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3 个结果
  • 简介:到了一九九八年,徐江的新作仍然能使我心动。我是指他“状物抒情”的那一路子,包括《雁雀》、《侯马和他的杨树》、《我底欢愉》、《雨加雪》、《给……》等诗作。这些作品再一次唤起了我十几年来阅读徐江诗作所熟悉的那种感觉:亦悲亦喜,且悲且喜,在沉思冥想中浅吟低唱,草木、星辰、雨雪带着忧郁的气息,而对时光的伤逝又激活了生的勇气。

  • 标签: 伤逝 诗作 抒情 沉思 忧郁 作品
  • 简介:20世纪以来的河南文学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书写是一条潜隐的线索。中原浓郁的地域特色、严峻的生态现实,为河南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而河南作家观照天地万物的“诗心”,特别是一以贯之的以文学关怀来提升人的生存质量的使命感担当意识,使他们在创作中表现出多层面多向度的“生态意识诉求”。从对自然美单纯的维护与赞颂到对生态整体和谐的倚重,从发自本能的融于自然的绿色之思到对理想生态家园的文化想象理性构建,从对人类片面生存方式的生态批判,到以强烈的责任感为生态整体立言。

  • 标签: 生态意识 河南作家 20世纪 人与自然关系 生长 河南文学
  • 简介:无论题材,还是气质形制,包括修辞特征,应文浩的写作似乎天然与“宏大”撇得很清,甚至给人摒弃“社会性”的感觉.但细读他的文字,又会被他那些貌似不经意的“小”打动:“一些事物就要结束/一些事物就要开始//秋虫吱吱声如银亮的针线/串起多米诺牌/依次倒下的声音”(《林间风》).

  • 标签: 特质 创作 生长 诗歌 修辞特征 社会性
  • 简介:一、写在“文学的正树”之前恩格斯说:“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从那个久远久远的年代起,人类的历史的性别大战总在上演,女性的历史地位决定了文学中女性的主体价值的被遗忘。“男人写下的历史布下的罗网,全部的精华都在于教女人如何做好女人,男人说生存需要必得用恶战胜恶,因此善和美的职责就只有让女人来承担了。”

  • 标签: 女性价值 当代文学 历史意义 审美 生长 裂变
  • 简介:<正>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文艺学和美学理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与此同时,近百年来,西方的文艺学和美学在哲学科学变革的影响下,也有很大的发展。它以探索面之广、涉及问题之多、理论方法的角度之新,向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美学进行了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迎接西方的挑战,加速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美学的发展,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刻不容缓的任务。一、面对挑战我国文艺学美学的出路何在?新时期以来,面对西方的挑战,为了积极推动文艺学美学的发展,许多学者从多方面探索发展我国文艺学美学的新途径。这些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美学理论 生长点 新途径 理论建构 科学变革
  • 简介:如果给这部小说分类的话,(以下简称)无疑可以立即被划归到家族小说的行列.但仔细地品味一下,我们又迟疑起来.与我们熟悉的家族小说模式有些出入.

  • 标签: 游戏机读 生生长流 读长篇小说
  • 简介:"国粹"这个名词原是不见于经传的。它是在戊戌政变后,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呼声嚷到声嘶力竭的时候所呼出来的一个怪口号。又因为国粹学报的刊行,这名词便广泛地流行起来。编辞源的先生们在"国粹"条下写

  • 标签: 国粹 国学 民族 戊戌政变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 简介:<正>这是一篇颇费琢磨的小说,它与那种主题鲜明若揭的作品不同,读过之后,你会感到被一种东西打动了。但如果你想把你所感觉到的东西表达出来,却又觉得朦朦胧胧、难以言状了。于是,你会再读一遍作品,这时,你可能觉得把握住了一些东西。这种情形的产生与小说所采用的艺术形

  • 标签: 巴尔扎克 小说 作品 情绪化 主题 心理轨迹
  • 简介:关于批评,一连串问题会从脑子里跑出来,比如批评的正义理性、批评的有效性武器,等等。最后,是作家鲁敏的一句话刺激了我,决定就谈谈偏见趣味。

  • 标签: 趣味 偏见 批评 有效性
  • 简介:一座草堂,几间茅房,坐落在乡野,掩隐在绿荫,堂前有花木,宅畔有流水,春燕在屋檐下筑巢,秋雁在屋顶上落脚。寒风吹过,屋上茅草飞扬,冰雪袭来,梁架摇摇欲摧。一座最普通的乡间草堂,为什么,风雨无法摧毁,冰雪难以掩埋。一千多年,荒而不废,塌而又起,金黄的茅草屋顶,如同一艘不沉的航船,在岁月的长河中漂浮,在人心的海洋里远航。从古到今,亿万人络绎不绝来到这里,站在柴门边看草堂内外的景象,亲近宅院中的一草一木,倾听园林里的天籁回声。踏着曲折的小径,穿过幽静的竹林,徜徉在花树田垄之间,人们寻寻觅觅,追随着诗人的屐痕。这里的一切,都可以衍生出诗篇。这些诗篇,起于青萍之末,源于一个伟大灵魂,拨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弦。

  • 标签: 杜甫和草堂
  • 简介:  从前,有一个住在农村的人.他家堂屋的梁上,燕子筑巢久矣.燕子们秋去春来,每年必有小燕孵出.届时老燕双飞,雏燕呢喃,情趣盎然.在农村,被视为宅基稳固的象征.他家粮仓里,又有一条蛇,一条无毒的蛇.蛇也是他家的老房客了.毒蛇一般不入人家,活动于野外.无毒之蛇既人,大抵直去粮仓捕鼠.农村人习以为常,并不大惊小怪.由于蛇的光临避免了粮仓内鼠患成灾,反而对蛇不无敬意,视为"圣虫".倘人取粮时见着了,轻轻拨开而已.老人们还每每口中念念有词,说些"圣虫啊打扰了"之类的话,表达善待的态度.粮仓里有蛇,证明有鼠;有鼠,证明着囤内不空,是家境中兴的象征.故农村有这样的对子:……

  • 标签: 燕子蛇
  • 简介:<正>白居易的诗歌对日本文学名著《源氏物语》的巨大影响早为我国日本学者所承认。对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这一重要史实,日本和我国学者都作了认真的研究,有不少精辟的见解。但是,对白居易的诗歌究竟如何影响了《源氏物语》这个问题,似还有深入探讨的余地。现在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 标签: 白居易源氏物语
  • 简介:柯灵先生走得太急太快了一些。前两三个月,他还在写文章,在报刊上陆续发表了《天上有颗巴金星》、《上海大梦》。文章仍然写得严谨漂亮、用字遣词仍然极为考究,全无力竭潦草之感。他是一位视工作、视写作为生命的人。不要说到外地开会,哪怕住医院,他都将未写完的文章带去,继续工作。到了九十岁的高龄,还能够坚持写作,周围的朋友都羡慕他。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直到生命的尽头,他才放下了手中

  • 标签: 良知勇气 见识良知
  • 简介:<正>一1961年11月6日,胡适在台北召开的亚东区科学教育会议(美国国际开发总署主办)的开幕式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改革》的演讲。他讲的是英文,我们从台湾学者刘述先先生《文化与哲学的探索》一书提供的材料,知道胡适讲了这样一些话:

  • 标签: 胡适 “全盘西化” 刘述先 个人主义者 唯物 殖民化
  • 简介:<正>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一文在《诗刊》上发表以后,引起不少批评家的关注。敏泽发表了《关于继承创新》(见《诗刊》81年5月号)对该文提出不同意见。作者认为:我们有少数青年诗人在“更侧重于继承他民族的习惯”的“潮流”中,带有某种程度的盲目性。我们主张学习外国

  • 标签: 美学原则 创新 继承 批评家 青年人 孙绍振
  • 简介:从前,有一个小女孩,她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爱丽。爱丽家很穷,但是她非常善良而且漂亮,一头金灿灿的长发,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一张樱桃般的小嘴,雪白的皮肤,红苹果一样的脸蛋。爱丽喜欢唱歌跳舞。可是,因为家里穷,没有小伙伴愿意跟爱丽成为朋友,孤独的她只好跟小动物小昆虫们'玩耍'。

  • 标签: 爱丽小熊
  • 简介:包括文学及其理论在内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曾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学界的一大热点,今天再提这一话题,许多人或许认为已经有点不合时宜了,或者说是在炒冷饭等等——对此需加以辨析。下面我结合"体用""本体"关键词在中国现当代理论语境中的"旅行",来谈谈这方面的感想。我曾经指出。

  • 标签: 体用不二 文学本体论 中西文化比较 文艺理论界 理论语境 本体论基础
  • 简介:  我的太太许薇是一位以"小资"为笔名在能写字的地方发表她的小资言论的女人.虽然我知道小资已经像流行性感冒一样成为都市女人的潮流,但我一直搞不懂到底什么是小资.……

  • 标签: 乡下妈妈 妈妈小资 小资妻子
  • 简介:当全球万目睽睽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上海一位年轻副教授在去年最后一期今年第一期的一家大型文学期刊中连续发表了为20世纪中国文学而写的两篇“悼词”。他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经典,没有大师的荒芜的世纪里”;“20世纪的中国文艺理论缺

  • 标签: 20世纪中国文学 交替 文艺理论 文学期刊 经典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