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在现时代,文学是什么?文学还能做什么?文学还应该做什么?本文从作者自身经历出发,对文学的意义功能及作家的社会责任做出了个性化和独特性的阐释:在物质化和利益化的“小时代”里,作家即便当不了太阳,也要当一只萤火发出微弱的光,在黑暗中引导人们温暖地回忆和向往。

  • 标签: 作家 小时代 萤火虫
  • 简介:国营电车线路三宫站内靠海滨一侧的水泥柱子上的瓷砖已经脱落,裸露出里面的混凝土.清太蜷曲着身子靠着柱子席地而坐,两腿直挺挺地向前伸出,曝晒在太阳光下.他已经快有一个月没有洗澡了,干瘦的脸颊十分苍白,一副愁眉不展的样子.到了夜晚,他便会兴奋地凝视着那些像山贼一样燃起篝火并高声叫骂着的男人的身影.

  • 标签: 《萤火虫的墓场》 日本 小说 野坂昭如
  • 简介:  马丁·布鲁贝克已经不复存在了.星期三,在他中枪身亡将满三天的时候,只留下了一具坑坑洼洼的黑色骨架,膝盖以下的腿骨早已被他自己齐齐砍去.躯壳上密布了斑驳的蛛网状的霉菌,整个BSL-4实验室的帐篷内也到处星星点点.马丁·布鲁贝克的手骨也终于伸展开来,散落在桌面上,指骨碎成乱糟糟的一堆.帐篷里的相机提供动态和静态的照片,使玛格丽特得以观察尸体的最终分解状态.……

  • 标签: 感染寄生虫
  • 简介:3月20-11日,天峨县举行2018年纳洞村红河壮族蚂[另]民俗文化节,独具魅力的壮族蚂[另]文化吸引了天峨及周边县的2万多名各族群众和旅游到场观赏、参与活动。

  • 标签: 壮族 参与活动 文化节 天峨县 民俗
  • 简介:  莫吉隆斯病.  玛格丽特看着CDC的报告,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病压根就算不上是疾病,但是却被医学界公认为是"寄生妄想症".  "妄想症,"玛格丽特说,"仔细瞅瞅."……

  • 标签: 寄生虫妄想症 感染寄生虫
  • 简介:在俄罗斯文学家汇聚的那片璀璨星云中,帕斯捷尔纳克是一颗闪烁着独特光芒的星辰。他既是诗人,又是散文家和批评家。与重于艺术形式探索的安德烈·别雷相比,他更集中于在创作中表现对现实生活的体会和感受,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始终是他高度自觉的艺术使命;与同样重视关注现实的列夫·托尔斯泰相比,兼为诗人的帕斯捷尔纳克又对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有较多思考和理论自觉。这些独特性就决定了作家研究的难度和复杂性。

  • 标签: 帕斯捷尔纳克 散文家 小说研究 诗人 现实生活 形式探索
  • 简介:传统批评认为经典文学形象是"超历史的个人",具有原型价值,而新历史主义批评家则研究经典形象及其所代表的问题在多大程度上是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习俗的产物。斯蒂芬·格林布拉特进一步提出了"主体形塑"概念,指出文学形象是不同话语对人物及其文化环境的关系反复进行阐释的结果,且阐释非一次性完结,而是一个没有止境的变化过程。"黑维纳斯"是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以其黑白混血情妇让娜·杜瓦尔为原型塑造的经典文学形象。从19世纪中期至今,这一形象在波德莱尔的作品及早期批评和传记中,在T·S·艾略特、本雅明和萨特等人的文学批评著作中,在当代英国作家安吉拉·卡特的改写小说中被不断塑,先后经历了"致命女性"原型、波德莱尔多维度的他者和具有自主意识的女性主体等几个阶段的变化。塑的核心是种族和性别视域下的身体。不同话语不断围绕"黑维纳斯"的身体意义进行对话、商讨和争论,塑造了一个承载着复杂历史信息的含混意象。塑的新变化也揭示了当代话语重构边缘主体、重书庶民历史、质疑经典,瓦解真理的转向。

  • 标签: 经典文学形象 形塑 波德莱尔 “黑维纳斯” 安吉拉·卡特
  • 简介:庞德《比萨诗章》中的卡律布狄斯漩涡并非只是古希腊神话的诗歌变体,更是西方天文学的旋转宇宙论、物理学的洞旋转学说、基督教的地狱下行路径、欧美文学欲望传统和漩涡主义诗学铸就的跨学科结晶,同时建构了庞德熟知的相对论概念框架下的地狱空间穿越语境。据此诗人巧妙利用漩涡隐喻将监狱和地狱两种相对独立的宇宙连接一体,不仅应和了相对论"克尔洞"内外"事件视界"两类特殊的能层模型,而且揭示了西方现代灵魂欲壑难填的堕落根源,最终建构了基督教末世论的空间堕落之旅和地狱漩涡穿越的相对论诗学隐喻。

  • 标签: 庞德 《比萨诗章》 相对论 克尔虫洞 空间穿越 漩涡
  • 简介:与一切物质文化的创造物一样,服饰也拥有具体形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穿着者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本文通过对几部美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分析、解读,认为其中不少女性人物都在按照幸运、有意义的工作和自我满足的理想构筑自我的殿堂.这些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小说似乎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讲述了女性的服饰和外表如何在自我塑过程中弥补了她们的性格.她们适宜地装扮自己为的就是建构她们的自我属性.

  • 标签: 服饰 自我 属性建构 美国现实主义小说
  • 简介:芥川龙之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也是日本“私小说”文学题材的代表作家,在日本文坛享有“大正文学的象征”之称。芥川创作的“戏作三昧”与“地狱变”,在其文学作品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充分反映了芥川的艺术观。本文在对“戏作三昧”和“地狱变”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从两部作品中创作主体与接受对象的隔阂、创作题材与生活压力的矛盾、文学创作与文学管制的博弈、艺术自律与功利主义的冲突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芥川龙之通过“戏作三昧?和“地狱变”,反映了其既推崇艺术至上主义,又不得不直面现实生活的矛盾的艺术创作观。

  • 标签: 芥川龙之介 “戏作三昧” “地狱变” 艺术至上
  • 简介:当代苏联文学的一个黄金时段,也许并不像流行的文学史教科书所叙述的那样——或是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降的“解冻”岁月,或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始的“改革”年代,而是在“解冻”与“改革”之间。准确地说,应是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中期这一时段。这一时期,有不少文学作品被搬上话剧舞台,被改编成电影,被译成多种外文,走出苏联,成为当代世界文学精品。这些作品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何以生成?这些力作之警醒人心的伦理向度,这些精品之塑性灵的道德能量,应该是构成其生命力内核的一个重要基因。

  • 标签: 苏联文学 “解冻”与“改革”之间 伦理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