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它们包围虚空三月有余那红得致命的玫瑰它们接待麻雀和蜜蜂。园丁不在的午后它们的翅膀,扇破了它们头顶的空气

  • 标签: 诗歌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诗集
  • 简介:  尽管科学家一个接一个的科研成果让我们对记忆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但直到今天,科学家所发现的所谓大脑的秘密也只是"冰山一角",在很大程度上,大脑和记忆仍是神秘的.研究人员认为,记忆是一个过程,并且当你记忆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你把保存在大脑中零零碎碎的信息进行重建.……

  • 标签: 人类大脑 公开秘密 大脑公开
  • 简介:  由法国著名记者兼记录片导演帕斯卡尔现场采访写成的一书,真实地讲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

  • 标签:
  • 简介:举凡系列侦探小说或犯罪片,反面角色每集/片更换一个,而正面主角则是贯串系列片始终的,如此安排是为了晓喻世人:恶有恶报,邪不压正。这种因果报应的格局,长期以来,几乎已成惯例。但是美国女作家帕特里莎·海斯密斯以汤姆·里普为主角的始创于1955年的系列小说却是例外。里普利是个聪明绝顶的“帅哥”,然而坏得不可救药,为了维系他那不道德的生活方式,机关算尽;他作恶多端却逍遥法外。本片以系列小说的第一集《天才里普先生》为蓝本,演绎了男主角冒名富豪之子,不惜谋害对方,取而代之,周旋于上流社会。他的最终结局:物质上颇有“斩获”,精神上却处于孤独的深渊。该小说1960年曾被改编成电影《紫色正午》,由阿兰·德隆主演。1999年又由《英国病人》的编导安东尼·明奇勒再次改编成电影并亲自执导。本片荣获2000年奥斯卡最佳编剧奖提名。1999年版的电影由麦特·戴蒙主演。戴蒙曾主演《好人威尔·亨汀》,并因该片荣获奥斯卡最佳编剧奖1998年。担纲主演《天才里普先生》一片时,戴蒙的身价已由1998年的30万美元跃升至500万美元,成为耀眼的新星。影片由当红女星格温尼丝·帕尔特罗饰演女主角玛姬·舍伍德,戏份颇重,出彩之处比比皆是。

  • 标签: 电影创作 雷迪 萨克斯管 休伯特 内景 格林
  • 简介:1928年,日本新感觉派主力作家横光一远赴上海,在上海生活一个月后回国创作了长篇小说《上海》。本文分析了横光一赴上海的动机、小说创作的特点以及小说文本传达出来的作者思想,全面考察和回顾了横光一的上海之行,重新反省了作为横光一悲剧人生分水岭的上海之行对他的影响。

  • 标签: 横光利一 上海 租界
  • 简介:奥地利女作家,中欧公认的最重要文学家之一:埃尔弗里德·耶内克1946年生于奥地利施蒂利亚州的米尔茨楚施拉格,她的父亲具有捷克与犹太血统,是位化学家,母亲出身于维也纳名门望族。耶内克自幼学习音乐,早年攻读音乐、戏剧和艺术史,六十年代中期以诗歌写作走上文坛后,着力从事戏剧和小说创作,经常因为作品中强烈的女权主义色彩和社会批评意识引发广泛争议。

  • 标签: 耶利内克 里德 名门望族 诗歌写作 六十年代 小说创作
  • 简介:<正>巴语文学也称巴语佛教文学,是佛教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语文学包括两大部分,即巴语藏内文学和巴语藏外文学。两者的划分主要是依其形成年代的先后为原则的。巴语藏内文学一般认为是在释迦牟尼成道并开始说法的

  • 标签: 上座部佛教 佛教国家 国家文学
  • 简介:在世界各国的邮票上,亮相次数最多的男女电影人首推卓别林和格雷丝·凯。卓别林是由于在影坛上的成就和影响;而格雷丝·凯却主要是因为具有影星、王妃的双重身份。格雷丝·凯1928年生于美国费城一个富裕的企业主家庭。中学毕业后,她因数学成绩不好而没有考大...

  • 标签: 凯利 摩纳哥 奥斯卡金像奖 格雷 乡下姑娘 世亲
  • 简介:弗威尔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坚持翻译研究的重点在翻译的结果,而不在翻译的过程。他认为翻译的过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翻译的过程只有在对两种结果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才能看得出来;翻译过程是翻译者个人的思维过程,无法形式化、体系化。文学翻译研究其实就是对翻译结果的研究,在研究中,应将翻译文学与文学理论联系起来,并考察其在多元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

  • 标签: 翻译研究 翻译过程 翻译者 文学翻译 翻译文学 新模式
  • 简介:虽然奥塔在《话语,图形》(1971)一书中的语图(语言和绘画)观与梅洛一庞蒂有冲突,但该书发表15年后奥塔仍强调自己在对理性主义的批判方面是“梅洛一庞蒂的追随者”。大卫·卡罗尔指出:“自梅洛一庞蒂以来,可能没有哲学家像奥塔那样用艺术提供对一般话语的批判性视角的方式关注绘画和批判性话语的联系和\或非一联系问题。”

  • 标签: 利奥塔 梅洛-庞蒂 对话 视域 批判性 理性主义
  • 简介:去年五月,广州,第四届中澳文学论坛。从与会名单上看到赖特女士的名字,我带去了她小说《卡彭塔亚湾》的中文版。我喜欢这本小说,也颇为喜欢她这个人。所以特意带去请她签名。她非常认真地签名。跟很多外国人一样,握笔的姿势使她的书写看上去相当吃力——这就显得更加认真了。这书出版于2012年。

  • 标签: 赖特 外国人 小说 签名 文学
  • 简介:米勒在宣布“文学终结”的同时,又在其新著《文学死了吗》中宣称文学“永恒”。他的研究路线为当下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切入点。但米勒的研究本身却停留在原地最终没有向前迈进。他的考察和阐释仅仅局限于文学自身,局限于文学语言的修辞功能,从而背离了原来的研究方向。文学性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并非具有永远给定的特性,也不会“永恒”。新媒介重组了文学的诸种审美要素,通过改变文学所赖以存在的外部条件而间接地改变了文学,构成新的文学样式。米勒正是在此地方误读了文学,同时也让人们误读了米勒。

  • 标签: 希利斯·米勒 文学性 终结与永恒 图象增殖
  • 简介:<正>美国摄影家杰·尤斯曼是在国际摄影界享有盛誉的资深摄影大师,他1934年6月出生于底特律,1957年获罗切斯特理工学院美术学士学位,1960年获印第安纳大学理科硕士和美术硕士学位。1960年在佛罗里

  • 标签: 国际摄影 摄影大师 尤斯 罗切斯特 学士学位 大学理科
  • 简介:1929年成立的上海艺术剧社(亦简称“艺术剧社”),是第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起来的戏剧团体。按照当事人之一夏衍的看法,“假如艺术剧社在中国话剧运动史上还值得一提的话,那么它的意义只在于这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并且首先提出了‘普罗列塔亚戏剧’这一个口号”。④戏剧史作者往往引述相关原文来证明夏衍此言不虚,或者以此作为判断艺术剧社历史地位的依据。但进一步的勘察还比较少见。

  • 标签: 戏剧团体 艺术剧 上海 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话剧 直接领导
  • 简介:近年,国内学界探讨解构主义的成果虽然很多,但由于大部分停留在理论阐释的层面上,而未深入探讨它的批评实践活动和批评成果,因而对解构主义批评的阐发还不够深入透彻。鉴于此,本文转换视角,从对解构主义批评的一项代表性成果即希斯·米勒的《小说和重复》以及其中对《德伯家的苔丝》的解读入手对解构主义批评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探讨。文章首先通过分析《小说和重复》中的关键词“重复”阐述了解构主义批评的基本理路方法及其洞见和盲区,接着介绍了米勒对《德伯家的苔丝》的解构主义解读,阐述了它的显著成就和严重缺陷,最后引入了一种解解构主义批评的解读,借之批评了解构主义的批评方法。

  • 标签: 重复 异质性《德伯家的苔丝》 话语模式
  • 简介:本文旨在以保罗·科《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讲座》一书为研讨平台,分析科如何细读马克思经典文本,提出"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辩证法思想,并以此构成其叙述诗学的反思维度。叙述在赋予事件逻辑结构的同时,成为一种将对象合理、合法化的过程,从而"歪曲"了现实的本来面貌。但科指出当表象成为绝对的"歪曲"之前,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人的物质活动和语言活动的一部分,一种"现实生活的语言"先于"歪曲"存在。乌托邦并非天然地属于意识形态,文学乌托邦具备一种"自反性结构",我们以之重新审视在现存秩序中扮演的角色,乃至秩序本身,成为显现未来事件的希望。本文试图呈现科如何在充分的"漫长迂回"(lelongdétour)中完成了对意识形态、乌托邦及其叙述中介的深度诠释,肯定了只要人是能想象、能书写、能叙述、能行动的主体,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就存在更新和实践的可能性,这构成了对流行的意识形态、乌托邦终结论的有力回应。

  • 标签: 保罗·利科 叙述 意识形态 乌托邦 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