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克里斯托弗·考德威尔是英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他在1930年代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文学批评中,为专注于文本细读以及道德和文化批判的利维斯主义的英国文学批评注入了新的血液,让文学艺术从人的内心转向了社会生活,和反法西斯、共产主义的理想结合起来,因此考德威尔被誉为“战前英国唯一真正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1]而《幻象与现实》也被认为是“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第一部重要文献”。[2]然而,

  • 标签: 文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马克思主义理论 英国文学 议题 马克思主义者
  • 简介:利弗威尔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坚持翻译研究的重点在翻译的结果,而不在翻译的过程。他认为翻译的过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翻译的过程只有在对两种结果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才能看得出来;翻译过程是翻译者个人的思维过程,无法形式化、体系化。文学翻译研究其实就是对翻译结果的研究,在研究中,应将翻译文学与文学理论联系起来,并考察其在多元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

  • 标签: 翻译研究 翻译过程 翻译者 文学翻译 翻译文学 新模式
  • 简介: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中国大陆的传播与接受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建国前的早期译介和传播、建国后50-70年代的“反苏反共作家”、80年代的“解禁作家”、90年代的“反极权主义作家”、新世纪以来的“公共知识分子”和“世界经典作家”。这一传播和接受的过程较长时间受到了国际冷战对峙和国内极左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影响,总体具有强烈的政治和现实指向。其发展趋势是作品本身的经典性因素日益受到关注。

  • 标签: 乔治·奥威尔 中国大陆 传播 接受
  • 简介:美国著名生态文学家蕾切尔·卡创作的《寂静的春天》被公认为世界环保运动的奠基之作,是因为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即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生物进化思想、生态整体主义以及敬畏生命。这种生态哲学思想具有很好的前瞻性,对后世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巨大影响,即它帮助人类建立了新的生态观,还激发了环境保护运动,催生了环境保护立法,最终对环境科学与环境史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标签: 蕾切尔·卡逊 《寂静的春天》 生态哲学思想 影响
  • 简介: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的"都铎系列"小说《狼厅》和《提堂》摒弃了传统作品中托马斯·克伦威尔的固有形象,颠覆了其边缘化、反派角色的原型,成功塑造了一个全新的、真实生动的"完美政治家"形象。本文重点解析克伦威尔身上凝聚的多面性性格特征,深刻剖析他"狼性"与"人性"交织的复杂个性。

  • 标签: 托马斯·克伦威尔 多面性 狼性 人性
  • 简介:作为一名深谙中国文化的虔诚佛教徒,美国非裔作家约翰毕生都在思考佛教如何给黑人带来精神启示,进而有益于改善当今黑人生活。在他看来,黑人在今天的糟糕生存状况既有政治和历史的原因。也有文化和心理的原因。只有在这两方面的“革命”齐头并进,才能让黑人得到真正解放。在短篇故事《中国》里,约翰用鲁道夫的故事阐释了以佛教为代表的传统东方文化如何可以帮助黑人战胜心中种族主义的痼疾.以一种更加积极、平和的心态去认真过好每一个当下。通过向东方古老智慧学习.鲁道夫打开了看待黑人生活的新视野。他自己获得了新生,也为他人带来了启示。

  • 标签: 查尔斯·约翰逊 美国黑人文学 佛教 种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