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相对于"南国"来说,"北国"风光是别具特色的:它的山往往不是高耸入云、奇诡玄幽,而是博大敦厚、平常朴实;它的水往往不是曲曲折折、清澈见底,而是浩荡恣肆、深得发黑;它的园林和土地往往不是精巧秀朗、多彩多姿,而是广大宽厚、平淡无华.

  • 标签: 北方 女性作家 素素 散文创作 艺术风格 写作题材
  • 简介:  现在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地等我.不知什么时候它就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我想那必是不由分说.但不管是什么时候,我想我大概仍会觉得有些仓促,但不会犹豫,不会拖延.……

  • 标签:
  • 简介:读斯林堡的作品。很难对这位大师的创作得出某种分明的印象。仿佛一切都是不确定性的。芜杂的。朦胧的。所有的小说、戏剧、和书信。所有的,对女人一如既往的爱和恨。因为斯林堡先生本身就是博大而庞杂的。代表着不同时期的各种各样的观点和主张。加之斯林堡先生又是一位极率性抑或被称作为极感性的作家,就如同他总是此起彼伏的激情生活。于是他对他事他物的看法,便也伴随着其生活态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你大可不必和斯林堡先生较真,更不必对他在女性问题上的激进或者保守斤斤计较。

  • 标签: 斯特林堡 先生 辩护 生活态度 不同时期 女性问题
  • 简介:  轻轻叹息吧,既然心中有几许的惆怅.虽然我们曾在白昼的人群中自如欢笑,可我们仍需呼出这含着惆怅的空气.……

  • 标签:
  • 简介:初见韩音梦侠坐在她对面后一排的边椅上,兴奋且认真地看着她。那是一张很中国的脸,她展开的笑容由衷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压抑,我感觉到了,我猜测是那部分欧洲血统的表达吧?她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话,不时用英语帮助汉语表达着不能准确表达的意思,却也自成音律,和谐...

  • 标签: 女孩儿 莎士比亚 内心独白 八十岁 写作风格 浪漫传奇
  • 简介:<正>胡河清先生致力于中国古代人文文化的研究,对易、道、儒、佛诸学皆有造诣.他以这样的角度切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会不会跟现代精神隔着一层?或许有人以为中国古代文化给张扬感性和本能、描述患难人生和尘俗世界的文学艺术留下的余地是较小的.然而,他恰在这小的余地中作出了不小的文章.在他看来,文学、文化、人性,三者是三个同心圆,其圆心和运动方向俱应一致.所以落笔于一个个文学个案时,总是带着文化建构的眼光,且必归结于对人性尊严和人生真趣的肯定和呼唤.他从史铁生的作品中读出了许多与道学契合的东西,然而他所看重的,则是与道家理想相悖之处,是小说人物出于生命本能的烟火之气,是俗而又俗的欲求.他说史铁生的眼泪“突破了道家纯审美主义人生态度所包含的冷漠性和虚伪性”,从而“使苏东坡的旷达显得浅薄”.他对马原后期孤身深入“高处不胜寒”的道界仙境提出了温和的批评,并预言他照此下去将会导致激情的冻结和艺术的中止.对于阿城和张炜超越道家的阴柔情虚气质,赋予古文化以新的血性新的生命力的努力,则给予了热情的褒扬.汪曾祺、钱钟书、杨绛三位老人都是江南古城的

  • 标签: 文化建构 文学批评 人性尊严 现代精神 感性生命 王国维
  • 简介:骏马嘶鸣,烟尘弥漫,一代天骄崛起于辽阔的蒙古草原,塞夫和麦丽丝的新片带给我们又一次草原上的奇观。在我们尽享视听冲击之余,凝重的镜语更让我们感到英雄成长的悲壮与豪迈。与《东归英雄传》相似,导演也把镜头对准历史上蒙古民族骑在马背上的战争,银幕展现的是蒙古...

  • 标签: 成吉思汗 铁木真 战争 帝王 蒙古草原 影片
  • 简介:写下这个题目,我是惴惴不安的,作为一个鲁迅的崇拜者,我生怕自己不够谨严的推论会伤害他,那怕是只言片语的、违背本意的.但转而一想,鲁迅本就不该被置于"佛龛"而加以神化或异化,他是一个生活、思考、战斗、挣扎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本真率性的人,他有恋母之心,有兄弟之义,有儿女情长;他有情欲、有赤诚、有沮丧、有神经质……,自然他就可能有割舍不了的恋情或是私德上的某些"疵点".于是我想起了羽太信子.这么个普普通通的日本女子,因为她与周氏兄弟发生了关系,因而也就当然与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发生了关系.虽然在此之前,我的耳膜里一直被灌输的是对于她的不屑或轻贱的话语,但我还是固执记住了这位幸运、无意间走进中国历史的日本女子,尽管她是导致周氏兄弟反目成仇的最直接的人物.

  • 标签: 鲁迅 羽太信子 日本 周作人 生平
  • 简介:本文对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哈姆莱特〉前传>中的王子形象、女性视角中的王子复仇的涵义及其与身体政治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作了详尽的分析与阐释.这一切都是在与莎士比亚的剧本的对比中进行的.本文以为,厄普代克对王子形象的解构与重构并不纯然是他个人的选择,而是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将感性生命置于抽象伦理观念之上的必然结果.这种全新的展示带有极大的暧昧性,既表现了复仇事件的复杂性,也使人们在价值评判中陷于困惑.

  • 标签: 《葛特露和克劳狄斯——〈哈姆莱特〉前传》 约翰·厄普代克 复仇题材 正义 人物形象
  • 简介:<正>背景缘起背景缘起:奥多尔·霍夫曼(TheodorHoffmann),退役海军上将,1935年2月27日生于德国古斯泰维尔的一个农业工人家庭,1952年参加东德人民军海军,先后担任舰队参谋长、司令、海军副参谋长、副司令、司令,1989年11月18日出任莫德罗政府的最后一任军职国防部长,1990年4月起任国家人民军总司令。在两德统一的前三天,即1990年9月30日退出现役。近日,霍夫曼将军来北京出席他的新书《最后一道命令》(中文版)发行式,笔者对其进行长达数小时的访谈,其兴致有三:其一,他是未动一枪一弹将当时华约各国中装备最精良的一支军队下令解散,并且使之和平融入西德联邦军队组成现在的德国国防军,而这种高度理解与完满结果,在人类历史上也是鲜见的。其二,柏林墙是上世纪"冷战"的象征,其最终的倒塌又是"冷战"终结的标志。而霍夫曼将军恰是这一记入人类历史史册的大事件的见证人。其三,二战以后世界仅东西德、南北朝鲜和中国存在着分离问题,霍夫曼将军亲历的和平统一将不失为一块可能在将来帮助我们中国人的"他山之石"。在对将军的整个访谈过程中,其对历史和部属的负责着实令人敬重,可其为柏林墙护卫士兵的申辩却显得偏狭。笔者在访谈中,为了说明成年人必须为选择而承担后果与清算,屡屡将其逼进死角,以至白发老人一脸窘相满头虚汗的情形,至今想起仍于心不忍!而将军最后转交的当时在东德来讲绝对是"超级机密"的事关东德军队转型的几份文件,随附访谈之后,可为了解当时东德军队最后处境的不可多得的一份资料。

  • 标签: 霍夫曼 两德统一 国家人民军 德国国防军 莫德罗 海军上将
  • 简介:<正>一九八四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何其多!可是大爆冷门:一九八四年十月十一日下午时分,瑞典科学院发言人伦森教授向翘首等待在那里的新闻记者宣布,获奖的是捷克诗人雅罗斯拉夫·塞费尔。当伦森教授用低沉的声调宣布完这项决定后,记者们先是楞住,而后是默然了。因为塞费尔的诗名,除在捷克外,是鲜为人知晓的。塞氏在捷克出版过三十部诗集,而译成别的语言文字的不及其十分之一。但关于塞费尔能否得奖,在公布名单之前瑞典的《每日新闻报》曾提及过他,并认为他很有可能获奖,可是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瑞典科学院把诺贝尔文学奖授

  • 标签: 瑞典 诺贝尔文学奖 现代派诗歌 民族诗人 声调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