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基于ADRIM模型,采用ERPs技术,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为被试,探讨了隐喻识解过程中可能性特征提取的心理现实性。实验采用单因素三水平被试内设计,实验材料以随机方式呈现。每组实验材料包括语境句、关键句(隐喻句或直义句或无关句)、探测词和陈述句;被试对探测词的真假做出判断,并判断陈述句的内容是否与前面语境句和关键句相符;实验记录被试判断探测词的反应时和脑电。实验结果显示:(1)对三类句子条件下探测词真假判断的反应时进行比较,隐喻句条件时间最短,直义句条件居中,无关句条件最长;(2)对三类句子条件下探测词诱发的N400波幅进行比较,隐喻句条件诱发了显著的N400,其波幅显著大于直义句,而且隐喻句和直义句条件均小于无关句条件。研究得出了如下初步结论:(1)汉语母语学习者在隐喻话语理解中的可能性特征提取具有心理现实性;(2)关于语义修辞话语识解机制的思辨性探讨获得了初步的电生理学证据支持。

  • 标签: 隐喻 识解机制 事件相关电位 可能性特征提取 心理现实性
  • 简介:直接提取观对隐喻话语的标准语用观提出挑战,认为如果语境、语用信息充分的话,听者就能获取话语的修辞意义,即字面意义在话语理解中不具有优先性;隐喻话语的理解过程与常规的直接话语的理解过程一样,无须特别的理解机制。从本质上说,隐喻的理解在方式和过程上与字面意义的理解是有区别的,简单地说它们是相同的即是否定了隐喻理解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 标签: 隐喻 直接提取观 标准语用观 字面意义 语境起效
  • 简介:at、on、in这三个介词在表示时间、地点以及与动作和抽象概念搭配时,都大致遵循、面、体的顺序规律。at指极短的一瞬间;或指较小的地点,或将某处视为一。on则接比at更长的时间,如某日,某日某段,或修饰语+某日某段时间,或指在某物体的上面,因而

  • 标签: 惯用法 at in on 身体部位 《矛盾论》
  • 简介:本研究考察听觉输入、视觉输入、视听输入方式对听觉词汇和视觉词汇提取的影响。实验中,124名受试分别通过听、读、边听边读方式学习10个低频词。然后从拼写、词义、造句三个方面测试他们对这些词的提取质量。结果表明,同种输入模式下听觉词汇和视觉词汇的提取质量均无显著差异。听觉词汇在听觉输入和视觉输入模式下的提取质量相当,均低于视听输入模式,但差异不显著。视觉词汇的提取质量在听觉输入模式下最低,在视听输入模式下最高,且差异显著。三种模式相比,视听输入时词汇综合提取质量最高。本文最后提出了改进听力教学的建议。

  • 标签: 输入方式 听觉词汇 视觉词汇 词义提取 听力教学
  • 简介:演说辞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体,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英语演说辞的产生虽然稍迟,但随着英语国家,特别是英美两国社会发展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的增长,也渐趋成熟起来,产生了许多著名演说家和演说名篇。它们反映了国家在重要历史关头和重大历史事件的立场、战略和政策,成为极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同时由于其本身逻辑严密,生动

  • 标签: 文体学 修辞特点 就职演说 口语体 历史关头 历史事件
  • 简介:LESSON32(上册p.208)Ms.Smith,anAmerican,istalkingtoMr.Ting,anexpertonfengshui.句中expert作名词用,意为“专家”,还可作形容词用,意为“熟练的,专门的”。其后常跟介词in、at或on,常用搭配是beexpertin(at,on)熟练……。例如:

  • 标签: 语言点 《教程》 TALKING lieve ATTITUDE nothing
  • 简介:Lesson75(pp.1—2)1.nottomention,nottospeakof,tosaynothingof,letalone,muchless这5个短语是学习本文需要掌握的一些重点词汇,都有“更不必说、更不用说、更谈不上”之意。例如:1)Shehasnotlearntarithmetic,nottomentionalgebra.她算术还没学会,更谈不上代数了。2)Wedefydeath,nottospeakofhardshipsanddifficulties.我们死都不怕,更不用说艰苦困难了。3)InoldChinatherewashardlyanymachine-buildingindustry,tosaynothingofanaviatlonindustry.在旧中国几乎没有什么机器制造工业,更不必说航空工业了。

  • 标签: 语言点 《教程》 SPEAK NOTHING HARDLY 机器制造
  • 简介: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略转折,我的见解如下:英法对德宣战[2]1939年,希特勒入侵波兰,英国和法国遂对德宣战。自负的希特勒大为意外,被迫修改其战略部署,从而陷入两线作战。

  • 标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 1939年 两线作战 希特勒 部署
  • 简介:商务合同英语属半法律性语言,用词准确、正式、严谨,具有鲜明文体意义.本文基于典型实例的分析,从书卷词语、专业术语、古体词、外来词、词语并列以及模糊性限制词等方面论述了商务合同英语在词汇层次所体现出来的文体特征.

  • 标签: 商务合同英语 词汇特征 严谨性 文体 书卷词语 专业术语
  • 简介:粗直语是委婉语的反义词,是一种和委婉语刚好相反的语言现象。从表达方式、应用语域、情景因素和效果判断等方面分析探讨了粗直语多维的语维特点,指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可借助言语和非言语的手段来表达说话者的各种不满、厌恶、憎恨、蔑视等情绪,但其交际效果和言语的真正涵义深受其社会文化环境与交际语境等因素的影响。

  • 标签: 粗直语 语维 特征 语境
  • 简介:在对话语评价的研究中,评价的本质是所有研究者不能回避且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从不同的视角研究评价语言,对评价的看法也会有差异。本文从语言学角度探讨了评价问题,把评价看作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是评价主体、客体、价值评判和评价标准等要素互相作用的有机体系。

  • 标签: 评价理论 价值 评价系统
  • 简介:回指是指一个语言表达式用来指代同一语篇中另一个语言表达式所表达的意义或事物,是语篇衔接的一种主要手段。本文将在简要概述关于代词回指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运用Langacker的概念参照(conceptualreferencepoint)理论并结合VanHoek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代词回指现象,以期深化回指的研究。

  • 标签: 代词回指 概念参照点 认知
  • 简介: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大量的网络英语新词不断涌现。这些新词在网构词和语义两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该文试从其构词特点和语义特征两方面进行。

  • 标签: 网络 英语新词 构成方式 语义特征
  • 简介:一模糊限制语(hedges)这个语言学术语对广大读者来说可能感到比较陌生,但它所涉及的内容却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东西。模糊限制语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语言学家雷柯夫(G.Lackoff)在1972年提出的。雷柯夫是从语义的角度来分析模糊限制语的。

  • 标签: 模糊限制语 语义特征 语言学术语 国语 语言学家 读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英语乏词义结构是指由英语中的乏词义动词加上后面的名词词组所构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英语动词短语结构。本文拟从认知和功能的双重视角对英语乏词义结构的特征进行审视,旨在进一步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所发挥的文体效应和语用功能。

  • 标签: 英语乏词义结构 认知 功能 特征
  • 简介:本文讨论了理解的选择性特征。理解的过程本质上说就是一个意义生成和信息获取的过程。而意义的生成又取决于如何把不同的符号通过隐喻和转喻等方式组合成文本并最终使该文本的意义自然化,这正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而不同的个人或群体、不同的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又决定了这个过程的选择性特征。了解这一特征对我们进行外语教学,尤其是涉及文本解读,翻译和跨文化交际时,都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理解 选择性 隐喻和转喻 自然化 语境
  • 简介:后现代主义小说在情节方面的特征违背了从古代的亚里士多德到现代的福斯特等著名学者对情节的定义。在某种意义上,后现代主义小说是“反情节”的小说。当代加拿大女作家卡罗.希尔兹发表于1993年的获奖作品《斯通日记》正是这样一部“反情节”的后现代小说。该作品每章各部分之间和各章之间的事件安排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的非连续性和碎片性特征,从而起到了重要的“反情节”;后现代主义,从而起到了重要的“反情节”的作用,

  • 标签: 后现代主义小说 《斯通日记》 "反情节"特征
  • 简介:英语学习词典释义的语义特征与词典用户的认知效率有密切关系。在义项排列上,相对于历史发展原则,使用频率原则和逻辑联系原则更符合词典用户的认知模式;在释义用词上,学习词典首选基本等级范畴词,而非上位范畴词或下位范畴词,以降低词目检索的认知难度;以转喻、隐喻为基础的语义网络是义项排列中逻辑联系原则的认知基础,强调同一词目义项间的内在联系,避免了传统词典语义学仅仅关注义项间的区别性特征而导致的语义割裂倾向,更有利于词典用户的词汇习得。

  • 标签: 学习词典释义 义项排列 基本等级范畴词 一词多义
  • 简介:隐喻是文学作品里最常见、最重要的修辞手段,也是人们认识世界、建构知识的重要途径。隐喻贵在创新,而新鲜隐喻多半会逐渐失去原来的活力,丧失其修辞效果,难以激发起读者或听者的联想,并最终变成死隐喻。这一现象与人们对隐喻的认知变化的过程密切相关。本文对英语中死隐喻的形成、特征及其复活进行了理论探讨,以揭示死隐喻与人的认知之间的关系。

  • 标签: 死隐喻 形成 特征 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