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2 个结果
  • 简介:西方学者提出过"含蓄诗学"的概念,中国学者在研究美学、文学思想时也涉及到了"含蓄诗学".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将"含蓄诗学"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进行专门讨论.笔者认为,它关系到诗学研究范围和诗学创新等问题,不容忽视.

  • 标签: 诗学研究 含蓄 文学思想 美学 西方学者 关系
  • 简介:味论作为一种批评原则,最早在婆罗多的《舞论》中提及,慢慢被人们接受并不断将其丰富扩展。引入味论对我国文本进行分析,无疑是一个新的衡量维度。

  • 标签: 梵语诗学 味论
  • 简介:"朦胧"诗人的创作实践与其理论表述是非常契合的,其理论与创作实践建构起了一种独特的心理诗学观念."朦胧"诗派的心理诗学观认为,诗歌是心灵的舞蹈,是创作主体对其心灵及客观世界的审美观照、审美把握和艺术表现,在由文本、创作主体意念和客观世界所构成的审美张力结构中,强烈地突出创作主体意念在文本审美张力场中的作用.这既是"朦胧"诗派的主观心理诗学观的最重要特征,也是朦胧诗人区别于其他诗人的主要标志."朦胧"诗的主观心理诗学观念既与中外诗学传统有着紧密的历史继承性,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诗学传统,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 标签: 诗学观念 创作主体 审美张力 诗派 创作实践 独特
  • 简介:比较文学中的'比较诗学',涉及到从'词语'、'文化'到历史'语境'和翻译转释等许多方面.有关论争近来不断增多.本文仅就所谓中西之间的'中介者'等提法,阐发作者的观点,以期引起更为深入的研讨.

  • 标签: 比较诗学 比较文学 论争 作者 语境 文化
  • 简介:中西比较诗学本身已经成为一个可供研究的文化现象.在中国批评家的研究中始终存在一个不在场的强势他者,这使得他们的研究实际上成为一种他者不在场的理论表演.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批评家往往处于一种荒诞的处境.因此,有必要超越中西二元相对的格局,寻找中西比较诗学的新的研究方法.

  • 标签: 诗学 越中 超越 相对 对等 格局
  • 简介:<正>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从先秦至两汉,其核心都还是“言志”说,诗作为一种美感文学,除了其语言、形式之外,与应用的文学尚无明显的本质区别。虽然屈原的《惜诵》中已首出“抒情”一语,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序》中的为屈原“露才扬己”作了辩护,《诗大序》中也出现了“吟咏情性”之说,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已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把握,但是对于“情”在诗中独特审美意义和价值,尚未成为诗人自觉的意识。要说“温柔敦厚”也是一种情感状态,具有“中和”之美的话,那也成了服庸政教功能的一种情感规范,《诗大序》说“发乎情,止乎礼义”,就将情感的审美指向半途截断了。真正能体现诗歌作为一种对情感进行审美的独特文体,从而使诗人在创作构思时获得一种有别于理性认知的新的思维方式,再在他们的作品中突破窒息情感审美的政教规范,表现出种种“放荡”的境界,那是直到陆机在《文赋》中“第一次铸成‘诗缘情

  • 标签: 诗缘情 诗学意义 吟咏情性 思维方式 诗歌理论 诗歌创作
  • 简介:“任何理论的作用都应该是积极地介入、挑战和质疑固有的思维模式”(霍米·巴巴语)。文化诗学作为一种文学新论其新也体现在它的思维方式上。它摒弃二元绝对对立的思维模式,坚持辨证互动的思辨方法。这主要表现在:在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这一文学基本问题的认识上,清楚认识了文学和经济之间存在着文化这一复杂、庞大而作用至关重要的中介,正确认识了文学与社会的辩证互动关系,并以“文化诗学”这一文论新命题,名正言顺、旗帜鲜明地匡正了长期成为中国文坛主流的简单、机械的经济决定论;而在大众文化声势浩大、文化研究席卷中外文坛的当今时代,文化诗学高度重视文学与文化的互动、互构,从而既适时回应了时代的新需求,又能促进文学的新发展;同时,文化诗学坚持从文学自身特性出发的互动、互构,使它既区别于文、史、哲不分的古代文论,又和只关注文学与其他文化扇面互文性的西方的文化诗学论区别开来,鲜明地具有当今时代中国学人的话语特色。

  • 标签: 思维方式 辩证互动 文化诗学
  • 简介:<正>每个诗人都以一定的智力投射于诗的创造。每一篇称得上是诗的作品都体现了某种智力的结构。但这个似乎不成问题的问题长期受到忽视。一方面,当谈到诗歌,首先问的是反映了什么客观事物,能起到什么认识作用、示范作用和教育作用;另一方面,当论及创造,以为只要依了“思想+生活+技巧”的法典就可以万事如意,并据此规范创作与鉴赏的原则。然而事实上又不是那么简单。黑格尔说:“抒情诗的主体因素表现得更明显的是诗人把某一件事作为实在的情境所提供的作诗的机缘,通过这件事来表现他自己。”(《美学》第三卷下

  • 标签: 诗学 黑格尔 抒情诗 教育作用 客观事物 诗歌
  • 简介:'感兴'是中国诗学传统中的一个独特的范畴,在它身上凝聚着我们民族特有的诗性智慧与审美体验方式.作为一种生命论的诗学,我们的先辈历来将诗歌创作和欣赏视以为人的生命活动.如果说,'情志'构成了这一生命活动的本原,那末,'感兴'便是诗歌生命的发动.正是由于'感兴'的发动,'情志'得以向意象和意境转化,人的审美体验和诗的审美内核才得以生成.所以讨论中国诗学,不能不给予'感兴'以特殊的关注.

  • 标签: 中国诗学 生命论 审美体验 生命活动 诗歌创作 诗学传统
  • 简介: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兴起了各种各样的文学接受理论,如阅读现象学、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接受论以及读者反应批评等等。这些理论一反传统的以作者和文本为中心的文学研究方法,主张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活动进行重新定位,并构建起以读者为中心的全新的文学理论体系。

  • 标签: 中国文论 诗学史 文学接受理论 邓新华 古代 教授
  • 简介:钱谦益编纂《列朝诗集》,是以吴中诗学传统为本位的,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质。《列朝诗集》有意识地以流派之中吴中籍诗人的多少,和宗旨纲领是否合于吴中诗学传统,作为标准,来评价和定位明代的各种诗学流派;并且整理出了一条完整的吴中诗学发展脉络,以之为明代文学发展的主线和正脉。

  • 标签: 钱谦益 《列朝诗集》 吴中诗学本位
  • 简介:本文结合中国语境对布迪厄所构建的反思性社会学诗学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批判性探讨。首先,就布迪厄的艺术祛魅观点,作者认为中国的情形不仅是无魅可祛,而且还召唤艺术的超经济逻辑的精神;其次,作者指出了布迪厄对于艺术自主性论述的二难困境,同时还论证了对中国现实境遇而言,艺术自主性的幻象还仍然构成了重要的抵抗空间;第三,作者认为,提请关注布迪厄社会学诗学跨语境运用时应当注意的工具价值;最后,作者分析了作为一种社会学角度切入的理论,布迪厄理论的种种盲点。

  • 标签: 社会学诗学 布迪厄 反思性
  • 简介:本文试图梳理中法比较文学及诗学的研究现状并指出它呈现出三大层次性特征:一、译介出版层面的全面引进与规模效应;二、主体性研究成果的凸现即中法文学关系与文化交流的比较研究;三、研究与生产层面的多维性与不平衡性特征显著,尤其对不平衡性所导致的种种遮蔽性进行了揭示。同时强调应在研究范式和研究视域上寻求突破,并揭示其两大研究新质:一、将比较视域聚焦在中法近现代民族国家文学的诗学建构上,并分别以中法近现代诗学的首篇经典文本为中心进行考查;二、指出中法近现代文学及诗学发展史上的某种相似性结构性命题。

  • 标签: 中法诗学 比较诗学
  • 简介:网络文学的在线.既表现在文学书写的在线传播.文本接受的在线阅读,同时更体现在在线空间对于网络文学生存和发展的至关重要性上——它既是网络文学的技术形式也是网络文学的文本实质。那么.在线写作.对网络文学的诗学本质意味着什么?“在线”足否仅仅意味着一种新兴的技术背景?或者

  • 标签: 网络文学 诗意 诗学本质 技术形式 文本实质 “在线”诗学
  • 简介:<正>1)诗学(Poetics)之称,在西方可谓历史悠久,其广义等同于文艺理论,其狭义则专指“关于诗的文学批评”.(哈里·肖《文学术语词典》,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1972)在中国、“诗学”一名迄今未为理论批评家们广泛采用.《现代汉语词典》、《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等工具书无“诗学”一词,《辞海》虽有“诗学”词条,却指的是西方的含义.但实际上,“诗学”之称,在中国却也是古已有之.元人范德机撰《诗学禁脔》,

  • 标签: 中国古典诗学 英美新批评 印象式批评 新批评派 以意逆志 反讽
  • 简介:虞山诗派是形成于明末清初江南海虞的一个地城性的诗歌流派,钱谦益为其宗师.当冯舒、冯班成为有力的辅翼后,虞山诗派形成了规模,在明末清初诗坛上与以陈子龙为首的云间派和以吴伟业为首的娄东派相鼎立,影响极大.钱谦益与二冯诗学观既有趋同亦有分歧,尤其体现在对宋元诗的认识上.而趋同与歧异并存正是虞山诗派兼容乃大的条件,它也使虞山后代诗人继承、发展、超越成为可能.

  • 标签: 虞山诗派 钱谦益 冯舒 冯班 诗学观 明末清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