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在《德国商法典》的形式规制内容中,第二编“非独资的商事企业和隐名合伙”、第三编“商事账簿”和第五编“海商”,不属于严格意义的商法;在实质规制内容方面,代办权、商号法、交互计算、商事代理人、行纪人、承运人、仓库营业人、让与禁止不生效力、善意取得、商事留置权、利息规定和定期商事买卖等,不属于严格意义的商法,应当被归置于民法典;余存的规制内容不存在特殊法典化的必要。在法典体系重构方面,存在两个方案:一是建立企业外部私法;二是区分主体所从事的活动。但无论何种方案,其主旨都是维持既存的商法典。妥适并正确的做法在于,彻底废除商法典,具体就是将其中的主体内容全部归置于民法典之内。

  • 标签: 《德国商法典》 体系重构 企业外部私法 解构
  • 简介:本文尝试从文化学视角聚焦《痛苦的中国人》中的无聊问题,探讨语言危机状态下,个体混乱与感知错位中,无聊作为意义消解与重构合二为一的过程。文本研究得出作为存在状态的无聊同时提供了战胜虚无主义,重新追问存在意义的可能性。

  • 标签: 无聊 语言危机 门槛状态 解构
  • 简介:网络空间透明与信任建设(TCBMs)是国际社会透明与信任建设机制在网络空间的拓展和应用,是缓和网络空间国际冲突的重要措施。德国的网络空间安全治理机制TCBMs注重保护关键基础设施,积极支持推进国际社会关于网络安全议题的研究和讨论;强调国际协调与合作,增加国家间的透明度与信任建设,重视多利益攸关方治理模式,共同维护网络安全。在联合国、欧安组织和北约等多边机制中,德国对促进国际社会网络空间透明与信任建设的理论探讨与实践作出了重要贡献。

  • 标签: 德国 网络空间 透明与信任建设
  • 简介:本文通过探索小说《修正》中的空间象征的含义,解读小说中人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得出人物本身的极端矛盾性以及其在空间意象上的体现,为解读伯恩哈德笔下的精神狂人提供思路。

  • 标签: 托马斯·伯恩哈德 空间象征 精神 矛盾性
  • 简介:霍夫曼斯塔尔早期作品体现的颓废美学是以世纪末的现代性反思为重要背景的。这些作品中与自我相连的空间隐喻是其重要表征之一。本文通过重建这些空间形象在世纪末的思想关联,指出霍夫曼斯塔尔是在尼采和马赫为代表的现代自我的危机话语语境中来表达新的主体意识的。另一方面,本文也强调霍夫曼斯塔尔以自我的空无本质为出发点进行的美学创造展示出了新的存在思考和体验诗学。霍夫曼斯塔尔因而并没有陷入虚无主义而是提供了一种新的主体想象和文学理解。

  • 标签: 世纪末 空间 主体 霍夫曼斯塔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