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为了对比西方译者对汉学典籍的翻译过程,作者选取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道德经》译本,分别为英国著名汉学家亚瑟·韦利的英译本和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的德译本进行研究。本文以"哲学诠释"为视角,引入了"前见"和"视域融合"的概念,详细阐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与原文和译文的两次"视域融合"。作者希望通过视域融合的研究,引发读者思考翻译的实质意义。

  • 标签: 前理解 前见 视域融合 理解 动机 操作
  • 简介:1963初的民主德国统社党六大是中德两党关系公开破裂的标志。统社党的对华政策并非是完全听命于苏共,而是与其在一系列国内和国际问题上同中共存在严重分歧有关。由于完全忽视了苏德之间的区别和民主德国的虚弱性,中共采取了强硬斗争的态度。中德两党关系的破裂不仅对两国间的合作关系产生了极大影响,而且还有利于原本对中德来往有所疑虑的苏联,加强了苏共与统社党的合作。

  • 标签: 中国 民主德国 统社党六大 苏联
  • 简介:根据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文学人类,文学虚构诞生于"虚构的"、"想象的"和"现实的"这三类因素间的互动游戏中。前两类因素并非专属于文学作品,也并非现实的对立面,而是暗示着人渴望不断地将其可塑性付诸具形的特质。历史上多样化的文学虚构作品像镜子一样,能使人理解人何以能超越和重塑历史语境中既存的关于人和世界的图景。在新时期早期的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的小说《梦月》(1609/1634)中,一贯被视为对立面的现实和虚构既是一个重要主题,同时这两者的对立也遭到了质疑。本论文试图运用伊瑟尔的上述理论来分析这部小说,以考察该文学虚构的具体表现形式,探究该虚构文学作品何以能重塑新时期早期关于人和世界的图景。

  • 标签: 文学人类学 虚构的 想象的 现实的 人和世界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