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作为出版后饱受争议的一部小说,其女性形象却极少有人专门论之。小说中最主要的女性人物便是唐宛儿,本文试通过作者理念的践行者、庄之蝶之镜像和小说之结构关节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唐宛儿这一重要的人物形象。

  • 标签: 《废都》 唐宛儿 人物形象
  • 简介:名拒绝"故事"的创作心态加上"梦梦"的言说方式,使《桥》的叙事独特难懂。叙事过程可谓是举步维艰,而读者利用文本信息理解叙事内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因何在?因为名自己确实是在进行着一种他自己无法确信也无法推动的苦恼叙事。

  • 标签: 废名 《桥》 叙事 苦恼
  • 简介:名的小说是对中国固有文学的展开,他辨析中西方文学,找到中国文学的"散文"特性与典故结合的写作路数。名写独创性的小说,志在变庸俗之极的"信腕信口皆成律度"的写作标准,兴起简洁生辣的文章。

  • 标签: 废名小说 散文 用典 涩味
  • 简介:<正>自来写美人诗句,无论写神女写凡女,恐无过“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两句之佳,这两句大约亦最晦涩,古今懂得这两句话的人据我所知大约有两个人。我的话很有点近乎咄咄逼人,想一句话压倒主张诗要明白的批评家似的,其实不然,我是衷心的喜爱这两句文章,

  • 标签: 《洛神赋》 废名 凌波微步 罗袜 李商隐 渡水
  • 简介:名的小说创作,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从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出发,用诗的手段抒情造境,以文为画,营造出一幅幅诗情画意,超凡脱俗的美的意境。

  • 标签: 废名 小说 营造 意境美
  • 简介:名留给后世的风景散文,《五祖寺》不妨可以算做一篇。文章里面的那份美丽,大约是从外国人手里学来的。我的这个看法,原是重复名先生自己的意思:“我读了外国人的文章,好比徐志摩所佩服的英国哈代的小说,总觉得那些文章里写风景真是写得美丽,也格外的有乡土的色彩……”

  • 标签: 废名 《五祖寺》 风景散文 审美意识
  • 简介: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纪政是体坛家喻户晓的名字,就像现在的刘翔一样。1968年.在墨西哥第十九届奥运会上.她夺得女子80米低栏铜牌,成为第一个在奥运会上拿到奖牌的中国女子。从1969年到1970年,纪政共破、平世界纪录8次:从1964年到1970年。她共刨亚洲纪录44次。她在运动生涯中,共获得77次国际比赛金牌,被各国称为“东方羚羊”。当初创造田径奇迹的纪政今年已经65岁了,近日她来到上海.接受本刊记者采访.为我们畅谈她的过去以及她与体育与慈善的不解之缘。

  • 标签: 纪政 人生 世界纪录 六七十年代 运动生涯 国际比赛
  • 简介:《两赋》作成并献上时间是元和二年或三年:亦或在永平十二年作成,元和二年或三年献上的论断并不可靠。班固《两赋》的创作年代应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其中永平十二年的可能性最大。

  • 标签: 班固 《两都赋》 作年
  • 简介:犹如一袭曳地的丝绸,光明悬挂在橄榄树上当白昼淡而无味的酒饮至所剩无几:大片的灰色出现上升,夜晚来临。

  • 标签: 诗歌 文学 文学作品 诗集
  • 简介:名的小说文本以边缘的姿态游走于城乡二元空间,长篇小说《桥》则通过诗化的创作立场来审视乡土中国,作者以形象性的文字方式进行着一种“精神还乡”,在唯美乡土的实景与虚景中,构建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 标签: 废名 《桥》乡土文学 文化心态 精神家园
  • 简介: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文学不仅要反映生活,更是要教会阅读。本文通过对华兹华斯的《毁的茅舍》一诗的分析,探讨了两种目光:“廉价的目光”和“高明的目光”,亦即两种阅读方式。从广义上讲,高明的目光有助于洞见人性的基本规律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狭义上讲,这种目光对于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都不可或缺。文章还试图探讨如何获得高明的目光并提出内在的耕耘是首要的途径。

  • 标签: 目光 阅读 人性的规律 内在的耕耘
  • 简介:一九三О年五月十二日,名与冯至合编《骆驼草》周刊面世,名所著《莫须有先生传》开始连载。至同年十一月三日出毕第二十六期终刊止,共发表十一章,即后来出版单行本之一至九章,十一章和十二章。单行本之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一九三一年以《行云章》

  • 标签: 废名 《莫须有先生传》 小说 人物形象 艺术风格
  • 简介:<正>《名妓》(原名《乌姆劳·江·阿达》是著名乌尔德语小说家米尔扎·鲁斯瓦发表于1899年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它是十九世纪乌尔德语小说的一大成就。《名妓》描写了作为妓女的乌姆劳的悲惨遭遇。她出生于费斯巴德地方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当她还是一个孩子时,邻居狄拉

  • 标签: 茶花女 李香君 典型性格 作品 人物性格 爱情
  • 简介:朝鲜诗人金昌业的《老稼斋燕行日记》,以康熙五十一年(1712)作者随朝鲜使团出使中国为背景,再现了特定历史语境下中国社会风貌和宗藩外交制度下中朝两国的文化认同与差异。作品以写实笔法描绘出“辽东一山海关—北京”驿路上的中国北方生活图景,其中对外交仪节的记录、风物民俗的观照,以及文化交流的叙述,均透过“他者”的眼光来审视和完成,具有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为深入研究18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了解中朝文化交流实况提供新的视角。

  • 标签: 18世纪 中国《老稼斋燕行日记》 朝鲜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