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1 个结果
  • 简介:<正>一谢连章情注国防、心系武装的动人事迹,是代表们参观鄢陵县人武部的基础建设后知晓的。2005年荷花盛开的季节,济南军区军分区、人武部建设工作会议在汉魏故都河南省的许昌市召开。那天,20多名将军、百余名大校鲁豫两省管

  • 标签: 人武部建设 修武 武装工作 济南军区 鄢陵县 汉魏
  • 简介:<正>背景缘起背景缘起:特奥多尔·霍夫曼(TheodorHoffmann),退役海军上将,1935年2月27日生于德国古斯泰维尔的一个农业工人家庭,1952年参加东德人民军海军,先后担任舰队参谋长、司令、海军副参谋长、副司令、司令,1989年11月18日出任莫德罗政府的最后一任军职国防部长,1990年4月起任国家人民军总司令。在两德统一的前三天,即1990年9月30日退出现役。近日,霍夫曼将军来北京出席他的新书《最后一道命令》(中文版)发行式,笔者对其进行长达数小时的访谈,其兴致有三:其一,他是未动一枪一弹将当时华约各国中装备最精良的一支军队下令解散,并且使之和平融入西德联邦军队组成现在的德国国防军,而这种高度理解与完满结果,在人类历史上也是鲜见的。其二,柏林墙是上世纪"冷战"的象征,其最终的倒塌又是"冷战"终结的标志。而霍夫曼将军恰是这一记入人类历史史册的大事件的见证人。其三,二战以后世界仅东西德、南北朝鲜中国存在着分离问题,霍夫曼将军亲历的和平统一将不失为一块可能在将来帮助我们中国人的"他山之石"。在对将军的整个访谈过程中,其对历史部属的负责着实令人敬重,可其为柏林墙护卫士兵的申辩却显得偏狭。笔者在访谈中,为了说明成年人必须为选择而承担后果与清算,屡屡将其逼进死角,以至白发老人一脸窘相满头虚汗的情形,至今想起仍于心不忍!而将军最后转交的当时在东德来讲绝对是"超级机密"的事关东德军队转型的几份文件,随附访谈之后,可为了解当时东德军队最后处境的不可多得的一份资料。

  • 标签: 霍夫曼 两德统一 国家人民军 德国国防军 莫德罗 海军上将
  • 简介:中国共产党的戏曲政策在民族民主革命时期曾发挥巨大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党对戏曲政策更加重视,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7月17日下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52号),“52号文件”为戏曲传承发展出台了21条政策措施,此文件的出台,是继1951年“五五指示”以来的又一次从国家层面出台的专门针对戏曲发展的文件。

  • 标签: 戏曲发展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政策 民主革命时期 国务院办公厅 传承发展
  • 简介:"国粹"这个名词原是不见于经传的。它是在戊戌政变后,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呼声嚷到声嘶力竭的时候所呼出来的一个怪口号。又因为国粹学报的刊行,这名词便广泛地流行起来。编辞源的先生们在"国粹"条下写

  • 标签: 国粹 国学 民族 戊戌政变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 简介:<正>这是一篇颇费琢磨的小说,它与那种主题鲜明若揭的作品不同,读过之后,你会感到被一种东西打动了。但如果你想把你所感觉到的东西表达出来,却又觉得朦朦胧胧、难以言状了。于是,你会再读一遍作品,这时,你可能觉得把握住了一些东西。这种情形的产生与小说所采用的艺术形

  • 标签: 巴尔扎克 小说 作品 情绪化 主题 心理轨迹
  • 简介:关于批评,一连串问题会从脑子里跑出来,比如批评的正义理性、批评的有效性武器,等等。最后,是作家鲁敏的一句话刺激了我,决定就谈谈偏见趣味。

  • 标签: 趣味 偏见 批评 有效性
  • 简介:一座草堂,几间茅房,坐落在乡野,掩隐在绿荫,堂前有花木,宅畔有流水,春燕在屋檐下筑巢,秋雁在屋顶上落脚。寒风吹过,屋上茅草飞扬,冰雪袭来,梁架摇摇欲摧。一座最普通的乡间草堂,为什么,风雨无法摧毁,冰雪难以掩埋。一千多年,荒而不废,塌而又起,金黄的茅草屋顶,如同一艘不沉的航船,在岁月的长河中漂浮,在人心的海洋里远航。从古到今,亿万人络绎不绝来到这里,站在柴门边看草堂内外的景象,亲近宅院中的一草一木,倾听园林里的天籁回声。踏着曲折的小径,穿过幽静的竹林,徜徉在花树田垄之间,人们寻寻觅觅,追随着诗人的屐痕。这里的一切,都可以衍生出诗篇。这些诗篇,起于青萍之末,源于一个伟大灵魂,拨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弦。

  • 标签: 杜甫和草堂
  • 简介:说起比较文学,学者们历来都持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尤其在外国文学研究圈内,更是名执己见,莫衷一是。我们在此姑且不论那种种说法的谁是谁非,但不容忽视的是,比较研究方法正在日益渗透到当今文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各国的民族文学研究也好,还是各自的外国文学研究也罢,二者都自觉不自觉、或多或少地蒙上了比较的色彩。这种比较研究超越了国别文学研究的传统模式,形成了文学研究开放性多元化的发展空间,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野,促进了文学研究的深化。

  • 标签: 比较文学 学科建设 外语院系 外国文学 德语文学研究 教学途径
  • 简介:  从前,有一个住在农村的人.他家堂屋的梁上,燕子筑巢久矣.燕子们秋去春来,每年必有小燕孵出.届时老燕双飞,雏燕呢喃,情趣盎然.在农村,被视为宅基稳固的象征.他家粮仓里,又有一条蛇,一条无毒的蛇.蛇也是他家的老房客了.毒蛇一般不入人家,活动于野外.无毒之蛇既人,大抵直去粮仓捕鼠.农村人习以为常,并不大惊小怪.由于蛇的光临避免了粮仓内鼠患成灾,反而对蛇不无敬意,视为"圣虫".倘人取粮时见着了,轻轻拨开而已.老人们还每每口中念念有词,说些"圣虫啊打扰了"之类的话,表达善待的态度.粮仓里有蛇,证明有鼠;有鼠,证明着囤内不空,是家境中兴的象征.故农村有这样的对子:……

  • 标签: 燕子蛇
  • 简介:<正>白居易的诗歌对日本文学名著《源氏物语》的巨大影响早为我国日本学者所承认。对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这一重要史实,日本和我国学者都作了认真的研究,有不少精辟的见解。但是,对白居易的诗歌究竟如何影响了《源氏物语》这个问题,似还有深入探讨的余地。现在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 标签: 白居易源氏物语
  • 简介:柯灵先生走得太急太快了一些。前两三个月,他还在写文章,在报刊上陆续发表了《天上有颗巴金星》、《上海大梦》。文章仍然写得严谨漂亮、用字遣词仍然极为考究,全无力竭潦草之感。他是一位视工作、视写作为生命的人。不要说到外地开会,哪怕住医院,他都将未写完的文章带去,继续工作。到了九十岁的高龄,还能够坚持写作,周围的朋友都羡慕他。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直到生命的尽头,他才放下了手中

  • 标签: 良知勇气 见识良知
  • 简介:<正>一1961年11月6日,胡适在台北召开的亚东区科学教育会议(美国国际开发总署主办)的开幕式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改革》的演讲。他讲的是英文,我们从台湾学者刘述先先生《文化与哲学的探索》一书提供的材料,知道胡适讲了这样一些话:

  • 标签: 胡适 “全盘西化” 刘述先 个人主义者 唯物 殖民化
  • 简介:<正>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一文在《诗刊》上发表以后,引起不少批评家的关注。敏泽发表了《关于继承创新》(见《诗刊》81年5月号)对该文提出不同意见。作者认为:我们有少数青年诗人在“更侧重于继承他民族的习惯”的“潮流”中,带有某种程度的盲目性。我们主张学习外国

  • 标签: 美学原则 创新 继承 批评家 青年人 孙绍振
  • 简介:从前,有一个小女孩,她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爱丽。爱丽家很穷,但是她非常善良而且漂亮,一头金灿灿的长发,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一张樱桃般的小嘴,雪白的皮肤,红苹果一样的脸蛋。爱丽喜欢唱歌跳舞。可是,因为家里穷,没有小伙伴愿意跟爱丽成为朋友,孤独的她只好跟小动物小昆虫们'玩耍'。

  • 标签: 爱丽小熊
  • 简介:  我的太太许薇是一位以"小资"为笔名在能写字的地方发表她的小资言论的女人.虽然我知道小资已经像流行性感冒一样成为都市女人的潮流,但我一直搞不懂到底什么是小资.……

  • 标签: 乡下妈妈 妈妈小资 小资妻子
  • 简介:当全球万目睽睽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上海一位年轻副教授在去年最后一期今年第一期的一家大型文学期刊中连续发表了为20世纪中国文学而写的两篇“悼词”。他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经典,没有大师的荒芜的世纪里”;“20世纪的中国文艺理论缺

  • 标签: 20世纪中国文学 交替 文艺理论 文学期刊 经典 精神
  • 简介:新世纪到来之前,一个秋日,一册苗欣新出版的作品集由北国哈尔滨寄来.认识诗人、儿童文学作家苗欣40年了,从青年到老者,但我无法将他老联系起来.在我的心目中,苗欣永远是年轻的.翻读作品,一个乐观向上,朝气蓬勃的诗人又由字里行间呼之欲出.

  • 标签: 诗人 儿童文学 作品集 作家 乐观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