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如何识别向心结构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文章认为向心结构不是根据其定义识别的,布龙菲尔德的向心结构定义是根据形式类下的,根据他的定义,由两个名词构成的结构就成了双核心的向心结构,如汉语的“木头桌子”,而“这本书的出版”就成了离心结构,这都与事实和语感相抵牾。向心结构也不是根据Lyons、朱德熙修正后的定义来识别的,他们的定义是根据语法功能下的,比布氏定义的解释力强,但如果根据他们的定义,任何结构都可以看作向心结构,因为任何结构的整体都有部分的语法功能与其直接成分相同。文章认为向心结构是借助替换法来识别的,用替换法识别向心结构有语法和语义的基础。文章还分析了使用替换法识别向心结构的条件及其局限性。

  • 标签: 向心结构 语法功能 替换 转指 省略
  • 简介:认知视角下的语法研究发现汉语存在句有“目的物一参照物”和“参照物一目的物”两种反映人们感知世界图景的组合方式。西班牙语用“Estar”和“Hay”充任述语的句法结构来表示汉语存在句所表示的语义。像汉语存在句一样,表示存在范畴的西语句法结构的句法成分也有两种排列方式,但汉西两种语言在存在句小类上略有差别。通过用“self-pacedreading”实验设计测试以西班牙语为母语背景的墨西哥汉语习得者识别“是”、“有”等6个汉语句法结构来考察墨西哥汉语习得者的母语迁移、汉语存在句的认知模型以及正误汉语存在句识别模型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墨西哥初级汉语习得者在识别汉语的存在句时:一、西语的负迁移影响到被试对“是”字存在句宾语和述语的识别;二、被试理解汉语存在句的“目的物一参照物”,“参照物一目的物”排列序列未显示出显著差异;三、被试在理解正确的存在句和错误的存在句时.理解策略有别。

  • 标签: 存在句 目的物 参照物 语法语义 母语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