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本论文对中国大陆目前广泛使用的大学英语精读课本进行了性别形象分析。通过对所选的三种教材中男女主人公的社会角色、工作职业、品格形象以及男女角色在课本中的数量比例的分析,展现给读者一幅清晰的画面。研究发现,当前使用的英语阅读课本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性别主义倾向。传统观念上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性别角色定型等等观念在所分析的课本中都十分显著。这种在性别呈现中的缺损显现应该引起教材编写人员、教学工作者和出版界的重视,因为教材中的这种不平等的描写,定式的男女人物的模式,对学生的观念形成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呼吁教育工作者对教材中性别主义现象予以关注,从而逐渐改变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 标签: 形象分析 性别角色定型 性别主义 课本 教材编写 大学英语精读课
  • 简介:(一)两个侧面在英国文学史上,19世纪经常被认为是妇女小说的黄金时代。不但许多男性作家严肃地创作有关妇女的题材,而且许多有天赋的妇女纷纷从事小说创作。不但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从家庭走向社会,从而给妇女小说以更多的题材参照,而且许多作家、尤其是女作家,开始通过作品对诸多女权问题提出质疑。

  • 标签: 盖斯凯尔夫人 妇女形象 英国文学史 男性作家 玛丽 露丝
  • 简介:《喧哗与骚动》中第一个叙述者班吉是个三十三岁却只有三岁智力的白痴,不健全的智力带来话语权缺失,常被认为是家族分崩离析的消极意义上的代表。但从班吉同时扮演苦行者、救助者和预言者三方面将其与俄罗斯基督教文学中特有的圣愚形象进行比较,发现他是一个与衰败家族的其他成员形成鲜明对比的积极意义上的神圣白痴,与书名出典"一个白痴讲的故事"呼应,并与小说主题紧密相关。

  • 标签: 《喧哗与骚动》 白痴 班吉 圣愚
  • 简介: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底蕴和外部特征的综合反映,是城市发展的关键所在。曲靖城市的形象传播是文化的体现,是国内外各民族间的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结果。曲靖城市形象的传播须注重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对曲靖城市形象的定位以及城市的特色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设计,在市政府的有关政策指导下,利用城市合理的内部和外部资源,使曲靖城市的形象树立在全球化发展的市场中稳定扎实。

  • 标签: 城市形象 跨文化交流 城市定位
  • 简介:尤金·奥尼尔(EugeneO’neill)的剧本际志着美国现代戏剧的开端。他大胆创新,既继承和发展了欧洲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又开创了美国表现主义戏剧先河。这种创作方法的开放性,是因为奥尼尔仅仅考虑一个问题:“它能否表达真实,象我所知道的那样真实或者象我所感觉到的那样真实。”受

  • 标签: 尤金·奥尼尔 占有欲 表现主义戏剧 天边外 现代戏剧 本际
  • 简介:在日本文化中,武士(Samurai)形象和武士道精神(Bushido)是其精髓之一,长期影响着日本人的行为模式和生死观,例如,视名誉为生命、盲从并效忠领主或天皇、视死亡为归途等。这些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多有详细描写.电影经典中更有形象的刻画。

  • 标签: 武士道精神 英雄形象 文化诠释 骑士 牛仔 银幕
  • 简介:通常认为,在哈罗德·品特的剧作中,男性是剧中的主角,女性是次要人物,是消极的形象。其实品特剧作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是动态变化的,经历了从软弱到自尊自强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从女性人物的身体表现及身体作为性别武器的变化中得到体现。女性人物形象的演变过程暴露出女性在男权制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弱势地位及生存状况,折射出品特对于女性观念的变化。品特剧作中的女性形象演化总体趋势是向积极的方向发展的,但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体现出复杂性。这与当时女权主义的发展、作家的伦理道德意识及作家的男性视角密切相关。

  • 标签: 哈罗德·品特剧作 女性形象 身体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小说《天黑前的夏天》描写了一位中年家庭妇女的情感变化和心理体验,探讨了现代社会中年女性的精神危机和出路问题。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重点解读了这部作品中主人公凯特的人物形象。在经历了夏日里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后,她不再按照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界定的标准去生活,不再活在男人取悦的目光中,她要以女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反抗男性社会群体在理想和现实中对女性的歪曲和臆造。

  • 标签: 女性主义批评 《天黑前的夏天》 多丽丝·莱辛 父权制社会
  • 简介:《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的成名之作,弥利安是该书中极具内涵的一个人物形象;林黛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多年来在中国家喻户晓。这两位女性在色、才、情、德四个方面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符合才女佳人“夫色期艳,才期慧,情期幽,德期贞矣”的标准,然而却又都是红颜薄命。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来比较这两位才女,可以看出,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这样的才女形象是男性笔下塑造的畸形人物,她们的悲惨命运也是男权社会中的必然结局。

  • 标签: 弥利安 林黛玉 人物形象 比较文学 劳伦斯 英国
  • 简介:本实验是研究一个特定的评估英语水平的语音识别技术的应用程序。这个应用程序叫做Versant英语口语测试,此测试在不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国家中进行,以验证是否在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国家测试时,测试结果会受到影响。就像Chun(2006)所建议的那样,这个研究比较了在非英语环境下的考生和那些在英语环境中的不同考生所取得的测试结果。为了能够确定Versant测试是否比其他英语水平测试更易受到语言环境相关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将Versant测试分数分别与在非英语环境中进行托福考试考生的托福成绩,以及在英语环境中进行托福考试考生的托福成绩进行相关性分析,随后对比两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在非英语环境中,Versant测试分数和托福成绩的相关性与在英语环境中的二者相关性并没有显著差异。

  • 标签: 语音识别技术 计算机辅助语言测试 语言能力 二语评估
  • 简介:人类概念系统是指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本文对该系统做了简要介绍,包括概念系统的基础性操作和复杂认知活动。文章还对概念系统中的GOFAI理论、联结理论和仿真/涉身/情景理论三大理论,逐一做了阐述,并指出概念系统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

  • 标签: 概念能力 语言 仿真 涉身
  • 简介:本研究探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中级学习者在阅读情境中词汇识别的过程及其策略。研究以两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中级学习者为研究参与者,采用有声思维报告和反省报告的方式收集数据,参照Moustakas现象学研究方法中的数据分析步骤、Creswell数据分析三步骤及Bogdon和Biklen发现和编码法分析数据。研究发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中级学习者在阅读情境中词汇识别的过程包括自动识别词汇,基于上下文、汉字发音、学习者已有知识及单一汉字词义识别词汇,在无法识别词汇时进行回避或再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中级学习者在阅读情境中词汇识别策略主要包括认知策略和自我调节策略,其中认知策略包括直接转换、翻译、解释、猜测、推断及寻找关键词,自我调节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调节行为策略、调节情感策略及调节动机策略。基于研究结果,本研究建构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中级学习者阅读情境词汇识别策略模型。本研究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和教学领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教育启示。

  • 标签: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中级学习者词汇识别 过程 策略 阅读情境
  • 简介:本文主要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观点出发,着重地探讨系统功能语法中"功能"的各种内在含义,详细地指出了各种"功能"的范围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相互联系的互相作用.

  • 标签: 系统 功能 系统功能语法
  • 简介: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翻译策略研究文章及论著的分析梳理,发现在翻译策略的实现问题上存在很大的模糊性,即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翻译技巧混淆。翻译学作为一门自成体系的独立学科,系统的理论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其策略应从宏观角度划分。本文从系统论角度出发,对翻译策略的实现进行了尝试性研究,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翻译策略的系统性归属是可能而且必要的。

  • 标签: 翻译策略 实现 系统论 层级性
  • 简介:在线写作自动评价系统(简称AWE)正应用于中美两国的教学中。本文汇报的是在线写作自动评价系统在中国大连的个案研究。2010年在大连的中学开展了一项准实验。结果显示,系统对实验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影响大小为0.30。本文同时汇报学生问卷和教师观察数据来阐明系统的应用对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写作成绩的影响。

  • 标签: 写作自动评价 作文自动评分 在线形成性评价 中国英语课堂教学研究
  • 简介: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内运用态度系统对小说《手斧男孩》里的评价意义进行语篇分析,以考察小说中协商和结盟的人际意义如何通过词汇等语言形式体现。研究表明态度系统对展现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以及揭示小说心灵成长的主题有着积极的语篇建构意义。表示情感系统的用词体现了主人公Brian心理上从消极到积极的情感变化;表示判断系统的用词体现了主人公在荒野中历经磨难而采取积极行动得以生存;表示鉴赏系统的用词体现主人公在绝境中意识到自我的重要价值,以及他对人与人、与动物、与自然相互之间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的理解。

  • 标签: 《手斧男孩》 评价理论 态度系统 心灵成长
  • 简介:语言的发展对人类意识的演化影响深远。然而目前的研究对于语言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口语的产生,而文字系统的创造很少受到关注。但事实上,文字系统的诞生和沿用也是语言发展重要的一环,对人类意识的进步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从回顾著名语言学家的语言观和意识观及其理论模型出发,论述了在文字系统诞生的背景下,人类在脑结构、信息储存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变化,从这三个方面探讨了文字系统为人类意识带来的发展,并对语言与意识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解读。

  • 标签: 语言发展 比克顿 人类意识 文字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