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当今中国,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得有好几亿人读过。毫无疑问,它是一篇妇孺皆知的名文。而欧阳修的弟子,文名比欧阳修更大的苏轼,他的写法跟《醉翁亭记》十分相似的一篇文章《东坡酒经》(以下简称《酒经》),除了文学史专家,恐怕没几个人读过。两篇文章的不同遭遇,早在宋代就成定局了。

  • 标签: 《醉翁亭记》 文章 遗忘 欧阳修 文学史
  • 简介:在德国纳粹政权统治时期,绝大多数从事汉学与东亚艺术史研究的德国青年学者,和一些已确立地位的德国学者,离开他们的国家迁往它地继续其学术生涯,尤其是前往美国。若不提及五十年前所发生的这一幕——上方面是德国知识与创造力的广泛损失,与之相对应的是这些学者在美国学术机构的有效发展,——就几乎不能阐释当前国际汉学研究的状况。

  • 标签: 1945年 德国 汉学家 历史 遗忘 迁移
  • 简介:中唐以降,在江南吴越一带的文壇上,就存在着活勤频繁的诗人群体,如“大厉江南诗人”、“吴中诗派”等。唐末,中原板荡,江南更成为人文荟萃之地。时局的动荡以及地域时史傅统的推动,促成了具有独特诗学追求的江南诗人群的形成。江南诗人群既浸染于晚唐诗壇普遍效法齐梁的风气,又善于从地域诗史传统中吸取养分,从而形成“奇峭”、“清丽”的诗风。进一步,诗人又按照自身的才性与思路进行更为“幽深孤峭、鞭辟入里”的诗学探索——在这种可贵的“试错”中,五代乃至宋诗的得失成败都透露出了一丝消息。通过封江南诗人群的诗学背景、师承关系、作品风格的考察,再以张为《诗人主客图》对唐末江南诗人群“群体身份”的体座作为佐证,本文还认为,作为一种理想化的“事后追忆”,杨慎作出的“学贾岛”的傅统诗史描述有必要用相当数量的“当时埸境”加以补充锐明。换言之,局外人的“事后追忆”与当事人的“当下思考”并行不悖,相互补充,可以在不同层面上体现出文学景观的丰富性。

  • 标签: 江南 唐末 诗风 遗忘 折中 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