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学界对《水经注》写景的研究很深入、透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却忽略了对其叙事的研究。笔者主要运用文本分析法对《水经注》的叙事进行讨论,认为其叙事特色表现在:叙事语言浅近清丽,凝练生动,不枝不蔓,明白晓畅;叙事紧扣地名、地貌、地理的人文意蕴,叙事与水道的记述自然浑融;适应注文体例的需要,叙事简括,但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判断也有少量相对详细的叙事。《水经注》的文学价值不唯表现在写景成就上,只有对其叙述特色进行研究,才能完整把握其文学价值及文学史地位。

  • 标签: 《水经注》 叙事 地理 浅近雅洁 浑融 简括
  • 简介:在世纪之交,中国女性写作曾经像冲向最高处的过山车,以大胆的言说引发连续的欢呼和质疑。然而,张扬的话语狂欢过后,它勾勒出的抛物线开始迅速下滑。过渡意味着尚未完成。主人公被搁置在精神上的空白地带,此刻,命运将她们从背景中凸显出来:宇宙浩瀚无垠,她们却只能独自前行。

  • 标签: 女性写作 过渡 精神空白
  • 简介:我打算先说一说关于我笔名的问题。七客、吴盐、何观是我使用的三个笔名,三个笔名写三种完全不同路数的诗。《飞地》曾对我做过一个访谈,在那儿我对此做过详细的解释:“使用不同的笔名,也有阶段性,在做新的写作上的尝试,我会考虑建立一个全新的人格去承受和拓展它,好尽力保持尝试的纯粹。”这就像练武,无论是什么门派什么功法,练到极致是殊途同归的。

  • 标签: 写作 底色 殊途同归 笔名 会考
  • 简介:(三)实事求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文章之道,与待人接物相通:态度决定高度,格局影响结局。实事求是,莫作调人,行事应该有其风格:或有所为,或有所不为,进退取舍,都该有个原则。清张自超以宗法朱熹《春秋》学自命,大抵以不苟同、不苟异;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标榜:经旨先儒讲解切当者,不再发明。其前人不合之说,后人已有辨者,不再辨。或虽不合,而于大义无关者,亦不置论。……又合诸儒之说,参互斟酌,去其非者,存其是者,未敢以臆断也。

  • 标签: 写作要领 取舍 论文 议题 有所不为 实事求是
  • 简介:三、原始素材与二手资料(一)善用二手资料,权作研究的起点毕生钻研古代学术的老学硕儒,礼敬原典文献,比之采铜于山,以为无可取代,形成文献运用的一种迷思。但是中西兼采的新史学家,胸襟更开放,眼界更会通。新史学家固然同意“史料以原始为佳”;而且,研究时亦参酌二手文献,所谓“孳生史料之精者,亦可备研究历史者之要删”。如何炳松所言:

  • 标签: 文献 写作要领 诠释方法 论文 二手资料 古代学术
  • 简介:郭敬明的文学创作大多围绕爱情、青春、忧伤等主题展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80后的生活特性与思想特征。研究郭敬明文学作品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对于探究80后作家,甚至80后群体的思想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其语言风格,即辞藻华丽多样,语法结构富有张力,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其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和消费特征。

  • 标签: 郭敬明 写作风格 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