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这似乎是一个很“学术”的话题,而且被学者们描述了无数次。我这里对这两个概念的使用却并非学术意义上的,而是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通俗使用上的反置。或许有必要先讲一下“邯郸学步”,这是大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成语了,故事不必细讲,大意只是一个人到邯郸学新步法,新的没学到而自己原来的却被丢掉,最后只好爬着回来。这个成语其实隐含着身份认同与“他者”想象的话题。身份认同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新左派、女权主义常用,指的是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

  • 标签: 身份认同 “他者” 想象 西方文化研究 学术意义 女权主义
  • 简介:人们生活在世界上必然要以某种身份(i—dentity)示人,进而对自己及他人进行定位,这样才能促使交往行为继续进行下去,从这个角度讲,思考身份问题也是思考“我是谁”以及自己在社会或群体中的角色与归属的问题。①同时,身份还是一个跨越社会学、文学、历史、哲学、语言学、人类学等众多领域的学科,

  • 标签: 话语 现状 维度 交往行为 身份问题 社会学
  • 简介:元明易代给当时士人精神上和肉体上带来的伤害是普遍而又沉痛的。当此之时,士人究竟应该如何对待新旧政权呢?是效忠前者,成就令名;还是顺应形势选择明主,以成就功业;抑或全身避祸,做一个自在逍遥的隐者?这些问题都是当时士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刘基自然也不能例外。刘基的选择,

  • 标签: 刘基 隐士 士人精神 成就
  • 简介:当政治界、经济界、思想界的人们对“三农”问题异常关注并将探索的触角愈益引向深入的时候,我们尽管不无期待,但却使我们屡屡失望的是,文学界对“三农”的表现少得可怜,“三农”问题似乎已在文学视野中消失了。这不免引起人们对文学界的揶揄和不满。文学尤其是小说逐渐从农村淡出,是作家集体有意的疏忽,还是在全球化语境中,作家丧失了民族自信?是对各种物欲的顶礼膜拜而导致的“英雄气短”,还是在西方强势文化下的自叹弗如?本文对此不欲多加分析,只是想阐释这样一种观点:农村题材创作的式微,其实就是作家对农民身份的缺失。

  • 标签: 农民 身份缺失 农村题材 文学创作 中国 思维方式
  • 简介:华人离散译者在跨文化体验中遭遇的多重文化冲突,导致其身份的定位模糊和认同困难,他们从事的文化译介活动必然引发其多重身份相互博弈,而这种身份博弈和协商将对其文化译介思想及实践产生重大影响。同时,这种身份博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全球化语境下,华人离散译者的身份协商对其理智的文化协调依然至关重要。离散译者群体具备突破固化本土思维模式的跨文化协调能力,在文化自觉、受众意识、译介渠道等方面具有自身优势,应在“文化走出去”大业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 标签: 身份博弈 文化协调 离散译者 文化译介
  • 简介:去年火爆起来的赵黎平,别人只是注意他是十八大以来落马的第100个老虎,亲自枪杀情妇的省部级官员,其实他还有一个身份,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文学创作领域,他涉猎较广,著有长篇小说《大司马传奇》、诗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及杂文集《中国谋略家箴言》等多部作品。其中,杂文集《大梦谁先觉》曾获1995年内蒙古“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 标签: 杂文集 文学创作领域 作家协会会员 孤烟 赵黎 莫言
  • 简介:《西洲曲》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我国古代爱情诗苑中一朵绚丽的花朵。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理论剖析《西洲曲》,尝试为古代诗歌的分析和欣赏打开一个新的视角。

  • 标签: 《西洲曲》 隐喻 转喻 认知
  • 简介:文学语言不同于其他语言,其间接性、情感性以及形象性的特点,使得文学语言的解读和分析有别于其他语言。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对文学语言进行分析,是文学批评的一种全新尝试。认知语言学对文学语言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和指导,认知语言学影响下的文学理论的认知批评模式,更是近几年来文学理论界广泛关注的焦点。认知批评通过认知科学来探索作者、读者以及文本的关系,从而为新时期文艺理论的繁荣创造了全新的发展方向。

  • 标签: 文学语言 文学批评 认知语言学 认知批评
  • 简介: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当代美国华裔女作家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佬》,探讨了小说中体现的身份寻求问题及新一代移民在多元文化下的文化认同及体现,指出我者与他者在人物中的体现。同时,对解决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华裔及其他族裔身份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 标签: 流动身份 后殖民视角 文化 《典型的美国佬》
  • 简介:本文通过对王船山"合知能而载之一心"观念的解读,分析"己""物""能""所"等认知概念,阐述学思与格致的认知方法,探讨船山关于认知来源于实践思想的深层原因,从多个层面对王船山的认知思想进行了研究。研究船山的认知思想,不仅能管窥中国传统的认识论,还能够通过船山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流、基础与未来有更准确的认识。

  • 标签: 王船山 认知 毛泽东 《实践论》
  • 简介:自传,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深受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亲睐。正是通过自传体书写,美国华裔女性作家叩开了美国主流文学的大门。从黄玉雪的《华女阿五》(1945)到汤亭亭的《女勇士》(1976)再到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2001),读者看到一代代美国华裔女性发人深省、催人泪下的奋斗史。

  • 标签: 自传体 谭恩美 自我身份 美国华裔 解读 《华女阿五》
  • 简介:佐藤春夫的中篇小说《北京》是典型的国策文学。主人公、留日医学士蒲氏因中日两国间"力的冲突"而废除了与日本女性的婚约,但回到北京后却与此女隐秘交往,这一设定暗示了战争无法阻断的、"亚细亚之子"宿命式的命运交汇。战争中,因在爱中国与爱日本之间左右两难,蒲氏拒绝效力伪政权,而选择以政治上的"去身份化"、中立无为和行动上的"无害化"、有所作为来报效两国,这实则是佐藤为沦陷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的周作人式的"爱国选项"。战时语境下,蒲氏家族结构的国际色彩及其内部各种政治、文化力量的杂糅、互动,一方面隐喻了中国的过去、当下与未来;另一方面,通过在文化对比中将日本人、日本文化置于崇高地位,为日本侵华制造合理性、美化日本侵华罪恶的同时,又以对欧洲列强火烧圆明园的批判等,为"大东亚共荣"话语提供了逻辑支撑。

  • 标签: 佐藤春夫 《北京》 国策文学 身份认同 亚洲想象
  • 简介:人类通过人体隐喻来认知和理解客观世界,把自己熟悉的人体本身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去了解世界上的事物。基于这样一种认知角度,本文简介了现代认知隐喻观和人体隐喻理论。英汉人体隐喻存在共性和差异,本文着重探讨导致英汉人体隐喻存在差异的地理环境和体貌特征上的原因。

  • 标签: 隐喻 人体隐喻 英汉人体隐喻
  • 简介:词群是指在词义上有着语源关系,在文字形体上有着家族标志特征的一类词。汉语"马"词群指以"马(马)"为义符所构成的字(单纯词)和以"马"为义素构成的合成词、惯用语和成语。汉语"马"词群在字形发展、构词方式、词形发展及词义演变上,都是一个秩序井然并且有着深厚认知基础的层次系统。本文通过对"马(马)"词群的字形发展、词形特点及词义演变的分析,揭示出"马"词群产生的认知基础。

  • 标签: “马”词群 字形发展 词形特点 词义演变
  • 简介: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含义、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训练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以及具体的培养方法。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具操作性的建议。

  • 标签: 自主学习能力 元认知策略
  • 简介:地缘空间于自然和文化资源上的分布不均,直接为政治干预创设了前提,并由此使其再也无法以一种天然的固有面目现身。不同的地缘空间可能预示的是不同的利益与权力,甚至是“不同”本身,在虚弱的他者眼里有时也会成为某种威胁,进而唤起其出于自卫的攻击本能。原初的地缘面貌包括其中的文化形式由于人这种“政治动物”(亚里士多德语)的存在,总是不断遭罹着后者欲望的修正。正如大卫·哈维所言:“但是地理差异远远大于纯历史地理的遗产。它们总是不断地被当前发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态过程所再生、维持、破坏及重构。”可以说,城市空间的构筑正是人类之于天然地理历史遗产最为积极且自觉的改造;作为一个政治事件,

  • 标签: 地缘政治 历史地理 中国当代文学 身份危机 农民 视域
  • 简介:迪斯尼动画片《木兰》在再现“他者”的过程中对本土文化进行了东方化和美国化,以美国主流文化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置换了原作《木兰辞》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改写了本土文化的民族身份。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强势文化的美国媒体实施了对弱势文化的整合与殖民,而真实的本土文化则遭遇了边缘化。

  • 标签: 迪斯尼 《木兰》 东方化
  • 简介:在后现代语境下,身份认同与再现问题总是交织在一起,人们往往借助再现将某些类别的人(比如女人)纳入其中或排斥在外,从而象征性地标示不同类别的人(比如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相同性与差异性。在相同性与差异性被标示的过程中,女性的“他者”身份也被生产出来。同时,与女性可能采取的身份或认同位置有关的意义也得以生产出来。社会性别正是基于男性与女性的严格对立来再现性别身份与性别关系的。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形象几乎都涉及到“他者”身份的建构问题,女性身份往往呈现出本质化、单一性的特征。不过,这种本质化的单一身份只是性别政治的一种假想,“再现内部所构成的东西总是要受到延宕、动摇和序列化”,各种身份亦随之不断变化、发展,女性的“他者”身份问题亦开始浮出历史表层。

  • 标签: 中国古典文学 女性身份 “他者” 文化再现 后现代语境 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