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试论何有·何P之有张闻玉论“何”疑问词何,或作状语动词放在动词前(“夫子何哂由也”);或作宾语放在动词前(“孟尝君曰:客何好?”)——这就是疑问句里的“疑问代词宾语必须放在动词前面”的成规,从句型上看,或作状语,或作宾语,位置都在动词前面,这就给理解...

  • 标签: 《古代汉语》 “何” “有” 杨伯峻 《助字辨略》 句式
  • 简介: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与其P,不如q”句式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主观化过程。说话人视角的调整对该句式主观化的贡献最大,其次是说话人的情感和认识。说话人的视角由“当事人视角”向“说话人视角”转换,说话人的情感主要通过“不如”前加评注性副词和P、q后加评说成分来实现,而说话人的认识是指该句式的表达由客观描述向主观认识转变。

  • 标签: “与其P 不如q”句式 主观化:说话人的视角 说话人的情感 说话人的认识
  • 简介:“温都姑娘关于爱情的意见”等“NP1+[P+NP2]+的+XP”词语串的结构层次为“[温都姑娘][关于爱情的意见]”,因此它可以构成一个语法形式,也可以不是一个语法形式。这种词语串与“NP1+的+P+NP2+的+XP”结构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不同:层次切分不同,结构来源不同和句法性质不同。

  • 标签: “NP1+P+NP2+的+XP”词语串 “NP1+的+P+NP2+的+XP”结构 话题化 话题链结构
  • 简介:“要不是P,就Q”的语用条件可以从语用意图、信息类型、使用语境等方面分析。从语用意图看,该句式常用于表达“庆幸”(或兼“感谢”)、“惋惜”、“责怪”这几种心理;从信息传递的类型看,“要不是P”和Q大多数都是可推断信息,只有少数属于未知信息,个别属于半可推断信息;从使用语境看,总体上,上文与句式间存在着转折、因果、顺承和解说四种语义关系类型。该句式语用条件各因素内部存在着明显的频率差异。本文试图对其成因以及一些相关现象作出解释。

  • 标签: “要不是P 就Q” 语用意图 信息类型 语义关系
  • 简介:本文根据作者参加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的实践,介绍机器翻译系统的汉语生成P型规则,提出P型规则的四个编码与排序的方案,说明研究P型规则的重要意义。

  • 标签: 汉语生成 P型 编码 语义框架 句型 语法形式
  • 简介:由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充任分句的并列复句“一边p(v/vp),一边q(v/vp)”有不同的语义类型,这些语义类型的差异与该复句前后两个分句中的动词和动词性结构的小类有关,与动词所表示动作的实际施事者有关,与动词所激活的语义场景有关。把“一边p(v/vp),一边q(v/vp)”所表示的不同语义类型和结构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揭示出来,可以更好地解释“一边p(v/vp),一边q(v/vp)”成立的条件以及该结构所表示的不同语义类型的理据性。

  • 标签: 语义功能语法 一边p 一边q 语义类型 动词小类
  • 简介:务(務)wù。上从攵,不从攵。市(市)shì。上从点。笔顺:丶(?)(?)(?)市。兰(蘭)lán。不作(艹二)。半(半)bàn。上从(?),不从(?)。丝(絲)sī。笔顺:(?)(?)(?)丝,共五笔。耒(耒)lěi。起笔从横,不从撇。

  • 标签: 五笔 人从 三笔 从女 三丰 王从
  • 简介:<正>三、引申法汉朝语中,我们经常看到词义和句子意义的引申。在翻译时,如果对这些具有引申意义的词和句子处理不当,就会使译文语意不清,或使人觉得译文牵强附会,闹出笑话。因此,引申译法也是在翻译中处理词汇和句子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科学的长河中,有不少科学发现往往是开始于对事物的虚心观察。这个例句中的“长河”,要是按字面译为“”。有人也会猜出原意,但因为费解,这种译法肯定不受欢迎。此文,如译为“”较好。

  • 标签: 翻译技巧 朝语 译法 译文 引申意义 下里巴人
  • 简介:<正>翻译汉语成语,不仅要忠实于它的原义,而且还要把微义译得准确。这就是说,译文不但要基本上保持原义,还要把原文的修辞色彩。如褒贬义等都恰当地表达出来,否则有时就会把原文译错,甚至会产生完全相反的效果。下面“A”是由于没有表达出修辞色彩,因而未能表达出原成语含义的例子;“B”是由于注意了成语的修辞色彩,因而翻译得较为确切的例子。一、表示贬义的△班门弄斧A。B,

  • 标签: 汉语成语 修辞色彩 原义 表达出 褒贬义 独善
  • 简介:言说类动词较易发展为话题标记,言说类话题标记在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本文重点考察言说类话题标记“论2”。能够引入各类话题的“论2”已是一个成熟的专用话题标记。在语篇中,“论2”具有“分论”的话题标记功能,标引从不同方面对语篇话题进行说明的话题。“论2”一般不用于标引语篇话题,仅用于标引句内话题。“论2”的“分论”功能与其所在语篇的“对比”特征密切相关。通过分析言说类话题标记“论2”的特点、其所在语篇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能够窥探此类话题标记的些许规律性特征。

  • 标签: “论2” 言说类话题标记 话题标记功能 语篇特征
  • 简介:本文将动结式晚出派的判断标准概括为“V2自动词化标准”,指出这条标准过于严格,在判断动结式时难以贯彻到底,操作性不强。文章结合六朝至唐宋时期的八部文献,对“破、断、坏、灭”等4个动词的使动用法和用于动结式的情况进行了统计,据此分析了这条标准存在局限性的根源。

  • 标签: 动结式 V2 自动词化标准 献疑
  • 简介:句尾语气词"了"(简称"了2")的隐现问题历来都是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难点。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理论"出发,重新考察"了2"的隐现规律。结果发现,致使其隐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语法转喻"规则制约下"了2"已被其他相关语法成分有效转指。通过语料统计分析,证明"了2"的隐现频率与转指成分的显著度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 标签: “了” 隐现 认知 转喻 转指 显著度
  • 简介:汉语中有两个“动不动”。动词性联合结构“动不动1”出现于主语、谓语、宾语等核心位置,可后附总括性标举范围副词“都”。副词“动不动2”,出现于核心动词、数量性体词之前或作全句修饰语,可后附连词“就/也”。“动不动2”是表示中频意义的时频副词,但与“常常”等不同,“常常”强调“多次”,“动不动2”除表中频义外,强调“轻易”,含有预设信息,表达说话者的主观评价。

  • 标签: “动不动” 联合结构 副词 时频 预设
  • 简介:“为+名1/代+名2”是上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的句法形式,前人和时人对它多有研究和争议。本文认为,这个“为”字格式在表层上兼容了“为”字单宾、双宾和述补三种结构,而从中分化出来的“为·之·名”则只能是双宾语结构。文章从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两方丽论证了这几种结构形成的不同条件以及对它们进行鉴别的具体办法,同时从理论和方法上对“为”字格式研究的是非作出了分析。

  • 标签: 上古汉语 句法形式 双宾语结构 语义关系 结构关系 格式
  • 简介:本文考察了2—5岁儿童习得和运用“把”字句的情况.详细描写了儿童“把”字句的句法结构类型(九大类十七小类).分析了习得过程中的一般发展趋势和心理、语言机制及一些特点。本文的考察结果把有些材料反映的3岁左右儿童句中出现“把”字句的情况在时间上提前到2岁左右,并验证了朱德熙先生关于“把”字句不是“主—动—宾”句式的变式而跟受事主语句关系密切的论断。

  • 标签: 儿童语言 受事主语句 结构类型 习得过程 发展趋势 宾语
  • 简介:句式“NPI+在NP2+V+NP3”是典型的歧义旬,但歧义并非源自结构本身,而是基于对现实世界关系的多种解读。其歧义主要表现在:(1)NP2与NP1、NP2与NP3空间关系的两可性;(2)当NP2与NP3有空间关系时,NP2语义功能的多样性;(3)当NP2与NP3没有空间关系时,NP2语义功能的歧义。文章认为,该句式可以从语义上分解出10种单义句式,不同性质的歧义可采用不同的消歧策略。

  • 标签: 句式“NP1+在NP2+V+NP3” 语义功能 歧义消解 起点 生点
  • 简介:从演讲稿写作教案编写的角度入手,阐述了演讲及演讲稿的概念、特征、格式和写作技巧,并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应用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同时,以两篇演讲稿为例,深入比较分析,对如何写好演讲稿提出诸如巧妙应用比喻、比拟,使演讲稿生动感人;运用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提升演讲气势;引用名言、警句、诗词歌赋,增强演讲文化底蕴;适当的设问、反问,烘托气氛,增加演讲感染力等写作技巧。

  • 标签: 演讲 演讲稿 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