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感窃喜吧忧郁会笑,清新脱俗的那种失望攀爬的无尽遐想孤傲与自负扎堆落户哭泣呗

  • 标签: 忧郁 清新
  • 简介:王维的山水之所以能在中国文学史上保持其生命力,不仅在于诗人的山水描写本身,更在于诗人通过其生命实践而产生并体现在诗歌中的生生不息的生机证悟。这种生机证悟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自然景观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体悟;其次,自然山水的幽静闲适触发了诗人禅意的生存信仰;第三,自然生态万物共荣、和谐共序的生存基调体现了诗人天人合一的生态精神。本文认为王维山水诗中生机证悟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盛唐时代特有的社会、文化、文学、生态和政治基础,诗人个人曲折的生平经历和高超的艺术能力,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交互影响以及诗人对自然山水的自觉观照。

  • 标签: 王维 山水诗 生机证悟
  • 简介:送别是王维的代表类之一,历来却未得到足够的研究。由于送别尚'情',具有突出的情景性、情态性,它往往可以作为透视诗人情感世界、剖析诗人情感美学倾向的重要入口。通过研究王维的送别,可以看到王维在情感美学上虽以儒家传统的'温柔敦厚'为美、以佛家的'清静空灵'为上,却也有热血豪壮或悲凉愤的一面。这充分地说明了王维的送别具有宗经而不拘于礼、援佛而不枯如木的至情至性的情感美学特征。

  • 标签: 王维 送别诗 情感美学
  • 简介:本文认为,“言志”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诗歌本体论,应当从这一性质来认识其重要意义。文章从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的成熟、古代政教制度建立、伦理体系的确立三方面来探讨这一诗歌本体论产生的历史条件。论文认为“言志”作为一种古老的经典理论,为春秋时代的士大夫赋诗行为所继承,并被诸子论诗所引述与发展。在与其他经典并存的体系中,“志”成为《》的经典属性。论文还对由“言志”到《周礼·春官》的六种“乐语”、“六”、《毛诗大序》的“六义”这一对“言志”方法的展开历史做了探讨,并指出了《乐记》对“言志”说的发展。

  • 标签: 诗言志 诗歌本体论 先秦诗学 诸子诗学
  • 简介: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喜鹊在柳树枝头叽叽喳喳欢唱,好像在欢迎久别友人的到来。我们相约来到北京海淀上庄老年庄园颐和居306室,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96岁高龄的当代著名诗人鞠盛先生。我与鞠老是忘年交,哪一年哪一天与他相识见面,似乎并不重要,反正是我们一见面,就相知如故。

  • 标签: 诗人 中华 印象 忘年交
  • 简介:德国文学巨匠歌德为中国学者所了解始于晚清。外交官李凤苞和学者辜鸿铭、王国维、赵必振、鲁迅等人最早写下了有关歌德的介绍。但歌德并非从一开始就以文豪的形象出现在国人视野中。李凤苞日记中的政治家“果次”、辜鸿铭译著中的“名哲俄特”、王国维论文中振兴国运的诗人形象先后出现在中国学人视野中。直至1903年赵必振从日文翻译出《德意志文豪六大家列传》,才使读者对歌德生平及作品有了全面了解.作为“全才”的歌德形象也开始为鲁迅等人所接受。本文通过盘点歌德在中国的早期接受史,对各具特色的“歌德形象”的产生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形象建构背后的深层社会历史原因.同时也指出了以往研究中的一些误区。

  • 标签: 歌德 接受史 形象 辜鸿铭 王国维
  • 简介:八章》这组诗的风格深沉浑厚,话语陌生抽象,思维意识玄妙深奥,是诗人穆旦对爱情这一复杂情感的独到体悟.在诗中,诗人不仅以理性的思维意识呈现了关于爱情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而且敏锐地洞察到了爱情中所存在的个体“自我”与“神性”自然的对话关系.在“人”与“神”所形成的情感张力中,将对爱情的理解引向了更为深层的哲学范畴.

  • 标签: 穆旦 《诗八章》 “自我” “神性”
  • 简介:晚唐五代格的大量出现是“儒者”主体意识与诗风极盛背景相结合之产物。与以科举为导向的经学教育相交织,成为孤寒沉沦之士修身立心之要途。作为诗歌创作形态的“苦吟”也因此被赋予了彰显儒者之心的深意,形成了风骚雅正的基本诗学思想。同时,又将以《毛诗正义》为核心的“比兴”“讽刺”理论加以拓变,形成“物象比”“内外意”等新批评概念,对晚唐诗的重立“意”以及隐喻化和象征性思维也有深刻影响。进而,又从“道”与“格调”两大层面提升了近体的诗学、诗史地位,其在唐诗学形成中的独特价值不容抹杀。

  • 标签: 诗格 儒者 苦吟 毛诗正义 比物讽刺 诗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