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一、忧思技术时代的倏忽变化和心性的加速变迁正持续不断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剧烈的震荡感和眩晕感.人们迫切地感到需要对世界和自我重新加以命名,或赋予旧的命名以新的内涵,以使这个"变化着的世界"的意义能尽快地向我们敞现出来.然而,变化了的世界需要以变化了的思维方式才能为之命名;变化了的意义需要以变化了的方式才能言说出来.

  • 标签: 言说方式 命名 自我 时代 变化 意义
  • 简介:  健康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回答.健康就像我们身边一个陌生而熟悉的朋友,快乐的时候,她会和你流露一样的灿烂笑容,悲伤的时候,她会亲热地拍拍你的肩膀,对你指出前面的哪个地方会有荆棘或绊脚石.……

  • 标签: 人类坚硬 坚硬骨头
  • 简介:  尽管科学家一个接一个的科研成果让我们对记忆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但直到今天,科学家所发现的所谓大脑的秘密也只是"冰山一角",在很大程度上,大脑和记忆仍是神秘的.研究人员认为,记忆是一个过程,并且当你记忆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你把保存在大脑中零零碎碎的信息进行重建.……

  • 标签: 人类大脑 公开秘密 大脑公开
  • 简介:  林肯预感到自己要死  美国著名的已故总统林肯在指挥并获得南北战争胜利后,于1865年4月4日遭到暗杀,这是世人皆知的史实.而林肯死前的三天就预感到自己要死,并且在自己最亲近人的聚会上讲了自己的预感,这也是在美国家喻户晓的.……

  • 标签: 人类真的 真的心灵感应
  • 简介:在国内艺术人类学研究尚未成气候的时候,就有学者提出艺术人类学本土化问题。早在1997年,郑元者就开始把中国艺术人类学“本土化的现代性追求’作为课题研究,并于2002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在1999年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会首次学术规划会议上,与会者则明确提出,“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学术目标,就是要立足于在本土化的艺术人类学资源中实现中国艺术理论和审美精神的现代性追求”。

  • 标签: 艺术人类学 本土化 现代性追求 反思 国家社科基金 学术目标
  • 简介:人类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唐戈中国现代文学的某些方面与人类学有相通之处。一次我接受一位记者的采访,为了向她解释清楚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法,我打比方说这种方法有点像中国作家的体验生活。我们知道,“真实性”一直是文学追求的目标,为此就要求作者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因...

  • 标签: 人类学者 寻根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文化 异文化 小传统
  • 简介:我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起研究图腾文化,并对诗化民族图腾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年来,我在原始先民的图腾思维空间和现代人类的现代思维空间之间不断穿梭和思索,发现图腾文化作为形成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的原始积淀层,它溶进现代人意识的历史折光随处可见,并对未来还将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同时我也发现,现代人被自己所创造的文明消解的现象日趋严重,人类越来越丧失自我、丧失人的善之本性,与自然对立,与人“冷漠”,造成人类的生存危机。针对现代人的此类现代病,最能完美地体现人性之本真的图腾观念,不能不是一副良药。

  • 标签: 图腾文化 现代人类 现代人意识 人与人 朝鲜民族 思维空间
  • 简介:1995年,文德斯远赴日本《寻找小津》,小津没有找到,却找到了生活的虚无本质。后来,他在《都市时装速记》里借山本耀司道出对东京的看法:东京是个没有国籍概念的城市。

  • 标签: 人类生活 文德斯 目击者 东京 速记
  • 简介:本文旨在从跨学科视野出发,就鲁迅《故事新编》中的故事与小说做人类学思考。首先,指出鲁迅看重故事,且看重古代典籍中的老故事,并创造性地将典籍故事放入新编故事中以获得作者所要的意义。其次,鲁迅既借用典籍又突破典籍的束缚,将若干个典籍材料相互组合使用以“新编”故事,且具小说艺术特性。再其次,从中国小说发展的虚拟一脉来看,《故事新编》是我国从神话到传说,经先秦寓言,再经唐宋传奇和明清《西游记》、《聊斋志异》等至现代的代表,可用传奇文体概括之。为了实现传奇体小说的奇幻特性,鲁迅在小说人物、情节、古今语汇夹杂、时空倒错等方面做了大胆尝试。最后,从《故事新编》意义发生方式考察,得出此作的特殊文本程式,导致文本没有阐释边界、属各时代读者、意义多向等特性,这正是后现代意义发生的方式。鲁迅《故事新编》凭借如上艺术的创造性,显示出讲述和倾听(书写和阅读)故事,是人类的本能性现象,故事始终蔓延和传递于口头与作家文学中,人类借对意义的需求与故事始终相伴。

  • 标签: 《故事新编》 小说 人类学 后现代 意义发生方式
  • 简介:翻译研究和文化人类学都是以文化和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作为语言转换媒介的翻译研究和研究文化与人性的文化人类学近年越来越多地被专家学者并置研究,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文化人类学的文学转向背景下,理论借鉴之风日盛。

  • 标签: 文化人类学 翻译研究 视域 语言转换 人文学科 专家学者
  • 简介: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杰克·威廉森代表作有《反物质飞船》、《CT辐射》、《黑太阳》、《天网坠落》等。作为"太空歌剧"的两大台柱子作家之一,威廉森的科幻小说多具有典型的"太空歌剧"艺术特征。"太空歌剧"式科幻小说,作为以太空旅行的科幻文学中的一种主要流派,拥有个性化的艺术特征。本文通过分析威廉森"太空歌剧"式科幻小说,解读其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类反思。

  • 标签: 杰克·威廉森 太空歌剧式科幻小说 《月亮孩子》
  • 简介:2004年,龚刚君以“孺家伦理与现代叙事”的研究计划,由文学而哲学,杀奔柴门,让我既惊又恐,继而不安起来。虽说眼下跨学科研究方法(interdisciplinaryapproach)已然流行大化,且我自己也一直在为之鼓呼不断,却终究因为我近年来很少阅读文学作品.又不谙文学评论的章法,因此不敢贸然作出决定,

  • 标签: 现代叙事 儒家伦理 情感世界 灯火阑珊 人类 学科研究方法
  • 简介:有人说:“中国20年代电影乌七八糟……”;也有人在《史东山论》中写道:“……《杨花根》、《同居之爱》、《儿孙福》、《奇女子》、《银汉双星》,这一连串的作品从题名上已经说明了它的内容。粉红色的男女间的私情,糜烂的、淫欲的也带一点正人君子的惊世的意味,而是以俏皮的手法表现出来的。”近年来,在某些研究史东山的专论文章中,延续了以上观点,并进一步发挥,说史东山早期的三部电影是“醉心于唯美主义的典型作品。”“在《儿孙福》中则对慈母的‘牺牲’精神予以批评,宣扬‘花朝月夕’‘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叫成然,电影是从魔术、杂耍而成为艺术的门类,是人类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继承、吸收、综合了人类不同艺术的

  • 标签: 人类本能 东山 电影艺术 电影创作 中国电影 人物性格
  • 简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其小说《羚羊与秧鸡》中,通过叙述者"雪人"对过去的回忆展现了人类主体性的不断膨胀,随着"秧鸡"毁灭人类与造人计划的实现到达顶点而沦于瓦解,劫后余生的"雪人"在当下的遭遇是对人类沙文主义的反讽与解构。作品体现了作者的生态整体观。

  • 标签: 主体 人类沙文主义 《羚羊与秧鸡》 解构 生态整体观
  • 简介:本文以对话的方式,回溯吉狄马加三十多年诗歌创作的历程,探究诗歌创作中,个体与时代、自我与民族、自然与文化、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等向度的问题,通过考察诗人个体的创作历程与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生动流变的关系,揭示两者之间复杂而丰富的互动关系。

  • 标签: 诗歌创作 吉狄马加 个体 对话 民族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