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胡子霖先生把自己用英文翻译的由加拿大教会于1936年出版的老子的一书签赠给一外国人Dr.G.Agnew,多年以来我一直在寻找胡子霖的交游情况及受赠者的相关资料,因为年代久远,只能从旧书或相关文献中寻觅了,终于机缘巧合也略有所获,可以大致勾勒出Dr.G.Agnew的轮廓来了.

  • 标签: 交游例 胡子霖 霖交游
  • 简介:英国文化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在提到霍桑的旅英札记《我们的老家》时说,霍桑缺少知识分子应有的“公允态度”,他在英格兰“与英国的非利士人为伍”。根据阿诺德的文化概念以及他对英国非利士人的界定,霍桑的问题在于他缺少希腊精神的那种“意识的自发性”,也就是那种欲彻底弄懂事物真相的“智性冲动”。本文从霍桑生活的具体历史背景出发,以阿诺德对霍桑的评价为引子,通过分析《红字》的道德主题,探讨在思想与道德的冲突中,霍桑为何总是让思想隐退,以道德作为救赎之路。

  • 标签: 霍桑 《红字》 阿诺德 自由思想 道德救赎
  • 简介:情爱与外在一切限制性力量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水火不容,而是一种悖论性的存在。本文以《荆棘鸟》中拉尔夫与麦琪的爱情为,指出疼痛是人与自我沟通的一个媒介,因为痛苦迫使受难者更专注于痛苦本身而忘却更多的欲念,达到净化。人内心的这种悖论而奇妙的体验,使外在禁锢造成的巨大痛苦成就了爱情的恒久与伟大。也就是说,一旦外界的束缚消失之后,伟大的爱情的可能性也就终结了。

  • 标签: 爱情 禁锢 《荆棘鸟》 疼痛 悖论
  • 简介:《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是作者亲身经历的真实写照情感愿望的真实表达。伊豆作为川端康成的第二故乡,给漂泊中的他带来了极大的人生安定之感和心灵归属之感,孤独的旅情从而转变成为了回乡之情。本文意在解析作者将伊豆之旅视为归家之旅的心路历程。

  • 标签: 归属感 存在感 人生的困境与幸福
  • 简介:"摄影文学"已成为全球化的文化现象,"现代之象"—摄影在文学场域的介入促使我们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文学、文学性以及文字表达的界限。但国内研究过多关注数字时代下本体的"象",而忽略了以想象或者隐喻形式存在的、仅仅依靠文字媒介建构的"象",忽略了摄影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文学的历史性过程。诞生于19世纪法国的摄影术不断改变着人们观察、理解世界的方式,主导着视阈的变迁,并在感知、记忆、审美等层面上成为现当代文学文本潜意识的参照。

  • 标签: 摄影文学 文学性 摄影想象 现当代法国文学
  • 简介:律赋兴盛于唐宋科举考试,形式与内容限制之严,较后世应试文有过之而无不及。唐赋中律赋数量最多,宋人曾赞叹当时盛况:"唐有天下,科试愈盛,自武德贞观之后至贞元元和已还,名儒巨贤比比而出。有宗经立言如丘明、马迁者;有传道行教如孟轲、扬雄者;有驰骋管、晏,上下班、范者;有凌轹颜、谢,诋诃徐、庾者"(沈作喆《寓简》卷五引孙何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白居易正是"名儒巨贤比比而出"中的一位,当时颇负诗名之外亦被誉为律赋行家。

  • 标签: 白居易 对偶 相近 意义 形式与内容 科举考试
  • 简介:芭蕾艺术是集舞蹈、音乐、文学、戏剧、美术等于一身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天鹅湖》是世界芭蕾舞剧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全剧充斥着阴柔的女性气质,其纯洁高尚的思想内容,跌宕起伏的情节结构,严谨高超的艺术手法。浪漫抒情的交响音乐,严格规范的舞蹈动作以及典雅轻盈的形体服饰,无不彰显着芭蕾舞巨大、深厚的艺术魅力,也给欣赏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与情感印象。

  • 标签: 芭蕾舞剧 《天鹅湖》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音乐 舞蹈动作 服饰
  • 简介:小说与音乐的结合是现代小说的一个发展方向。自从19世纪后期以来,小说的"音乐化"成为革新小说形式、提高小说艺术性的一个重要媒介。英国当代作家石黑一雄的作品融合了大量的音乐元素,在小说形式和艺术性方面具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突破,扩展了小说在主题、结构和象征方面的内涵,具体表现为文内主题的"音乐化"呈现、作品结构的"音乐化"特征、以及音乐对现实的拟像。石黑一雄小说中的"音乐化"书写另辟蹊径地展现了现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压力、价值失落和文化困境,为现代小说的"音乐化"进程赋予了独特的文学和文化含义。

  • 标签: 现代小说 “音乐化” 石黑一雄 拟像
  • 简介:《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是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课文。它出现在目前各个版本的教科书中,而且从1912年入选由蒋维乔、庄俞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五册》起,其改编白话版与文言原版就是各个版本的小学或初中教科书的常备课文。其寓意看似简单明了:体现了一种知难而上,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但是,细究之下,

  • 标签: 《愚公移山》 现象学还原 神话文本 语文教科书 经典课文 商务印书馆
  • 简介:刘震云的小说《我叫刘跃进》讲述了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表面上是在找一个优盘,隐喻层面是人在寻找“失去”的自己。人的角色与自我分离,将价值与意义寄托于外物,所以不断地寻找,赋予人生以意义。这种荒诞的处境在小说中以幽默的笔法充分揭示,作者以成功的书写展示了反抗荒诞的可能,予以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深刻的启发。

  • 标签: 刘震云 《我叫刘跃进》 反荒诞
  • 简介: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能够根据独立的现实构建虚构的世界。本文通过对《沙之书》和《骑桶者》这两篇外国小说的研究,可以让学生对小说的“虚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让他们明白艺术“虚构”是如何体现具体细节、场景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而这些都是以生活逻辑为基础,是艺术真实性的表现。本文主要以《沙之书》和《骑桶者》为,探讨小说虚构的意义,让学生们通过小说来感受作品的艺术真实感。

  • 标签: 小说 虚构 意义
  • 简介:天津当代作家林希通过"小的儿"形象的塑造,道说了一部天津卫侯氏家族的恩怨情仇。作为一个新旧时代交替的"妾","小的儿"宋燕芳通过"自身的努力"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卑秩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社会文化激烈动荡时期的一个婚恋脚注。这个人物形象对于封建宗法制家族的解构意义,传达了作者对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新的审视与思考。

  • 标签: “小的儿” 儒家传统文化 现代都市文化 时代悲歌
  • 简介:陈三立“格韵说”,上接魏晋以来以格、韵论诗传统,下启近代诗学的革新意识,对清代以来愈演愈烈的唐宋诗之争进行分疏和整合。他以唐宋诗精神气质为基础,吸纳同时代学术思想、诗歌文化理论精髓,汇入历史意识和生命的诗情,为新学j中击下中国传统诗歌树立美学典范,以回应诗歌的未来路径问题。“格韵说”诗学的价值取向已突破传统诗学辞章文艺学的范围,成为具有文化观照和思想深度的文化诗学。陈三立也正是通过赋予传统诗学以更丰富的时代新义,从而实现了传统诗学的近代转型。

  • 标签: 格韵 同光体 文化危机 诗学转型
  • 简介:美国社会注重公民道德的培养,其历史文化渊源在共和国早期的文学中就得到反映。美国文学奠基人之一凯瑟琳·塞齐威克的诸多作品以家庭、女性与公民道德建构为核心,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其处女作《新英格兰故事》被认为是美国第一部家庭小说。小说表达了新共和国知识女性对家庭、国家、民族身份及公民道德培养等问题的热切关注,对新公民的品格和新人的道德行为及其所受的家庭、宗教、学校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各种影响做了细致的描述和分析。

  • 标签: 家庭 典范女性 公民道德
  • 简介: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文坛巨擘,李健吾先生的翻译作品以其译文措词得体、语言鲜明、表达精炼、行文流畅而著称于世。特别是其经典译著《包法利夫人》不仅忠实地传递了原文的信息,而且还恰当地再现了原文的各种风格意义和美学价值,使译文与原文在内容、风格和意境上实现了高度的契合,是其翻译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 标签: 李健吾 翻译思想 《包法利夫人》
  • 简介:新文学后期海派以徐打、苏青、张爱玲为主要代表,他们以上海为主要背景,注重抒写其传奇性故事、悲怆底色下的传奇人物、传奇中蕴涵的时代基色等,其后期海派因传奇抒写而独树~帜,备受读者的喜爱和好评。本文探究其特征,以期寻求到后期海派对新文学的独特贡献。

  • 标签: 新文学 后期海派 传奇
  • 简介:无论是《达·芬奇密码》的英文源文本还是两个中文目标文本在语言表述上都有许多模糊之处。根据这些模糊言语各自的特点和属性,本文将它们分别划归为三个大的类别,亦称三个不同的层面,即语言时空层面、文化时空层面、修辞时空层面。在语言时空层面,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可以是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在文化时空层面,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可以来自文化意义(包括由文化所指产生的意义)或文化背景(即特定言语在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使用)上的模糊;在修辞时空层面,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通常在于修辞意义(包括由诸如双关语、字谜等文字游戏所产生的意义)或修辞手段运用层面(包括文字游戏、借代等手段在不同语言中均运用)上的模糊等等。翻译中对于上述模糊话语的处理最常用的手法是以“模糊”译“模糊”,再从这一基本手法衍生出“以模糊译部分模糊”、“以轻度模糊译强度模糊”或“以强度模糊译轻度模糊”等无限多的方法和策略。

  • 标签: 跨文化交际 模糊话语 《达·芬奇密码》
  • 简介:金东仁的《土豆》(1925)和李泰俊的《农民》(1939)是韩国现代文学中描绘华人形象的代表作品。《土豆》中的“王掌柜”是首次出现在韩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华人形象,也是当时朝鲜社会剧增的华人的典型代表。然而,该形象被描写成非道德的、反社会的人物,而促使这一形象生成的中心媒介就是“金钱”。透过该人物形象,可以窥视到20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朝鲜社会对华人的看法。《农民》中的华人形象是聚集韩中矛盾焦点的主人公。但是,评价以万宝山事件为背景出现的这些华人形象时,需要了解当时韩中之间的民族矛盾是由日本的殖民政策和舆论炒作所造成的,只有对这些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分析,才能以正确的逻辑进行思考。但是,以万宝山事件为背景进行叙述的小说《农民》并没有抓住这点,只以朝鲜人取得水路开垦的胜利而收尾,并把与朝鲜人对峙的华人集团塑造成暴力团体,可以说,这是创作过于疏懒的结果。这种试图将超越意识形态的问题集中在民族层面的文学形象化,对后来朝鲜对华(人)的认识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从批判的视角来解读这部作品。

  • 标签: 韩国现代小说 金东仁《土豆》 李泰俊《农民》 华人形象
  • 简介:全民抗战时期,儿童也是抗战中被宣传动员的重要对象。“中国儿童号”献机事件是全面抗战后全国儿童共同参与的集体性事件,具有儿童群体在抗战中被宣传鼓动用行动抗日爱国的代表性。不同类型的报刊都对此事件进行了报道和宣传,《抗战儿童》还出刊《儿童号献机特辑》对广大儿童进行宣传鼓动。以此事件为,通过对比解读不同类型媒体对此事件报道的文本,可以分析战时媒体对儿童抗战动员活动的宣传鼓动特点和意义。

  • 标签: 抗战 献机 宣传鼓动 儿童
  • 简介: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成为可能,并且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作家和作品兼容中西方文化的特质。在悲剧这个属于西方美学的范畴里,中国剧作家用自身的体验来理解和学习人生、人性以及人类的普遍生存状况,并且在不断地为这个给人以力量和崇拜的领域里注入属于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

  • 标签: 《雷雨》 中西文化 冲突 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