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任何讨论都必须对所使用的主要概念有共同理解,即所谓共同语言,否则,对同一个概念,你说的是A,我说的是B,双方不管如何争论,都争不出个是非来。我认为在对“文艺学本体”的理解中,就存在这个问题。本体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大家的理解还是比较一致的,即关于现实世界的最后存在基础的理论,对文艺学本体

  • 标签: 文艺本体论 哲学概念 共同语言 现实世界 文艺学
  • 简介: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一次文学沙龙上,李敬泽(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做过一次诚恳的检讨,他说他曾经大言不惭地宣布网络文学就是通俗文学,邵燕君(北京大学中文系)却告诉他网络文学的要害不在文学而在网络①。网络文学的要害真的在于网络吗?抑或还是在于文学?这涉及自它产生以来,对其本体构建的认知问题,大家争论的实质上指涉到当代所有艺术面临的基本问题:艺术究竟是技术的还是精神的。对于网络文学而言,焦点是它到底是为技术还是为艺术的文学

  • 标签: 文学本体论 网络文学 艺术 技术 北京大学 中国作协
  • 简介:权力意志学说,作为一种本体界定,构成了尼采哲学思想最为清晰的区分性标志,长期以来被研究者认为是尼采关学思想乃至全部思想的基石。这种认识将尼采关学死死钉在审美形而上学认识之上,忽略了尼采晚期对当代美学在内容和方法两方面的开创性贡献。事实上,权力意志本体并非一种稳定的学说,尤其在尼采学术生命最后两年的公开发表作品中,权力意志学说表现出撤离本体位置的倾向;而尼采宣称要以《权力意志》为题的“哲学大厦”写作计划,也在其遗稿笔记中最终被放弃。由此,权力意志学说在尼采思想中的重要性不应该被高估,亦不能将之视为尼采美学思想的理解关键。

  • 标签: 权力意志 本体论 谱系学 身体美学尼采美学
  • 简介:"识仁""透性""释空"是邹元标建构其实心本体的三个重要途径,其中"识仁""透性"分别从功夫向度和实践向度对本体进行正向建构,"释空"则对本体进行反向建构。在此建构的过程中,心体的仁本内涵和实践性特质得以凸显,这一方面体现出邹元标的心学立场和对道德践履的严格要求,另一方面为其"实学功夫"和"实行仁治观"奠定了理论基础。邹元标的实心本体是心学演化、儒学自觉和时代政治、学术、文化语境和合的产物,对当时的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想具有很强的诠释能力和反思意识,体现出其鲜明的主体意识和时代价值,对我们当下的文化建设和社会治理具有启示意义。

  • 标签: 邹元标 实心本体论 识仁 透性 释空 价值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中国作家在语言本体方面的探索是“五四”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探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然而有些作家错误地理解了语言本体的含义,以为语言可以作为文学的目的,作家通过语言的开掘就可以代替对生活的开掘,

  • 标签: 语言本体论 小说语言 新时期 20世纪80年代 中国作家 “五四”
  • 简介:斯宾诺莎是最伟大的犹太教哲学家之一,罗素称赞他是伟大哲学家忠人格最高尚、性情最温厚可亲的,按才智讲,有些人超越了他,但是在道德方面,他是至高无上的。

  • 标签: 斯宾诺莎
  • 简介:包括文学及其理论在内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曾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学界的一大热点,今天再提这一话题,许多人或许认为已经有点不合时宜了,或者说是在炒冷饭等等——对此需加以辨析。下面我结合"体用""本体"关键词在中国现当代理论语境中的"旅行",来谈谈这方面的感想。我曾经指出。

  • 标签: 体用不二 文学本体论 中西文化比较 文艺理论界 理论语境 本体论基础
  • 简介:文学观念热的年代,人们突然发现,建国以来的文学实际上只是在两根习惯的轨道上运动:一就是功利文学观,即从现实的利害关系和利益原则来理解文学和现实的关系。把文艺看成是“道德教化”的工具,宗教、政治的工具。二就是认识的文艺观,即从哲学反映的观念出发来理解文学和现实的关系。

  • 标签: 文学本体 文艺观 功利论 利益原则 道德教化 文学作品
  • 简介:自《人民文学》2010年第2期推出“非虚构”栏目以来,文学评论界关于“非虚构”写作的论争此起彼伏,从具体作品的分析到名称源流的梳理,从作品的社会效应到作为一种文学思潮的观察.都被吸纳进了探讨和研究的范畴。然而,栏目以及发表作品与刊物之间的依存而又越轨的矛盾复杂关系却在一定程度上被模糊了,未能被进一步深入探究。重新回归至《人民文学》推动“非虚构”栏目的行为本身,对其进行本体性考察,耙梳刊物是如何建构“非虚构”的,这将有益于从更深的层面思考和研判何谓具有《人民文学》特色的“非虚构”。

  • 标签: 《人民文学》 “非虚构”写作 本体考察
  • 简介:1827年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概念成为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滥觞,它不断为后世学者所解读、分析和阐发。20世纪下半叶,解构主义、后殖民理论兴起,解构了欧美中心主义,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主义时代来临。1993年伯恩海姆的报告,对比较文学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两条建议,其中之一,就是比较文学应摒弃欧洲中心主义,而提倡多元文化主义,将比较文学研究范围扩大到东西方。

  • 标签: 比较文学研究 “世界文学” 多元文化主义 欧洲中心主义 德论 解构主义
  • 简介:文学语言的节奏是文学作品审美效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朱光潜曾谈到自己领悟语言节奏时的深刻感受:“我读音调铿锵、节奏流畅的文章,周身筋肉仿佛作同样有节奏的运动;紧张,或是舒缓,都产生出极愉快的感觉。如果音调节奏上有毛病,我的周身筋肉都感觉局促不安,好像听厨子刮锅烟似的。”①所以,他强调:“声音节奏对于文章是第一件要事”。②读者欣赏文学作品,首先感触到的是语言的音韵、旋律和节奏,进而才会体味到文学语言特有的情趣、韵味、格调、色彩。好的文学语言,应该是音韵和谐,旋律悠扬,节奏鲜明,具有声情并茂之美。

  • 标签: 文学语言 文学作品 艺术节奏 自然节奏 文学评论 语音
  • 简介:咏物诗于齐梁时期大量出现,齐梁咏物诗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之前所有咏物诗之和。故王夫之曰:“咏物诗,齐梁始多有之。”那么,齐梁诗人认为咏物诗的本体是什么呢?齐梁诗人在论著中多次表达了诗歌创作的实质是抒发情性。而梳理从先秦到齐梁时期,文人对“情性”观念的演变和齐梁咏物诗创作实际的考察,则让我们更精确的理解齐梁诗人的情性观,并对齐梁咏物诗本体的认识更加接近事实。

  • 标签: 齐梁时期 “本体” 咏物诗 情性观 诗人 诗歌创作
  • 简介:当下不争的事实是:文字阅读已让位于图像阅读;在有限的文字阅读中,文学阅读又让位于消遣、娱乐阅读;而更有限的文学阅读中纸媒阅读又让位于电子、网络阅读。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已严重边缘化。

  • 标签: 文学接受 文学阅读 文本 电子媒介 网络阅读 边缘化
  • 简介:长期以采由于“文化启蒙主义”一元论价值观的影响,学界在论及苏曼殊的翻译成就时,一贯强调其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翻译,忽略了他对东方印度文化-文学的译介之功。作为深究内典的翻译家,苏曼殊的印度文学译介填补了近现代翻译史上的诸多空白。他在译介印度文化时对“必关正教”的批评、对纯文学审美价值的关注,体现了他对东方文明的偏爱和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审慎反思,更表现了苏曼殊文学审美现代意识的初步觉醒。这在中国文化-文学现代转型之初都是难能可贵的。

  • 标签: 清朱民初 苏曼殊 印度文学 翻译文学
  • 简介:本文从毛泽东的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两方面探讨了毛泽东文学批评的主要特征和历史贡献。“为人民”的原则、鲜明的政治标准和推崇文艺斗争是毛泽东文学批评的核心现念。毛泽东的文学批评实践则是革命领袖的社会政治批评与诗人的审美鉴赏式品评的矛盾统一.对毛泽东文学批评的研究和阐释,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的需要,也是对世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贡献。

  • 标签: 毛泽东 文学批评 批评理论 批评实践 文艺斗争
  • 简介:<正>90年代已经经过了近五年的发展历程,它的形态与走向似已日渐清晰。“后新时期”/“新时期”间的差异与断裂已随着市场化与消费化的转型而越来越为人们所深识。文化及对文化进行阐释的“知识”都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这里既有如电视肥皂剧、卡拉OK、MTV、流行小说这样的新的大众文化走向的呈现,也有如“后殖民”及“后现代”的论争这样的高层文化对话的表征,但它们都共同标识着一个巨大的文化的地壳运动的生成。五年来的文化发展进程既是“冷战后”新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多重矛盾的投射,又是我们本土文化的复杂运作的结果。尽管人们对“后新时期”的概念仍存有争议,但似乎任何人都已无意和无法否认一个巨大的文化转型的到来;尽管人们对这一转型进行了种种不同的阐释,但我们已告别了80年代的话语则是广泛的共识。“后新时期”业已成为当下文化阐释的关键代码,成为我们

  • 标签: 新状态 “纯文学” 后新时期 “作者” 90年代文学 表征危机
  • 简介:<正>虽然就历史而言,文学批评早已存在,但直到十九世纪,它还只是一种兴之所至的非正式写作形式,在这种写作中,人们仅仅考虑随时发表一些议论,它还没有成为一个专业或者一门学科。今天,人们则有充分理由认为,“二十世纪是批评的世纪”,正象雷内·韦勒克为《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百科全书》撰写的《文学批评》辞条所概括的:“人们把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称为‘批评的时代’,不过二十世纪才真正当得起这一称号。不但数量甚为可观的批评遗产已为我们接受,而且文学批评也具有某种新的自觉意识,并获得了远比从前重要的社会地位。”韦勒克所说的自觉意识,应该被理解为文学

  • 标签: 中国文学批评 二十世纪 文学价值 自觉意识 韦勒克 世界文学
  • 简介:王蒙的文学理念是深刻精辟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他的多元文学观,体现了对作家艺术个性的充分尊重,同时也表现了一个现代人的胸怀。他的文学观体现了他富有艺术创新的胆识和勇气,以及深刻敏锐的思想和眼界,同时也体现了其文学创作的功力和卓识,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 标签: 王蒙 文学理念 折中 宽容 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