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7 个结果
  • 简介:<正>人道主义,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是欧洲资产阶级的学说。近代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曾接受它的影响,但象一切外来思想一样,它在中国具体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实践过程中受到了相当明显的改造,走着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形成了某种独特的内容和形态。这,在具有特别强盛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执着的实事求是态度的鲁迅那里,表现得非常突出。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个过程探讨清楚,那么我们既可以比较切实地体察人道主义的实质及其社会作用,也会深化对于“鲁迅精神”的理解。

  • 标签: 人性观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 社会作用 社会关系 阶级性 近代以来
  • 简介:五十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理论界曾对人道主义和提出鲁迅人道主义思想的观点进行过多次批判。无论批判者还是被批判者,理论上往往陷于同一个误区:将鲁迅的人道主义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混为一谈。讳言人道主义的风气到拨乱反正的新时期已扭转过来,但是深入考察鲁迅...

  • 标签: 人道主义思想 鲁迅 托尔斯泰 被压迫者 人道主义思潮 个性解放
  • 简介:随着“人道主义干涉”的事件在国际社会中频繁上演,以主权为核心的传统国家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这种局面引人深思。最初,人权与主权是自然法学派射向神学与神权的两支利箭,是推翻封建神权和王权的工具,两者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用人权去取得主权,再用主权去进一步地保护人权。但是在经历了诸多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后,人权与主权之间却呈现出日益剑拔弩张的态势,究其原因纷繁复杂。本文旨通过探讨目前人权高于主权的理论对人道主义干涉强化的影响,从理论上探究两者关系紧张的原因。

  • 标签: 人道主义干涉 国家主权
  • 简介:<正>《文汇报》81年11月3日,发表艾夜《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对长篇小说《人啊,人!》进行批评。文章指出:在文艺复兴时代,当人们用后来被历史学家称为“人文主义”世界观以反对神道和君权的时候,无论是人性论还是“人类之爱”,

  • 标签: 人道主义 马克思主义 人文主义 世界观 人类之爱 文艺复兴
  • 简介:<正>一人性、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给予近几年文学创作以积极而巨大的影响,使新时期的文学出现了一种对人性、人道主义问题的普遍注意,是人们有目共睹的事实。这一问题获得如此突出的地位,自然与人们对长期以来的以“人性论”禁锢文艺的反拨不无关系,但主要地还应从文学艺术本身与人性、人道主义问题的内在联系上来找原因。文艺作品是写人的——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人的感情、人的欲望、人的性格、人的命运的展示;是人写的——作为艺术家的人以自身的生命活动(感受、思想、情绪、愿望)和创造能力对人的生活和人的灵魂的显现;是写给人的——以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调动欣赏者的生活积累和思想感情,使他们得以观照自己、鞭策自己、提高自己。无论是艺术产品的创造,还是艺术作品的鉴赏,都是人类生命活动的自觉性的积极表现,是人的创造力、感受力、生命力等本质力量的有力确证。这些都从根本上造成了人性、人道主义问题与文学艺术的不解之缘。

  • 标签: 人性构成 人与人 作品人物 文学创作 阶级性 生命力
  • 简介:人道主义作为一种不断演进的思想体系,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性的逐渐减弱,人道主义也走向没落。以狄更斯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人道主义为武器,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在《远大前程》中,狄更斯通过皮普、郝维仙小姐、马格韦契的生命历程,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丑恶,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为我们点亮了通往未来的人道主义复兴的明灯。

  • 标签: 人道主义 复兴 资本主义社会 蓝图
  • 简介:论及中国新文学的发生,“新青年派”同仁围绕《新青年》杂志所进行的一系列原创性工作为我们提供了确切的证词。这从《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和《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中可以略见一斑。洋洋十卷本的“大系”不必一一列举,单说《建设理论集》所收录的关于文艺意识或说文学观念的定位目次,算起来就有50篇,而且这还是经过编纂者胡适精心遴选的。必须看到,关于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发生、发展以及流变的资料编选,并不止一个版本。

  • 标签: 中国新文学 人道主义 《新青年》杂志 歧义 气质 新文学运动
  • 简介:老舍的创作思想受到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也形成了多种创作方向。在保守主义的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他的启蒙主义的创作方向,坚持了国民性批判的主题,代表作有《二马》、《赵子曰》、《猫城记》等;在平民主义和平等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他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对黑暗、堕落的城市生活进行批判,代表作有《骆驼祥子》等。在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影响下,形成了他的革命古典主义的创作方向,坚持为民族兴亡而写作,代表作有《四世同堂》以及抗战中、解放后的那些不那么成功的作品等。老舍创作的多向性,非常典型地揭示了社会转型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矛盾、彷徨以及最后的归宿。

  • 标签: 老舍 启蒙主义 现实主义 革命古典主义
  • 简介:一何谓现代主义?——尽管络绎不绝的著作已经汗牛充栋,但是,各种阐释仍然没有一个尽头。这首先表明了西方文化对于现代主义的久久震惊。现代主义放肆地践踏传统,亵渎经典和大师,并且企图在文化废墟之上重铸一批面目怪异的语言产品。迄今为止,还是有许多人回不过神来:这一只横冲直撞的怪物从哪里跑出来?现代主义起源于什么时候?1880年,1910年,1915年,抑或是1900年①?现代主义的内涵是什么?这种文化类型具有哪些特征?现代主义运动分解为几条线索,如何与现代社会互动?另外,现代主义结束了吗?现代主义是被大众抛弃了,还是意外地成为自己所鄙视的经典?显然,这一批问题极为复杂,视域的转换或者历史资料的积累将不断地修正既有的结论,甚至派生出另一些意想不到的线索.

  • 标签: 现代主义 个人主义 现代性 西方文化 文化类型 运动分解
  • 简介:在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不同倾向中,卡勒的结构主义诗学探讨的是宏观的诗歌阐释程式和读者的"文学能力",是最适合诗歌文本的文学研究。将之运用到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文本的批评解读中,在卡勒抒情诗阐释程式基础上,还可以总结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以我观物,崇尚自然"、"浪漫怀旧的神话用典"及"‘人在旅途’式的传奇叙事"的阐释程式。

  • 标签: 浪漫主义诗歌 结构主义诗学 阐释程式
  • 简介:浪漫主义的斯拉夫学已离开舞台,实证主义的斯拉夫学业已谢幕,结构主义已成为今日科学之主导性的思想。作为结构的整体,现象的内在规律.系统的功能已经处于今日科学兴趣的中心。结构主义的语言学、内在的文学学已然得到人们频繁的讨论。布拉格语言学小组展示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结晶。斯拉夫的文学研究在总体上也会经历与斯拉夫的语言学发展相平行的演变。

  • 标签: 结构主义 浪漫主义 实证主义 斯拉夫学
  • 简介:《白鲸》是一部以海洋为题材的生态主义力作,通过描写船长亚哈的捕鲸生涯以及水手以实玛利的生态感悟,传达了人与自然有机统一、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本文从小说的生态意象、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及其生态启迪三个方面着手,深入分析《白鲸》浓厚的生态主义色彩。

  • 标签: 生态 象征 统一 启迪 《白鲸》
  • 简介:<正>当今人们在考察西方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小说发展的时候,却严重忽视了后期现实主义小说家的历史作用。其实,现代主义小说并不是突然发展的,它在十九世纪后期就默默孕育着。本文提出:从现实主义小说到现代主义小说,其间有一个过渡性阶段,这个过渡性阶段,是以十九世纪后期现实主义小说家的创作为体现的,正是这批小说家架起了通往现代主义的桥梁。

  • 标签: 现代主义作家 现代主义小说 现实主义小说 陀思妥耶夫斯基 小说创作 小说家
  • 简介:因功课需要,梁晓声接受了他儿子的“采访”,对答如下:儿子:你是哪一年下乡的?晓声:这还用问?儿子:不问我怎么清楚?……儿子:你经历过坎坷吗?晓声:这还用说?儿子:你不说我怎么会知道?瞧瞧这段父子对话,就知道彼此的隔阂。梁晓声也算得上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了...

  • 标签: 梁晓声 重点高中 生物专业 代沟 政治工作 人性基础
  • 简介:新世纪文学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现实主义的回归。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现实主义就退出了中国文学的中心位置,甚至被看成是落伍和保守的代名词,之后虽然有“现实主义冲击波”的昙花一现,但总的来说,现实主义文学是渐行渐远,被淹没在“个人化写作”的庞大洪流中。然而,进入新世纪后,现实主义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一些刊物相继推出以“现实主义”为命名的创作,不少评论家为之摇旗呐喊.在理论上进行积极的倡导。我以为,

  • 标签: 现实主义冲击波 现实主义文学 新世纪文学 个人化写作 80年代 中心位置
  • 简介:有个想法,想找一个词儿概括一下我们的这种创作形态.或者,表达一下所谓的艺术主张吧。一直找不到。没错,这个词儿挺难找的。当然,换了高人,就很容易了,如那顶“打工文学”的帽子,就轻易地盖了我们的形态和主张,密不透风。不管怎么说.那是顶正确的帽子,至少到目前为止,非如此不足以概括和表达。

  • 标签: 主义 皮肤 创作形态 艺术主张 打工文学 帽子
  • 简介:<正>一、原始主义是一股世界性文化思潮。它是以推崇原始状态下的本真、批判文明带来的痼疾为其特征的。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信仰进化论的社会观,认为历史是沿着直线发展的。从原始的采集——狩猎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每一个历史阶段的跨越都意味着一次进步。在这种世界观的支配下,“原始”不啻是“野蛮”与“愚昧”的同义语。然而,原始主义却从截然不同的思路进行文化反省,力图证明人类在得到的同时也失去了什么,每一次进步的同时也隐伏着某种更大的危险。因此,原始阶段并非一片混沌与黑暗,相反,返朴归真倒是补救现代文明种种缺陷的药方。早在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名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里,

  • 标签: 质朴性原始主义 西方现代文明 十八世纪 文化思潮 东方文化 文化反省
  • 简介:<正>光明日报(87年11月30)发表车文博如题一文,指出“弗洛伊德主义是企图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病态现象的迫切社会需要的产物,是德国意志主义,法国神经症理论强调心因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作者指出这一学说的主要内容为: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学说是弗洛伊德的核心;本能学说是弗洛伊德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的人格理论的动力学基础;以泛性论为基础的人格发展阶段既是弗洛伊德学说极端重要的内容,也是他区别于新弗

  • 标签: 新弗洛伊德主义 弗洛伊德学说 神经症 病态现象 人格学说 人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