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传记史的角度对传记伦理功能进行了考察,并对当代传记伦理论争的若干个案进行了探讨,认为在20世纪,由于社会伦理观念的变迁以及精神分析对传记的介入等因素,传记伦理经历了一个转向,现代传记的侧重点已从对抽象的人性之“善”的有意追求转向对具体的人性之“真”的深度探索,“真实”成为现代传记的“第一伦理”;另一方面,优秀的传记作品对传主人生的探索建立在对人性弊病的同情与理解基础上,这传达出更为深沉复杂的伦理情感和伦理诉求,是对传统传记伦理功能的深化。一个“真实”的人生,总是已经包含了某种道德教诲。

  • 标签: 传记伦理 伦理功能 现代转向 精神分析
  • 简介:澳大利亚土著女性传记是当代澳大利亚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解构了白人传记的叙事策略和叙事传统,颠覆了殖民地官方历史及霸权话语,而且在凸现澳大利亚文学的后殖民性、重塑土著文化身份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因而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 标签: 澳大利亚 土著女性传记 后殖民 文化身份 叙事策略 当代文学
  • 简介:半个世纪以来,非虚构文学备受关注,逐渐成为文坛的生力军。作为非虚构作品的主力,传记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已在国际上引起了足够的重视,研究成果相当喜人,课堂教学日趋完善。为了汲取外国传记文学的创作经验,促进中国传记文学的经典化进程,北京大学世界传记中心、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于2004年11月28日-30日联合举办全国第九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会议主题为“传记文学的经典化”。

  • 标签: 传记文学 研究年会 文化差异 文学价值 史学修养
  • 简介:目前,作为一种学术的外国文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传记式研究模式',主要是对现存材料进行的转述和阐释,它虽然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事实性知识',然而'事实'本身却不能决定理论的意义.因此这种模式不利于为外国文学研究领域提供一种中国视角.作者认为可以采纳'问题式研究模式',即以某种核心问题进入研究领域,进而提出理论构想.这既可弥补'传记式研究模式'的不足,也可在方法论上打破那种平面论述,使人们关注某一作家在其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基本问题的同时,提供一种题域使人们得以深入下去.

  • 标签: 外国文学 传记式研究 中国 艺术生命 民族精神
  • 简介:《第三工厂》是什克洛夫斯基的文学回忆录、散文体小说。作者在回溯自己经历的人生三座“工厂”之际流露出对新时期生活背景和文学现实的忧虑与怀疑。本文旨在通过对其中潜在的系列母题意象的解读,揭示什氏借助书写历史及个人传记力争恢复作家艺术个性的文学理念,阐述其关于材料(内容)与形式、审美与非审美序列有机结合的形式主义美学纲领。

  • 标签: 散文体小说 《第三工厂》 传记 个性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