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0 个结果
  • 简介:Atkinson(2002,2010a,2014)以认知科学领域关于扩展认知和具身认知的相关研究为基础,结合当前二语习得研究理论的发展,提出了二语习得社会认知论。该理论强调心智、身体和世界共同作用并影响二语学习,主张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支持学习者动态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态环境,学习者内部认知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协同是二语学习的基本条件。本文介绍二语习得社会认知论的背景、主要观点、方法特色等,并讨论其理论价值和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 标签: 二语习得 社会认知 协同
  • 简介:预制语块学习与写作能力阶段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写作能力的提高得益于对语块的积累、模仿和创新。基于认知理论,预制语块的学习经历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四个阶段,它们与写作能力的阶段提升有着高度的交叉和协调。教学实验证明,学习者对语块的认知越扎实,其写作能力的提高就越显著。有效对接语块学习与写作教学,充分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这是推进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一个务实举措。

  • 标签: 预制语块 英语写作 认知提升
  • 简介:词汇在英语学习中承载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基础、重点以及难点所在。教师面临着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最高效地帮助学生记忆单词的严峻挑战。因此,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理论这一新的视角来探索英语词汇教学。认知语言学所包含的范畴化理论、原型理论、象似性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对促进英语词汇教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认知语言学 英语词汇教学 范畴化理论 原型理论 象似性理论
  • 简介:20世纪后期创立的关联理论,使语用学发展成一个新的语言学研究学科。关联理论的创始人斯波伯和威尔逊指出:“语用”是人类思维的能力;语用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它对真实世界的自然现象——人类的语言交际行为一作出诠释,这才是语用学研究的真正用武之地(Sperber&Wilson1986/95)。语用学不应该只是自然语言的语义研究分支。语用学应该建立在认知学科的框架之中。只有这样,语用学理论才能有别于任何基于哲学层面的语义研究和意义分析,才能对复杂多样的语言运用作出解释或回答。

  • 标签: 语用推理 显义 寓义 认知语境
  • 简介:尽管认知主义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占主导地位,在近15年内社会文化视角逐渐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热点。狭义的社会文化理论,即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主要包括中介、控制、内化、临近发展区、搭手架、私语/内语、活动理论以及心理发展研究方法等与语言密切相关的八个命题。这些概念被广泛地运用于二语习得研究,并对二语教学带来了有益的启示。然而,社会文化理论不能替代目前二语习得研究的主流方法,只是在此基础上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 标签: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 二语习得 社会文化视角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新一轮的英语教学改革对英语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课堂教学策略的改变就显得极为关键。情境认知理论所揭示的知识的本质,及有意义学习的理论与新课程所倡导学习理念有着内在的契合点,并封新的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形成有重要的启示。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应体现:知识的关联性、教学过程的体验性和教学活动的交互性。

  • 标签: 情境认识 英语课堂教学 关联性 体验性 交互性
  • 简介:社会符号学是研究符号系统与社会、人类关系的科学,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有深刻的社会符号学思想基础。从社会符号学角度研究翻译活动无疑是翻译理论研究方法上的重大突破。通过社会符号学理论,特别是通过其核心的意义传递和信息传递理论,能更好地认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而深刻理解作为跨文化、跨语言的符号转换过程的翻译活动的本质特征。

  • 标签: 社会符号学 功能对等 奈达 翻译理论 意义传递 跨文化交际
  • 简介:从文本经典理论的视角看,“信、达、雅”作为经典理论本身不具“经典性”,而是它的“可阐释性”给它带来“经典化”过程,社会价值认定给它赋予了生命要素,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任何翻译理论都存在于一个动态的解构、重构、消解过程中,这也是翻译理论社会属性使然。

  • 标签: “信 雅” 经典 可阐释性 经典化
  • 简介:WilliamsandBurden(1997)的社会建构主义教学观提出:语言知识是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积极建构的;重视学习过程而反对现成知识的简单传授。依据此理论,本文试图研究学生小组课堂展示这种新方法对促进大学生英语精读课文化习得的作用。观察及访谈结果显示,此方法能极大改善非英语专业精读课中的文化教学,但也存在着不足。

  • 标签: 社会建构主义教学观 小组展示 文化习得
  • 简介:修辞的认知性问题是当代修辞哲学中的重要话题。从修辞的性质及修辞的运作两个方面论述了修辞的认知性。文章认为,知识不是先存的外在之物,而是论辩的产物,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修辞的认知性体现在:修辞作为诱发合作的符号行为与意义不可分开;修辞过程是知识建构过程。

  • 标签: 修辞 知识 认知性 修辞运作
  • 简介:认知角度来考察隐喻,不仅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也较好地揭示了隐喻理解的本质。在隐喻研究史上从认知角度对隐喻作出阐释的理论主要有:Richards和Black的“互动理论”;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及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在论述这三种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它们对隐喻阐释的理据、方式及局限性,以便从认知的角度更好地理解隐喻。

  • 标签: 隐喻 认知研究 三种认知理论
  • 简介:长期以来隐喻以其对正常语言的偏离和违背、不准确和不符合逻辑的罪名而受到科学界的抨击,乃至有的科学家提议应把它从科学语言中剔除出去。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尽管隐喻不具有反对者称赞的所谓的直白语言形式(literalexpressions),但隐喻不是语言中的另类;它通过对已有语言的重构和隐喻式推论,帮助构建新的科学理论(如定义及阐释),或对人类的各种经验进行解释。隐喻的研究为研究人类的思维提供了一种手段。

  • 标签: 隐喻 认知功能 构建和重构 新的科学意义
  • 简介:Sperber和Wilson在论述其关联理论时指出了语境在话语理解中的认知属性。认知语境在话语理解中动态地发挥作用。语言的交际过程就是一种认知语境的参与过程,其中涉及到语境假设的选择、延伸、调整与顺应等。只有有了互为显映的认知语境,话语交际才能成功地实现。

  • 标签: 认知语境 动态功能
  • 简介:本文以社会文化活动理论为分析框架,以北京某高校的七位优秀大学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辅之以学生问卷调查的统计,探究教师利用话语中介与活动系统中间因素的相互作用,分析教师话语形塑教师角色的机制。研究发现,优秀教师综合运用话语的多种功能,促成教师角色目标的实现。优秀教师能够利用话语中介实现不同的教学行为,发挥传受者、促进者、咨询者及管理者等多元化角色作用,并成为促进学生学习以及多方面发展的重要中介者。

  • 标签: 社会文化理论 优秀外语教师 教师课堂角色 教师课堂话语
  • 简介:附加式是汉语新词的主要构词方式之一,因其能产性很高而被广泛使用。附加式汉语新词的产生是人的隐喻思维的结果。本文通过举例,从认知角度对附加式汉语新词的类词缀和语义两方面分别进行认知解读,旨在揭示这类新词的构建和语义理据,说明对附加式汉语新词的认知也是人的认知机制运作的结果,体现了人类的隐喻、转喻等思维。

  • 标签: 附加式 类词缀 汉语新词 认知解读 隐喻 转喻
  • 简介:本文基于郎加克(Langacker)的相关论点,阐释、分析意象意义——加细程度——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意象意义指的是说话人在心智上以不同方式构建所思考场景的能力。文章的理论基础是认知语法,而不是形式语义学,这就使它的论点与以往类似的文章有所不同。以往翻译理论研究多以形式语义学作理论指导,研究句子的真值条件和客观意义,而本文研究的是主观意义。

  • 标签: 认知 翻译 意象意义 加细程度
  • 简介:文章回顾了语言理解电生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方法与数据,同时回顾了事件相关电位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应用状况,籍此简要介绍了脑电图(EEG)和事件相关脑电位(ERPs)两种实验技术;文章还概述了对语言敏感的各种ERP成分,指出了ERP研究的优势、限制和发展方向。

  • 标签: EEG ERPS ERP成分 认知语言学
  • 简介:1外语交际与认知基础外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教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什么叫交际?Watson&Hill(1997:41):'简单地说,传送信息的人酝酿出一个信息来交际过程就开始了。该信息接着被编码——译成一个或一系列信号——然后通过某一媒介或渠道输送给接受者,由他解码破译,以某一方式回复一个信号表明他理解还是不理解原始信息。'既然信息要编码,

  • 标签: 认知基础 语用意识 策划 英语教学
  • 简介:本文首先介绍语言学习认知观,然后主要介绍二语词汇习得的认知过程、认知加工层次理论以及二语词汇有意学习和附带习得。提出词汇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是认知加工精细的深度和程度,这些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任务需求和词汇练习得以实现。

  • 标签: 二语词汇 认知过程 认知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