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公共图书法的颁布与实施,迎来了图书科学发展的新时代,提出了读者安全权的新课题,增添了法律新约束。如何准确认识和深刻理解这一权利,本文对公共图书如何做好读者安全权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 标签: 公共图书馆 读者 安全权
  • 简介:当前,我们已经进入到崭新的“互联网+”时代,这对传统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促使其尽快进行改革。作为公共服务行业,图书需要牢牢把握这一个契机,积极改革传统的服务模式。本文首先阐述了传统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详细介绍了“互联网+”模式,希望能够为公共图书创新服务模式提供参考建议。

  • 标签: 互联网+ 公共图书馆 读者服务 问题 服务模式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现阶段我国图书建设范围不断扩大,图书各项建设功能逐步完善,对满足社会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发展新时期图书各项工作内容都需要紧紧围绕读者服务展开。目前图书党建与读者服务是新时期图书建设的基本内容,能够对社会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有效培育。

  • 标签: 图书馆 党建 读者服务 发展
  • 简介:付秀莹作为“70后”乡土小说的重要代表性作家,《陌上》是她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芳村”故事的延伸与集大成之作,能够代表“70后”乡土小说的高度。《陌上》通过对芳村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描摹表现出现代乡村在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上的“常”与“变”,这种乡村叙事方式极为依赖作家的个体经验,但是“下生活”文学生产机糊的废止与扎根乡村的现实困境,都使个体乡村生活经验遭遇挑战,造成作家与当下乡村之间的“隔”。这种“隔”使作家以个人化的方式处理乡村问题,从而排斥了宏大叙事,也忽略了乡村问题的核心——土地,陷入日常生活的琐碎与芜杂。零散化的乡村经验使《陌上》在结构上采取了“散点透视”形式,对芳村采取了断面解剖式的文学书写,形成了带有“仿志体”色彩的芳村人物志,从而淡化了时间序列走向空间叙事。如果说“芳村”是作家观察当下中国乡村的一个支点,《陌上》则有着更大的文学野心,即站在“芳村”实现对空间与时间的超越,书写现代乡村,触及乡村未来

  • 标签: 乡土文学 付秀莹:仿志体 芳村
  • 简介:1949年之后,“中国科幻电影”这一类目对于“中国形象”的关注和呈现,一直非常明显地呈现出对现实政治状况、中国文化传统以及复杂国际关系的体察、困惑和思考。在“十七年”期间以《十三陵水库畅想曲》为代表的“畅想曲”式影片,往往以“劳动者”统摄对新中国形象的刻画和展望。这一形象既鲜明地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消除身份差异的乌托邦式愿望,同时也暗含着背后的深刻裂隙。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映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和《男人的世界》等影片,更加强调中国形象的外部性,尤其从国际政治、科技文明和现实文化导向的多个层面,反向凸显出当时人们对中国未来的忧思和期望。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国产科幻电影的市场化和类型化特征愈发明显,影片制作流程逐渐国际化,而中国形象或者成为好莱坞式政府形象的翻版。或者逐渐退居幕后。科幻电影里“中国形象”的塑造,其根源与当下人们对人类未来的整体构想密不可分,因此在银幕上重构文化意义与民族意义上的“中国”,实质上要求着一种对于中国未来之想象的具象化呈现。

  • 标签: 科幻电影 中国形象 未来想象
  • 简介:"说部丛书"是近代商务印书馆的知名品牌之一,其中出版于1903—1908年的十集系列共计100种,呈现出东籍西文兼有,各种类型具备,文言白话作品并收的特点。作为以市场为导向的一家大型民营书局,商务印书馆对于"说部丛书"收入作品的选择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是对"小说界革命"之后社会文化思潮和读者需求的一种回应,也是文学场域变迁在小说出版领域的一种折射;作为在行业中举足轻重的一家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在出版"说部丛书"过程中的选择,又随着丛书的传播和读者接受,在丰富文学场域的同时对文学场域的变迁产生了影响。

  • 标签: 文学场域 商务印书馆 近代小说 十集系列“说部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