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对于小说叙述,我们首先应当从模式化的角度来看待它,它不具备一定的模式便不会区别于其他语言,也不会呈现出它的具有特征的世界。因此,小说叙述总要确立一定的语言模式。但是,千变万化的小说叙述现象不可能被纳入一个统一的轨道或单一的系统中,它必然有其非模式化的方面,即总是对自身的模式有解除倾向。这样,小说叙述是一个不断拆毁自身模式又重建自身模式的过程。每一部小说都是语言模式的某一肯定方面,也是另一否定方面。没有完全符合规范的虚构语言,也没有一个固定的虚构语言的规范。模式可以用它的固定性来统一个别语言,也可以被个别语言的变化所摧毁而获得重建。

  • 标签: 语言模式 语言符号 小说叙述 现代小说 能指与所指 结构主义
  • 简介:孟子提出并论证了孝治观念,希望通过孝来建立严格的家庭伦理秩序以和睦家庭、安定社会,巩固国家的统治,是其孝观念中最为突出的内容。在孔子的孝观念中,他虽然提出孝慈“施于有政”,但没有提出具体实施的途径。孔子以孝为君子人格内涵之一,君子以人格修养而出仕,孝才与政治有联系。

  • 标签: 孝子 孝治 孟子 形象 伦理秩序 人格内涵
  • 简介:<正>1究竟怎样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本质观?时下,国内外理论界观点各异,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不同意见。一种以苏联学者波斯彼洛夫、卡岗和我国的陈涌、陆梅林为代表,主张“艺术认识本性论”,或曰“意识形态本性论”,认为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一种以苏联学者万斯洛夫、齐斯和我国的钱中文等为代表,主张“艺术审美本性论”,或曰“审美的意识形态论”,认为“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它的最根本特性应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结合”,由此,文学艺术是

  • 标签: 社会生活 艺术审美 客体 心理学 艺术本质 意识形态性
  • 简介: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文艺观念与写作同社会革命互动,文艺理论形态嬗变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呈现为一个同步的逻辑序列,这一情形十分值得我们注意.不了解这一历史,我们就无法理解现实,更无法对之作出合理的阐释和说明;因此,返观文艺现实得以产生的历史语境,探究现代文艺理论发生演变的规律,总结文学史的发展经验,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必要条件和基本前提.

  • 标签: 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中国现代文学 历史语境 文学史 文艺观念
  • 简介:一、美感与快感的界限由于“判别某一对象是美或不美,我们不是把它的表象凭借悟性联系客体以求得知识,而是凭借想像力(或者想像力和悟性相结合)联系于主体和它的快感和不快感。”所以,美感与快感是有联系的,并且从人的感受而言,它们的呈现方式也极其相似,如都以主体心身快适所显示的兴高采烈、舒服陶醉、怡然自得等为表现形式。但具体来分析,二者界限仍十分明显。

  • 标签: 艺术美感 得与失 感化 消解 呈现方式 想像力
  • 简介: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伊格尔顿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他回应各种问题与现象的立场和姿态。无论是1970年代的文本科学建构,还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文学批评的政治功能以及审美意识形态的思考,伊格尔顿都注重借鉴和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以解构的思维创立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意识形态批评,体现出对文化现实和当前政治处境的关注。

  • 标签: 审美意识形态 伊格尔顿 接受维度 批评理论 解构 西方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