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对王山"合知能而载之一心"观念的解读,分析"己""物""能""所"等认知概念,阐述学思与格致的认知方法,探讨山关于认知来源于实践思想的深层原因,从多个层面对王山的认知思想进行了研究。研究山的认知思想,不仅能管窥中国传统的认识论,还能够通过山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流、基础与未来有更准确的认识。

  • 标签: 王船山 认知 毛泽东 《实践论》
  • 简介:山的分配伦理思想是王山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山基于对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内在关系的正确认识,本着德本财末的重要观点,提出了"敬天地之产而秩以其分"的分配伦理理念。王山改造了传统的"均平"理论,铸成了"均其心以均天下"的新观点;他批判了两种违背分配伦理的分配理论,强调实现分配伦理要遵循"絜矩之道"。由于山视域中的"絜矩之道"包含生发出"公共理性"的可能性,凸显了分配伦理中"需要"的原则,体现了全面的自由精神,因而是实现"均平"的重要原则,是通向分配正义的重要路径。王山分配伦理思想中的许多合理、进步的思想成分,即使对于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实现分配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 标签: 王船山分配伦理 “均平” 絜矩之道 需要原则
  • 简介:<正>久不读诗,我与诗已疏远了。近日,震威赠我一本他的诗歌新作《梦幻之》,我翻开书页读下去,一下子竟被强烈地吸引住,久久不能放下。作者的这些精心之作,或以义理取胜,或以意象称美,在清拔之中有哀伤之音。展读之后,使我心

  • 标签: 意象 诗歌 “立象以尽意” 爱情 民族 诗行
  • 简介:知行之辨在宋明时期是重要的哲学话题,文章从知与行的内涵、诚意与致知、良知与良能等三个方面比较了王山与王阳明知行观的不同。阳明和山知行观的不同所反映出来的是'心本体'与'气本体'哲学思想的差异。阳明的良知在践履的过程中虽然有扩充,但这种扩充虽范围有扩大、内容有充实,但良知在本质上孩提之时与成年之时并无区别。秉持着'性日生日成'说,山认为作为起点的心、性,抑或良知,在人生的各种社会实践中不断充实变化。这种变化,在船山看来应该不仅仅是用强弱大小等词汇描述的外在形态改变,而且应该是二气?缊神化后的性质改变。

  • 标签: 王船山 王阳明 知行观
  • 简介:安妮·普鲁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她的小说《讯》中诸多的象征与意象大胆新奇、无所不在,尤其是在人物名字的设计上,她充分利用了语言学心理词汇的语境效应因素,使得读者对人物的刻画与理解更加清晰与准确。

  • 标签: 安妮·普鲁 《船讯》 心理词汇 语境效应
  • 简介:当代语境下的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并非是天然的而是社会建构的,具有鲜明的“国家性”和“当代性”。对少数民族文学学科需要进一步明确研究的领域、范畴、对象、理念和方法,理清那些对于少数民族文学习焉不察的错觉和由来已久渐呈僵化的析解。在文化理念上,长期以来我们遵循多元一体的观念,这是与主流文学学科同构的阐释,而多元共生则是突破既有规范和界限,对被挤压和放逐在边缘的少数民族文学加以兼容,这种文化立场并非是对于多元一体的摒弃,而恰恰是对其不足的弥补。因为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对象的丰富复杂与层次性,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并存,且同样活跃,这需要方法上口头诗学与书面诗学的结合,审美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并进。这些是我们反思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区别于主流/经典文学学科的独特之处的起点,也是开拓其独特发展空间的契机。

  • 标签: 文化理念 口头诗学 审美研究 文化研究 世界主义
  • 简介:当代著名作家张炜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古》,包含着互相矛盾但又互相补充的双重故事:表层故事是道德者隋抱朴的心灵成长过程,而深层故事却是道德观念淡薄的浪子隋不召一生漂泊的传奇故事。深层故事体现出作者的无意识趋向,对作者精心设置的表层故事形成了质疑,双重故事形成了文本的丰富性,最终成就了小说的探索性主题。

  • 标签: 《古船》 表层故事 深层故事 道德理性 浪漫情怀
  • 简介:<正>时间对于张道华来说如金子般宝贵。然而,张道华却把两个半天的时间扔给了我们……张道华——中国·惠州——一名地级市公安在职副局长,在繁忙的工作之外,年创作十部公安题材长篇小说从2001年始已陆续出版《非常绑票》、《夜幕较量》、《资本谎言》三部长篇逾百万字,其《夜幕较量》已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另两部版权已卖给北京、江苏的某影视公司,而第四部长篇小说又已楔入笔端。张道华习惯地坐在那张黄褐色办公椅上,伏案于同一色调的办公桌上,批阅文件。每次我们推门进去的时候他都定格于这种姿式。这就是那位《中国神探》的原型:中等个头,黑发浓眉,天庭朗照,地壳丰满。目光锐而透慈祥,神思敏而聚正气。面颊消瘦,极显干练之形;鼻翼翕张,谋略藏于胸壑,赳赳武夫、泼墨文豪隐形于深色便装,不觉惊世骇俗。可正是:凡人看来不高,高人看来不凡!在平静中我们走近了他,他也平静地向我们走来,并一同走进了他那风雨如磐的岁月……上篇:炼炉如果命运是块顽石,我就化作大铁锤,将他砸得粉碎,

  • 标签: 副局长 办公椅 姿式 影视公司 子般 文学才华
  • 简介:漫漫人生路,有人事业灿烂辉煌,有人生活平淡无奇;有人轰轰烈烈,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有人勤勉不懈,终日默默奉献。刘仁甫应属于后者,他是从武冈市检察院副检察长的岗位调任审计党组书记、局长岗位的。尽管岗位变动了,他那立党为公的理念、执政为民的工作作风始终未变;那种对工作执着地追求,默默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始终没有变,难怪人们称他为忠诚的审计卫士!

  • 标签: 武冈市 副检察长 工作作风 人民事业 审计结果公告 预算审计
  • 简介:<正>杨志林是怎样成为青龙县知名度最高的公众人物的?!仅仅因为他是河北黄金系统"95期间为河北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秦皇岛市新长征突击手、优秀青年、市级劳动模范,首届河北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杰出青年……当这位体魄强健、精力充沛的年轻局长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透过他那深邃睿智的目光,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带着北方大山般的刚毅和坚定。就是他,临危受命,一双铁肩担起了青龙满族自治县恢复矿业开发秩序的治理风暴。

  • 标签: 杨志林 矿业企业 青龙县 青龙满族自治县 马达声 矿产资源
  • 简介:苏李之争发生在词功能嬗变由量变发展到质变的北宋中后期,其本质是词学家面临词学变局而表现出来的迷惑以及各种观念的交锋。作为一种诗乐结合的综合性文体,词的发展趋势是音乐功能的不断下降与文学、社会功能的不断增强。李清照的观点代表了对词音乐性的坚守,苏轼的观点代表了词文学性、社会性增强的趋势。两家的观点在相互对立的同时又表现出融合的趋势,并从不同方向推动了词的完善与发展。

  • 标签: 苏轼 李清照 词的功能 乐本位 诗本位
  • 简介:《语言与翻译的政治》是一本从后现代文化理论视角来考察翻译的文化属性的学术汇编。共包括8篇文章,从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的解构主义名作《话语的秩序》、尼南贾纳(rrejaswini·Niranjana)的《为翻译定位》到斯皮瓦克(Gayatri·C·Spivak)的《翻译的政治》和韦努蒂(Lawrence·Venuti)的《翻译与文化身份的塑造》等。正如孙歌在前言中所说,在开篇之作里,福柯以浓缩的方式提出了他在其它几部著作里提出的基本问题,虽然没有直接讨论翻译的政治,但他对于“话语秩序”与“话语霸权”的理论分析,尤其是对“主体性断裂”的论述却引导出一个进入翻译政治的基本途径。

  • 标签: 翻译理论 翻译政治 韦努蒂 语言 话语秩序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