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后现代主义小说在情节方面的特征违背了从古代的亚里士多德到现代的福斯特等著名学者对情节的定义。在某种意义上,后现代主义小说是“反情节”的小说。当代加拿大女作家卡罗.希尔兹发表于1993年的获奖作品《斯通日记》正是这样一部“反情节”的后现代小说。该作品每章各部分之间和各章之间的事件安排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的非连续性和碎片性特征,从而起到了重要的“反情节”;后现代主义,从而起到了重要的“反情节”的作用,

  • 标签: 后现代主义小说 《斯通日记》 "反情节"特征
  • 简介:本文立足于弗洛伊德心理学的"俄狄浦斯情结"对《榆树下的欲望》进行分析。在"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及剧本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其是推动剧本情节发展的根本动力。从微观看,"俄狄浦斯情结"是男主人Eben公仇视父亲、接连和父亲的女人们发生乱伦关系的根本原因;从宏观看,剧本是Eben儿时未能得到压抑的"恋母情结"的一种释放,是一种必然。经此分析,剧本中令人费解的乱伦、杀婴、自首情节就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情节的发展也能看起来更为连贯与自然。

  • 标签: 俄狄浦斯情结 情节 动力
  • 简介:巴别尔小说的情节设置具有明显的悖论特征,表现为两个或多个不同情节大相径庭,相邻而现,形成美丑相见、明暗交替的艺术效果.这在《骑兵军》中表现为浪漫的诗意描写与残酷的自然呈现前后对照,在《敖德萨故事》中表现为热烈的暴力叙述与幽默的温情眷念明暗对比;在《我的鸽子窝的故事》中表现为鮮亮的叙述光线与内敛的心理暗影相互交替.这种巧妙整合对立情节的悖论性,与巴别尔的世界观和生活观密不可分,既体现出他不同于官方主流的伦理身份与自我认同,也提升了20世纪早期俄罗斯小说的表现手段和叙事诗学.

  • 标签: 巴别尔 情节设置 悖论性 叙事诗学 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