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华语教育与国际汉语教育有何异同?这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且也是中国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语言政策问题.本文提出的“语言认同过程”理论把语言认同分解为个人多重身份库、个人语码库和身份与语码匹配过程,并认为,语码的学习、储存、和使用需要与语言学习者的身份认同相匹配.根据该理论分析,华裔学生对华语的认同有别于非华裔学生对国际汉语的认同,因此华语教育与国际汉语教育的对象有重大的认知差别.本文运用该理论分析华裔学生学习华语的身份认同困惑,提出相应的华语教育理念、华语教学法、华语教材编写和华语教师培养方法,以期解决华裔学生华语学习中的认同问题,达到华人身份与华语语码的有机匹配.

  • 标签: 华语教育 国际汉语教育 语言认同 传承语 身份
  • 简介:《汉语大字典》在楷书字头下收列古文字字形时,未能完全遵守汉字单字历时认同的基本原则,因而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具体归纳了《汉语大字典》在收列古文字字形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 标签: 汉语大字典 字形 认同 指瑕
  • 简介:随着电脑的普及,不少文学爱好者在网络辽阔的天地里无拘无柬自由自在地舞蹈,使网络文学由当初的潜滋暗长形成了今天的滔滔之势。五花八门的文学网站,成千上万的文学文本,无不显示出文学在网络上已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 标签: 网络文学 艺术品位 写作态度 语言风格 大众文学
  • 简介: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是在导演蒂姆·波顿的奇妙构思下,通过先进的3D技术,为观影者展示了爱丽丝的蜕变成长与自我身份识别的故事。很多评论者从“女权主义”、“女性成长”等方面对电影进行分析。通过爱丽丝在电影中的服饰话语的变化分析其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为现影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解读方向。

  • 标签: 爱丽丝梦游仙境 服饰话语 自我认同
  • 简介:以语言、文化、族群、价值观认同为视角,选取美国、印尼和韩国三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406名非华裔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为对象,考察了文化背景和语言水平对其跨文化认同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美国和韩国汉语学习者对汉语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均好于印尼,语言认同韩国好于美国,文化认同则美国优于韩国;美国学习者族群认同程度比韩国和印尼要强;在价值观认同上,印尼最强,其次是韩国,最后是美国。(2)总体来说,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学习者表现出更为强烈的跨文化认同程度。然而,汉语水平对美国、韩国和印尼学习者的价值观认同无明显影响,汉语水平的提高也没有带来韩国学习者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变化。

  • 标签: 跨文化认同 建构观 文化背景 汉语水平
  • 简介:刘醒龙长期将目光投注于其故乡大别山区,其创作也经历了1980年代“大别山之谜”系列,1990年代“新现实主义”系列和新世纪以来《圣天门口》等“文化史诗”系列的明显分期,这些同一个作家的作品缘何不同?它们何以分期?借用景观学的取景理论,我们能找到另一种阐释方式。

  • 标签: 小说创作 刘醒龙 取景 乡土 价值 《圣天门口》
  • 简介:<正>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要继续巩固和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教育全党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努力做好民族工作。”邓小平同志最近又指出:要千方百计把教育问题解决好。认真领会这些指示的精神,深入调查研究云南民族教育与宗教情况,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使之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是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亟待探讨的问题。本文拟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与学校教育作初步探讨,以便引起同行专家们的共同研究。

  • 标签: 宗教教育 现代学校教育 少数民族地区 伊斯兰教 云南回族 宗教信仰
  • 简介:《圣诞颂歌》以圣诞节作为时间背景,通过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精灵的引导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原本吝啬、冷酷商人实现人生蜕变的过程。同时也将作者狄更斯崇尚的基督文化和博爱主义精神通过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体现并贯穿始终。

  • 标签: 圣诞颂歌 宗教文化 博爱主义 人性
  • 简介:沈约、萧统等人最初赋予陶渊明“无弦琴”的佳话,未必符合陶渊明生活的实际情况,但“无弦琴”却带着陶渊明的诸般因素而为後世所普遍认同,并给人们带来许许多多的思考与启示。其涉及面之广泛,思考之深刻,启示意义之重大,都是人们所始料不及的。本文上篇,论述陶渊明“无弦琴”在唐代形成的基本内涵。文章分别从五个不同的方面,阐明陶渊明的“无弦琴”在唐代已经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同,而且人们从中得到诸多深刻的启示:或以之作为穷愁潦倒的象徵;或以之作为隐逸避世、淡泊名利、自适其意的象徵;或以之作为风流蕴藉、潇洒不羁的象徵;或从中体悟老、庄“大音”、“地籁”、“天籁”之境界;或以之阐发佛教“梵音”之妙理;或寓以禅学之要义;或以之阐发儒教“无声之乐”论;或以之为“矫”,乃沽名钓誉,非达者所为。所有这一切,已经构成了“无弦琴”的基本内涵。

  • 标签: 陶渊明 唐代 禅学 “无弦琴” 生活方式
  • 简介:自传是作者简要叙述自我生平事迹的一种文章样式。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自传写作的特点是滥觞、构建与演进,唐宋两代自传写作的特点是正名、创新与发展,元明两代自传写作的特点是开拓、延伸与彰显,清代自传写作的特点是弘扬、成熟与超越。自传写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是当今自传写作进一步发展创新的有益借鉴、丰富滋养和充沛源泉。

  • 标签: 自传 自传写作 传记文学 自我身份认同
  • 简介:沈约、萧统等人最初赋予陶渊明“无弦琴”的佳话,未必符合陶渊明生活的实际情况,但“无弦琴”却带着陶渊明的诸般因素而为後世所普遍认同,并给人们带来许许多多的思考与启示。本文下篇,从七个方面论述了陶渊明“无弦琴”的内涵在唐代之後的继承与发展。前五个方面,是在唐代已有内涵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开拓与发展。“无弦琴”由隐逸避世、淡泊名利、抱朴守素、安贫乐道、自适其意的典型象徵,而逐渐衍生出以之为文雅、为高雅乃至为高贵的含义,此其一。从老庄之“道”及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去体悟“无弦琴”的内涵,追求一种自然无为、天真、天全和天趣的人生境界;或将“无弦琴”与大自然、与山水清音直接联系,使得“无弦琴”成为领略大自然与山水清音的直接象徵,此其二。“无弦琴”在佛教禅学理论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成为佛教徒谈禅与妙悟的重要法门之一,此其三。将“无弦琴”与儒家“无声之乐”的教化理论相结合,并在现实社会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无弦琴”又被引入到“心学”的思考之中,成为理学家“心学”的一条重要途径,此其四。从“成”与“亏”、“无弦”与“无琴”、“旷达”与“非旷达”等角度,深入思考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社会与人生的重大问题,此其五。第六个方面“无弦琴”与诗书画理论,第七个方面“无弦琴”所蕴含的高尚气节与时代精神,则是在唐代之后产生的新的启示与内涵。

  • 标签: 陶渊明 唐代 “无弦琴” 处世态度 佛教禅学理论 书画理论
  • 简介:城镇化进程中,日益壮大的农民工队伍早已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但相比之下,学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特别是从语言学角度的研究成果太少。作为最早研究新生代农民工语言的专著,付义荣教授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语言使用与社会认同》以其难能可贵的"实"的主要特点为农民工相关研究、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注入一股清流。

  • 标签: 社会语言学 新生代农民工 语言使用 社会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