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1 个结果
  • 简介:根据近年来的反馈信息,大多数"影子练习"的练习都从正面评价了这种练习方式,与此同时也有人感到困难或在练习过程中感到紧张、有压力。影响练习感受的因素可能存在多种,本研究假设日语水平、周围环境、练习策略都可能产生影响,故选择从未有过练习经验的二年级日语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本文主要针对第三项假设,而其它两项假设将另行撰写文章。在本文中,将练习感到困难、紧张命名为"思维活动",将练习为完成跟读而采取练习活动命名为"跟读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练习在练习初期有什么样的思维活动;(2)练习在练习初期会选择什么样的跟读策略;(3)练习的跟读策略是否会对他们的思维活动产生影响。

  • 标签: 影子练习 元认知 跟读策略 思维活动
  • 简介:终助词在日语中被广泛运用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同时,口语中终助词总是各种语调共同登场也是无法否认的。两相结合,可以表达各种发话意图语气特点,从而传达了说话人对事物对方的态度感情。本文根据具体的音声资料,从构句作用上考察终助词句末语调,并试图明确两在构句上所表现的特点功能。

  • 标签: 构句 终助词 句末语调
  • 简介:近年兴起的“任务教学法”,它生动活泼的任务形式,注意意义传达的教学精神,向传统教学发出了挑战。本文将任务教学与日语写作相结合。通过实证研究,对比了任务教学与传统写作教学的教学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任务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改善学生的写作策略。而传统教学法注重学生语法知识的巩固,从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写作信心,两种教学方式下培养的学生。在写作成绩上并无显著差异。因此,没有尽善尽美的教学模式,也没有绝对适用于任何学生的教学模式,我们只有从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学环境出发,阶段性地选择教学模式,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 标签: 日语 任务教学法 传统写作 写作成绩 语法知识 传达
  • 简介:视频技术通过调动人的视觉作用加强学习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记忆。在日语教学中恰当地使用视频技术有助于学习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可以帮助学习直观地了解日本语言文化中的非语言行为与其他民族之间存在着的差异。为了获得所期待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以科学的态度分析判断在哪个阶段采用何种技术手段及何种视频教材最适合他承担的课程。

  • 标签: 视频技术 日语教学 授课过程 教学效果
  • 简介:关于日语拟声拟态词的“卜”──兼谈样态副词象声副词的使用长春大学白晶说起日语拟声拟态词的使用,这实在是个令学习头痛的问题。再加个“卜”就更增添了准确使用的难度。拟声拟态词的“卜”何时加何时不加;何时又必须加、何时可加可不加,学习如果找不到规...

  • 标签: 拟态词 日语拟声 学习者 样态 日汉辞典 日本语
  • 简介:语篇指示是指向语篇中某一完整信息的指示功能。本文将信息结构理论运用到指示研究中,发现语篇指示中的指示语、已知信息新信息之间成等价关系,但在文脉照应中则不等价。本文借助语料库分析了日语指示语的使用情况,发现当指示语修饰言语及思想类词汇时,大多显示语篇指示功能。而语篇指示中各因素的等价关系符合这种较大信息量传递的需求,从而验证了信息结构分析结果的合理性。本文提出的信息等价关系可以有效区分语篇指示和文脉照应,不仅限于日语指示语的研究,也可以为汉语、英语指示研究提供语言类型学上的参考。

  • 标签: 语篇指示 文脉照应 信息结构 已知信息 新信息
  • 简介:文学作品的翻译是难度最大的翻译工作,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尽管译者们通过各种翻译策略方法力图再现小说原文的美感,但是,即便是小说原文,也会因为时代的变迁、个性化的表现手法因素的存在产生"读性",让原文的读者在阅读时产生理解上的偏差障碍。在小说翻译中,由于时空、文化、语言和文学手法等方面差别,"译性"的存在也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以朴婉绪小说为例,就韩国小说在汉译过程中存在的时空译性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及翻译时需要采取的应对策略进行探究。

  • 标签: 朴婉绪 文学翻译 韩国小说汉译 抗译性
  • 简介:本文以高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大学生为对象,利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教授朗考特(RichardRancourt)博士编制的知识获取方式问卷,使用HayesPreacher推荐的考察分类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方法,采用SPSS20.0Mplus7.0,对一年级二年级学生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得出:要重视对一年级学生的个人发展指导;可以通过学习指导拓宽学生知识获得方式;要重视培养发掘二年级学生的观察力直觉理解力,结论。

  • 标签: 高校日语专业 基础阶段 知识获得方式
  • 简介:本文以跨文化视角分析具有东北亚文化血统的美国华裔、日裔、韩裔文学文本主旨。首先,文章介绍美国亚裔研究的两个关键词"亚裔美国人""亚裔美国感"。之后,围绕身份认同主题,从文化乡愁、历史负重与现实纠结层面,探讨中日韩裔文本建构的双重"他"。结论指出,研究美国亚裔文本有益于我们了解美国亚裔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东北亚文化。

  • 标签: 东北亚文化 美国亚裔文本 双重“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