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旨在梳理俄罗斯评论界近期内对作家布研究的新状况,如对其创作主题的哲学诗学界定,对其生平研究方法的出新,对其作品的全面出版等.布研究的新状况,反映了俄罗斯文学理论界当下的价值取向.

  • 标签: 布宁 哲学诗学 作家生平研究
  • 简介:天才诗人叶赛以其感情真挚的浪漫主义抒情和独特的意象主义表现手法闻名于世。《波斯抒情》组诗寓情于景,音韵动人,是诗人爱祖国、爱美景、爱恋人的画意盎然的和谐境界。本文试从诗歌特色的角度来分析组诗第七首《晴空的气息澄清而蔚蓝》中细腻的情感和隽永的意境。

  • 标签: 叶赛宁 和谐境界 诗歌特色
  • 简介:格林卡(МихаилИвановичГлинка,1804-1857)是俄罗斯古典音乐的奠基人。他的音乐开创了俄罗斯音乐民族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新方向,对俄罗斯古典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格林卡是第一位成熟的俄罗斯古典音乐大师,第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俄罗斯作曲家。

  • 标签: 格林卡 俄罗斯音乐 古典音乐 歌剧 现实主义 民族主义
  • 简介:本文通过布笔下的农民形象来对典型的俄罗斯民族性格进行揭露,揭示出俄罗斯人身上固有的劣根性。正是俄罗斯民族身上固有的劣根性才造成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罗斯乡村的衰败,道德的沦丧,信仰的衰微。对俄罗斯民族劣根性的揭示具有全人类普世性的文化价值意义。

  • 标签: 布宁 俄罗斯 民族性格
  • 简介:俄罗斯现实主义大师蒲的农村题材小说《乡村》,如雕刻一般塑造了生活凄惨的劳动妇女形象,用犀利的语言描写懒惰消极而且绝望的男性的生活状态,将旧俄罗斯农村的不幸、失败、痛苦与死亡栩栩如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勾画出令人错愕哀叹的社会悲剧。作者所表达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意识,而且是一个民族的自省和呐喊。

  • 标签: 蒲宁 《乡村》 悲剧意识
  • 简介: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本诗写给莫斯科艺术剧院演员卡恰洛夫家的小狗吉姆,叶赛借此表达对他本人的秘书别尼斯拉夫斯卡娅的感情以及愧疚与负罪感,因为深爱而刻意与别尼斯拉夫斯卡娅保持着忽远忽近的距离,在挚爱与疏离之间徘徊,让人为之惋惜,不得不说这份情实在是太珍贵,太沉重,或许情到深处才无法言表。

  • 标签: 叶赛宁 别尼斯拉夫斯卡娅 挚爱与疏离
  • 简介:指称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在不同的语言学分支学科中有不同的理解。自韩礼德与哈森提出指称词语具有语篇衔接功能观点以来,这一概念便被广泛研究。本文所描述指称现象是在篇章语言学范畴下的研究,《苦恼》为例,通过对指称衔接在俄语原文文本中的运用,以及汝龙先生所译的汉语文本中的指称衔接运用的对比,分析在俄译汉文本下的双语指称现象运用及其翻译差异。全面理解所指含义,注意指称现象的不同运用,在翻译过程中可以使译文更准确,美观。

  • 标签: 指称 衔接 篇章语言学 文本 翻译
  • 简介:提要:本文把语言世界图景作为语言语义学的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语义学阐释。我们首先通过语义梯形对语言世界图景研究定位于语义学做出解释,而后提出“语义世界图景”的概念,通过对词汇语义群的研究将语义世界图景的概念具体化,从而构拟语义世界图景。

  • 标签: 语言世界图景 语义世界图景 词汇语义系统 词汇语义群
  • 简介:本文И.Р.Гальперин关于语篇信息性的理论为主要依据,探讨语篇信息性及其解读的相关问题。同时认为,对于语篇信息的理解,还应采用对信息进行"整合"的理论方法,对应于对语篇理念内容信息的解读。

  • 标签: 俄语语篇 信息性 语篇理解
  • 简介: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实习生实现从学生向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师范大学俄语专业教育实习情况进行调研,对实习生进行访谈,分析研究在俄语教育实习中,实习时间、实习基地及俄语实习生自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 标签: 俄语 教育实习 问题 建议
  • 简介:双语词典一般采用“译解+详解”的方法对外语词进行释义,但有些时候,释义还需考量词语的搭配能力。本文分析了我国不同时期出版的三部权威俄汉词典对Meporipиятие一词的释义偏误,说明词语的搭配能力是双语词典释义时不容忽视的考量因素。

  • 标签: 双语词典 Meporipиятие 释叉 搭配能力
  • 简介:俄语中带который的限定句(以下简称K限定句)主要有两种功能:限制和描写。限制功能的K限定句主句事件中所涉及的事物为中心,其功能相当于表示事物的名词,在主句事件中所涉及事物的不确定语义基础上进行语义限制。整个复合句由主句表达一个事件,汉译时通常采用“的”字结构做前置定语。描述功能的K限定句自身所概念化的事件为中心,事物作为中介联结两个独立的事件,这个中介在整个复合句中的表现形式则为主句中的基础词和限定句中的который。这类K限定句在汉译时会后置于主句,并且根据两个独立事件之间的事件关系采用相应的词汇表达形式。还有一类K限定句的功能与前述两种不同。这类K限定句从认知语义上说事件为中心展开语言,本质功能是描述性的,表达一个事件。其所在的主句则不再表达独立的事件,而是依附于K限定句所概念化的事件。在汉译时先找到K限定句与主句的这种深层事件关系,然后把K限定句汉译成译语的主句,而把原语的主句译成译语的限定成分或其他次要成分。

  • 标签: 事件 功能 翻译 带который限定句的主从复合句
  • 简介:本文对2004—2010年北大俄语系本科四年级学生六次参加八级测试的成绩进行统计,对2010年八级各考项成绩进行数据分析并结合参加测试班级的毕业去向进行对照,着重双主观、双智观的教学理论总结取得优良成绩的原因,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因此所造成的测试中的缺憾。

  • 标签: 双主 双智 俄语专业八级测试 得与失
  • 简介:古代罗斯最早一部编年史(летопись)汇编《Повесть временных лет》译成汉语是《往年纪事》,也译成《古史纪年》(此译本由王松亭博士译,李锡胤教授校)。“纪年”就是“记年代”、“记年份”,记录(或纪录)某年发生的重大社会历史事件或者出现有影响的自然现象等。

  • 标签: 罗斯 古代 结尾 史记 自然现象 历史事件
  • 简介:对俄罗斯儿童文学的汉译研究在俄罗斯文学汉译研究中处于边缘领域。但鉴于俄罗斯儿童文学独具特色,其译介对中国儿童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理应引起更多的关注和研究。接受美学理论已经被学者应用于翻译领域,接受美学把翻译视作接受与创作同时发生的一个动态过程,把译者与读者都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强调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水平,对儿童文学翻译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采取例证的研究方法,分析译者在翻译俄罗斯儿童文学时,应重视儿童读者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特殊性,针对儿童读者本身的审美水平和阅读期待,注重词汇的规范性和趣味性,语句的简洁和晓畅,以及篇章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译出适合儿童读者接受水平与审美期待的译文。

  • 标签: 儿童文学 汉译 接受美学 目标读者
  • 简介:本文运用语义学、认知语言学中的相关理论,从“义项划分”和“义项派生”两方面人手,对一词多义现象的内部规律进行研究,具体涉及动词的元语言释义、词汇函数、义项派生机制及其划分的认知理据。该项研究有益于更深入地认识多义动词内部义项间的关系,对词汇教学、词典编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元语言释义 词汇函数 派生机制 认知理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