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多元文化主义是欧美诸国在自由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时代背景下,关于弱势群体在族群冲突和社会抗争中要求平等权利、获得承认并保障差异权利的理论和措施。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是欧美西方国家少数族裔的文化政策,但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面临了挑战,与族裔文化相关的社会混乱事端频发,西方文化界对多元文化主义聚讼纷纭,理论排演越来越复杂。但西方多元文化主义文化实践仍很有活力,已经为主流社会文化提供了可贵的批判资源,而多元文化主义的文化研究和文学批评也有广阔的空间。

  • 标签: 多元文化主义 族裔 文化 文学
  • 简介: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发生了分化,由20年代弥漫的感伤浪漫主义转为30年代潜流的田园牧歌浪漫主义。郁达夫的《迟桂花》具有浪漫主义形态转变的过渡色彩。与《沉沦》比较,能够发现《迟桂花》在思想情感、叙事风格上的浪漫主义流变的过渡印记;与《边城》联系,可以看到《迟桂花》的审美承接价值,真切感受浪漫主义思潮的发展变化。

  • 标签: 浪漫主义 郁达夫 《迟桂花》 过渡
  • 简介:小说《弗兰肯斯坦》的批评史伴随着国外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史,被称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母矿”。梳理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弗兰肯斯坦》女性主义批评文献,可以从不同侧面揭示玛丽·雪莱的女性主义观点,并可追溯过去约40年国外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对这部小说研究重点和批评方法的演进历程。通过把握该小说女性主义批评历时发展脉络,有助于研究者挖掘小说文本与生育体验、女性创作之间的互文关系,进而展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发展与这本小说女性研究关注点之间的互动变化。

  • 标签: 弗兰肯斯坦 玛丽·雪莱 女性主义批评
  • 简介:读书就像谈恋爱,各人有各人的经验。中国的书,从先秦的“十三经”开始,到二十四史;外国的书,从马列主义著作开始,到有关世界思想、哲学史的诸多经典名著。总结一下读书、思想的路径,便是八个字:读书绕远,思想抄近。

  • 标签: 读书 “十三经” 思想史
  • 简介:后殖民批评将现代主义叙事视为对立话语,这种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狭义认知不仅割裂了现代主义文学叙事与加勒比英语文学的文学关联,而且忽略了加勒比克里奥尔文化的杂糅性与多元性。本文通过追溯现代主义文学叙事在加勒比民族主义与加勒比女性身份话语构建历史时期的变形与衍变,揭示加勒比作家挪用现代主义文学叙事技巧的跨文化叙事策略,管窥加勒比克里奥尔文化的杂糅性,探究现代主义文学叙事与后殖民文学文化之间的交融。

  • 标签: 加勒比英语文学 现代主义 后殖民批评
  • 简介:苏珊·弗里德曼的《图绘:女性主义与文化交往地理学》是一本女性主义的文论经典。该书聚焦于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内的学院派女性主义的课堂教育和学术活动,除了论述其在过去三十年间的发展成就,更主要是应对其目前面临的生存困境和发展僵局。针对多元文化主义、全球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其他理论的交汇和挑战,弗里德曼指出女性主义理论的未来在于拥抱矛盾、移位和变化,用定位式认识论来超越性别、肤色和差异的简单二元对立,用空间化地缘政治思维来补充历时性思维。

  • 标签: 弗里德曼 《图绘》 学院派女性主义 地缘政治
  • 简介:后/印象主义画派重户外写生,追求视觉印象的真实,用奔放的笔触糅合相互并列而并不融合的色调,强调发挥色彩独立的造型功能,善于捕捉瞬间光感下物象色彩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坦言受该画派影响的美国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纳在小说创作中明显可见对后/印象主义画派技巧的吸纳,主要表现在对意象、光线和色彩的处理,内心独白与并列对照的大量使用及小说内在结构的营建三方面。

  • 标签: 后/印象主义 福克纳 绘画 小说 印象主义文学
  • 简介:固于近代哲学主体性一认识论范式的理论视阈,对接受美学思想进行相对主义悖论性的自为式解释,必然因语境失察导致文本误读,将之视为读者一元论、相对主义和“审美乌托邦”。将接受美学思想还原到其本然自在的西方现代哲学主体间性范式的理论场域中,可以说明其经由现代解释学与现象学出场的理论路径及萁主体问性的本体论预设、对历史规定性与主体超越性的双向肯定与审美解放的理论旨趣,实现对接受美学思想的准确理解和合理评价。

  • 标签: 接受美学 主体间性 对话 审美解放
  • 简介: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反思并重新定义了哲学、艺术和审美,并将它们同身体联系在一起,最终建构了身体美学这一学科。身体美学包含三个分支:分析的身体美学、实用的身体美学和实践的身体美学,尤其注重实践部分。此外,本文还分析了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对中国美学研究的启示。

  • 标签: 舒斯特曼 实用主义美学 身体美学 中国古典身体美学
  • 简介:接触理查逊的作品之前,狄德罗对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夸张和奇幻颇多批评,已经开始思考虚构故事的可信性问题。理查逊让狄德罗看到了现实主义的更多可能,提醒他关注现实主义细节对于制造小说幻象的重要性。然而,认识到不可能通过小说完整地重建现实以后,狄德罗逐步放弃了细节模仿等现实主义手法。他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依旧承认小说幻象是阅读的发动机,制造幻象是必要的,但这种承认并不意味着他对小说幻象等现实主义叙事方式的完全信任。在后期的作品中,狄德罗表面上采取了现实主义的手法,却从内部进行了颠覆和破坏。

  • 标签: 狄德罗 真实 细节 小说 幻象
  • 简介:《冰与火之歌》是美国奇幻小说家乔治·马丁的史诗奇幻代表作,是美国奇幻文学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马丁打破了史诗奇幻作品以男性为中心,将女性边缘化的写作规则,塑造出一大批个性鲜明、充满魅力的女性形象。由于小说的时代背景是中世纪的欧洲,这些生活在父权社会压迫下的女性都遭受到父权制度的束缚和压迫,居于从属地位的她们没有独立的人格,命运被动。马丁通过对大量女性人物生存困境的描述,揭示了父权制度对女性的摧残和迫害。

  • 标签: 《冰与火之歌》 父权社会 女性 生存困境
  • 简介:汤亭亭在《中国佬》中植入多种图像符号,图像符号与文字符号一起构建文本表征系统,直接参与到意义的编码与生产之中。图像符号本身因其丰富性和系统性而构成一个视觉表征系统,与文字表征系统形成互相阐发、互相碰撞的互文性关系,混合交织而成图像句子,不断地为小说文本生成新的意义。表征文本是权力斗争的主要场所,在《中国佬》的视觉表征体系中,"帝国权力"将包括华裔、越南人在内的亚洲群体表征为属下与他者。作为掌握"在地权力"的边缘群体的一员,汤亭亭借助"在地化文本"进行反表征——运用图像句子来质询"帝国权力"将华人祖辈从主流历史中抹除,通过定型化的意指实践将其种族化、他者化,从而建构华裔族群自己的历史与身份。

  • 标签: 《中国佬》 图像句子 视觉表征 反表征
  • 简介:历代牡丹赋今可见者近三十篇,唐前两篇,唐代两篇,宋代七篇,元代一篇,明代六篇,清代十篇。其类别可分为二,一是富贵牡丹赋,以高调颂赞为主,多直接铺写牡丹秾丽姿色、富贵典雅;一是清丽牡丹赋,属于抒情言志之作,多非有意为文,而是在猝然感发的机遇下铺陈叙事、借花抒情,往往能在姿色之外,睹见韵致风神、气骨品性。历时观之,盛世多颂美之声,得意多灿然之花;衰世多抒情之赋,不遇多矜持之丽。全文分作唐前“养在深闺人未识”、唐代“花开时节动京城”、宋代“牡丹尤为天下奇”、元代“唐宋精神的融合”、明代“繁华一去不可复”、清代(上)“浓艳依然带露华”、清代(下)“薄醉盈盈一回首”七个章节,对历代牡丹赋之创作予以考证、梳理,解析赋作之艺术特色,阐发作者之精神情怀,探究艺术流变之内在规律。

  • 标签: 牡丹赋 文学史 唐前
  • 简介:由于运用想象、夸张等虚构性叙事手法加工家族历史,加拿大斯里兰卡裔流散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小说《世代相传》被很多评论家指责具有浓厚的东方主义色彩。本文通过分析其创作背景的复杂性和叙事策略的丰富性,对东方主义者与翁达杰在虚构动机与叙述本质、虚构痕迹与作者权威意识以及塑造的东方形象与作者立场等方面进行比较后认为,翁达杰的小说具有“虚构的真实性”,属于非东方主义叙事。

  • 标签: 翁达杰 《世代相传》 虚构 历史叙述 东方形象 非东方主义
  • 简介:在温特森的文学创作中,“故事”是一个关键词,独特的故事观也是其解构主义文学思想的核心。温特森认为故事的核心价值是文学性真实,故事重述是对概念化生活和传统真实观的挑战,是讲述者赋予世界秩序并重构世界的方式;故事的话语范型是私语性讲述,用小话语突破宏大叙事,体现个人对于话语的介入和构建;故事的功能是延异性转变,由于故事具有重构、传递经验和隐喻功能,讲述故事可以探索可变多元的主体;故事的表现形式是否定性表达,由于受到“否定神学”影响,温特森在作品中启动多种“防御机制”来反对确定性,用排除和否定的方式来表达自我。在西方文学“故事转向”的背景下,研究温特森的故事观对研究后现代文学形式变革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温特森 解构主义 故事观 个人话语
  • 简介:施蛰存于1930年代凭借其心理分析小说跻身文坛,他吸收了弗洛伊德主义,善于将弗氏的精神分析理论运用于自己的小说,在当时的文坛着实令人耳目一新。本文试图通过对收在其代表作《梅雨之夕》中《魔道》的解读,兼及《夜叉》和《旅舍》,来窥视施蛰存是如何在弗洛伊德主义的观照下将现代人焦虑的心理过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的。

  • 标签: 弗洛伊德主义 现代人的焦虑心理 文本解读
  • 简介:吊丝现象的出现密切联系着金融危机时代社会阶层的固化和两极分化。“吊丝的逆袭”“见证奇迹”“相信梦想”又成为近些年大众文化(电影、电视剧、电视栏目等)最常讲述的故事。在这个意义上,吊丝成为观察和理解当下中国文化的关键词。本文主要从职场剧、青春片和选秀节目等文化领域分析与吊丝密切相关的三重文化想象:“逆袭”“青春”与“梦想”。

  • 标签: 吊丝 逆袭 青春 梦想
  • 简介:本文将《阿Q正传》置入到发生结构主义"文学社会学方法"的理解结构之中。在批评庸俗社会学因离开文学文本分析而有害于作品理解的同时,指出鲁迅笔法与技巧等个体行为与他所处的环境与集体行为密切相关。但其"冷嘲"的风格却影响到读者对作品的把握与理解,尽管如此,作品仍因其深刻的复杂性而耐人寻味。

  • 标签: 《阿Q正传》 文学社会学 冷嘲 精神胜利法
  • 简介:菲利普·索莱尔斯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一直是活跃在法国文坛上的中心人物,并对法语文学不断进行着独有的思考和探索。其创作风格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作品中出现了大量对汉字、中国古典诗歌和道家文化的借用。如果说这些中国元素在索莱尔斯早期作品中尚流于形式化并略显突兀,而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索莱尔斯书写中,有关中国的参照与文本的关联更加紧密,愈发与作品融为一体,浑然天成,真正建立起了东方与西方的对话。通过汲取中国文化的精髓,索莱尔斯大胆挑战法语写作的极限,创新自己的文学创作。

  • 标签: 索莱尔斯 汉字 中国古典诗 歌道家思想
  • 简介:在西方现代派文学巨擘之一奥地利诗人莱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MariaRilke,1875—1926)离世后的近90年中,国内外学界对诗人的研究重点仍是解读其中晚期作品,而漏掉了对其早期杰作的阐释,没有形成观照里尔克诗学的整体观。本文将通过解读里尔克早期代表诗集《时辰书》与《图像书》,以说明诗人究竟如何以其独异的诗性语言,来呈现现代派文学核心的主题——申述与索问存在的焦虑经验及其意义。

  • 标签: 存在的焦虑 我言 图像 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