述手法的独创性与超前性。

  • 标签: 拉尔夫·埃利森 神话 仪式 黑白二元对立 解构
  • 简介:笔者将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和这一对姊妹篇结合起来分析,发现小说暴露了作家这一时期真实的内心世界:"布克"和"雪虎"不同的生命轨迹构成的命运之"圈",正是作家内心世界里精神追求与生活追求之间矛盾冲突的折射,"布克"代表着作家激越的精神追求--对社会和统治者的叛逆反抗,对自由、独立、尊严的追求,对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生活的向往;"雪虎"则表明了作家的生活态度--压抑本性、适应环境,做生存竞争中的成功者.作家内心世界里这一矛盾冲突源自其同时信仰了几种相互矛盾的哲学和社会观,作家至终也未能挣脱这一矛盾之"圈".

  • 标签: 作家 动物小说 杰克·伦敦 内心世界 《荒野的呼唤》 生命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