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能在中国文学史上保持其生命力,不仅在于诗人的山水描写本身,更在于诗人通过其生命实践而产生并体现在诗歌中的生生不息的生机证悟。这种生机证悟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自然景观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体悟;其次,自然山水的幽静闲适触发了诗人禅意的生存信仰;第三,自然生态万物共荣、和谐共序的生存基调体现了诗人天人合一的生态精神。本文认为王维山水诗中生机证悟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盛唐时代特有的社会、文化、文学、生态和政治基础,诗人个人曲折的生平经历和高超的艺术能力,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交互影响以及诗人对自然山水的自觉观照。

  • 标签: 王维 山水诗 生机证悟
  • 简介:文化生态环境由潜在和显在两部分构成,潜在部分构成文化生态系统的基石.显在部分是文化生态系统的主体,新诗的孕育、萌芽与生长均受制于二者所构成的复杂的文化生态系统。新诗随着病态的文化生态而生,又参与了病态文化生态的修复与重建,然而其修复与重建又是以反传统为前提的,这种破除民族传统以修复、重建新的生态的特点,使新诗只能在一种矛盾中发生发展。新诗与文化生态之间的复杂关系,决定了新诗独特的发生机制,百年新诗的得失与之有着复杂而深层的关系。

  • 标签: 文化生态系统 反传统 西方文化 矛盾关系 发生机制
  • 简介:比较文学的危机在文化研究兴盛的今天显得更为严峻,因此,比较文学如何寻找生存机遇的问题是迫切的。在当今语境下,比较文学危机的真正原因是学科边界的泛化,其出路在于找到与文化研究分而治之的可能性。如果潜心分析,则可发现,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其实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都具有明显的差别。文化研究的对象是文化系统中文化诸要素与艺术文本的隶属关系,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应是文化系统中艺术文本的并置结构关系;文化研究致力于破解文化系统中非文学因素与文学的各种隐喻关系,是一种纵向研究;比较文学致力于破解文化系统中不同文学因素之间的各种转喻关系,是一种横向研究。基于此,比较文学应当放弃跨科际研究的属性,通过退守的形式维护其学科的完整性。

  • 标签: 比较文学 学科边界 转喻和隐喻
  • 简介:危机与生机并存——对文学的前瞻●汤学智当我们站在文学的今日放眼前瞻的时候,首先遇到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危机与危机感像一团不祥的阴影,自80年代后期开始一直徘徊在文学工作者的心头;而且步入90年代以来,这阴影似乎变得愈益浓重,愈益可怕,以致搅得许多人神...

  • 标签: 现实主义文学 民间文学 文学理论批评 俗文学 危机 知识分子
  • 简介:在世界上,大概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作家,经历过像中国当代作家们所经历过的曲折命运。逝世未久的现代作家荒煤,从1964年到1978年,跌入深渊,在逆境之中长达十四年之久。当他重新回到文坛,开始第二次创作生命之时,已是65岁的老翁。其命运的曲折悲凉,足使我们这些活着的晚辈文艺界人士欷嘘不已。30年代初便进入文坛的荒煤,初始所从事的是戏剧活动,而真正使他成名的,却是他的小说。他的第一篇小说《灾难中的人群》足经丽尼帮助修改并寄给巴金,由巴金寄给在北平出版的《文学季刊》于1934年秋发表的。在以后的四、五年间,他发表了大约30篇小说,显示了

  • 标签: 文艺界人士 人民文学 “四人帮” 中国当代作家 文学研究 三十年代
  • 简介:笔者从折衷模式下分析了平遥推光漆器的蜕变与再生,分别就其潜在的蜕变因素及蜕变的必然性;如何在折衷中"再生";平遥推光漆器折衷模式的前景——多元化三大部分进行了阐述。详细分析了平遥推光漆器的市场缩小、价值认识的偏移、创作观念的难以与时代同步以及市场经济下其蜕变的必然性,由此得出"再生"的必然,分别又从形式的折衷、对于传统创造精神的折衷、媒材观的折衷三点阐释了"再生"之路,最后得出既要继承并坚守规范传统,真正守望本土文化,并尽可能做到纯粹,同时也去走多元发展之路,使平遥推光漆器真正形成一个多元化发展的艺术格局。

  • 标签: 平遥推光漆器 折衷 蜕变 再生
  • 简介:一片充满生机的青翠草木──评刘醒龙近年的小说创作丁永淮刘醒龙是从草木青翠、生机蓬勃的大别山深处走来的一位文学新人。从1991年以来,他接二连三地推出了一批小说作品,以中篇《凤凰琴》(《青年文学》1992年第5期)为代表,格外引人注目。尽管这位青年作家...

  • 标签: 刘醒龙 人民群众 充满生机 中篇小说 凤凰琴 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