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苏轼《赤壁》中写景的文字不多,但都堪称经典。这些景,既是作者情绪的引爆点,也是解开苏轼精神世界的密码。无论是夜晚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还是醒来的“东方之既自”;无论是直接写的“万顷之茫然”,还是间接写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它们共同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清幽美丽的月下赤壁。在这些景中,人们历来多关注“水”和“月”。正是这“水”和“月”。让作者参悟了人生,找到了精神的解脱之路。

  • 标签: 《赤壁赋》 “风” 精神世界 “月” “水” 苏轼
  • 简介:通过对记载于不同文献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进行考校,选取较为通行和权威的版本进行探讨。考察版本的文献来源并寻找相关资料甄别其可信度,得出4个比较可信的版本。按照其祖本来源分为以下几个版本:明代毛晋汲古阁版,宋黄庭坚手书版,影印元待延佑本《东坡乐府》版和《苕溪渔隐丛话》版。

  • 标签: 念奴娇 赤壁怀古 版本 字句 异同 苏轼
  • 简介:愁是什么?愁是心中有无限事时在纸上乱画的图案;愁是闲来无聊时注视的树叶上落下的雨滴;愁还是霸桥送别时渐渐远去的背影……愁究竟是什么?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新词强说愁。

  • 标签: 少年 宋词 感悟 心情 滋味 婉约派
  • 简介:汉代咏物中,除了歌颂皇朝雄壮声威的苑猎京殿大而外,咏物小占有褶当比重。从费振刚等人辑校的《全汉赋》来看,咏物小赋有一百来篇,约占全汉赋的三分之一。作家将细腻的笔触伸向花草果木、鸟兽鱼虫、玉石珍玩、风云雨月、山川河海、宫观险隘等,写作出意象单一、语言简洁、结构短小的咏物小

  • 标签: 咏物赋 小赋 汉代 《全汉赋》 语言简洁 大赋
  • 简介:<正>一、叙论宋玉流传下来的作品,散体占其绝大部分。这些散体,其来源有二:《风》、《高唐》、《神女》、《登徒子好色》、《对楚王问》五篇出自萧统《昭明文选》所载;《笛》、《大言》、《小言》、《讽》、《钓》、《舞》六篇出自无名氏《古文苑》所载。这些作品是否为宋玉所作,到底成于何时,从清代至今,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崔述、陆侃如、郑振铎、刘大白、游国恩等都认为这些非宋玉自作,系后人伪托。而张惠言、胡念贻等认为《文选》所出之《风》四篇为宋玉作,而《古文

  • 标签: 合韵 韵类 散体赋 韵字 《笛赋》 时代考
  • 简介:<正>《南齐书·张融传》转录了张融的《海》一篇。《传》称张融的为人是“风止诡越”,又讲他这篇是“文辞诡激”,真可说是文如其人了。正是由于辞的“诡激”,又加上千多年来的展转传钞,失误越积越多,所以很不好读。现将个人所发现的讹误,逐条订正於次。各条后面括号内所注卷数和页码,以中华书局1983年印本为准。

  • 标签: 南齐书 订误 文辞 括号 中华书局 页码
  • 简介:解诂一则曹海东盖(盍)为余而造怒(《九章·抽思》)对这句中的“造”,注家们历来都认为是动词,并释之为“作”、“生”。如,朱熹《楚辞集注》:“本无可怒,但以恶我之故,为我作怒也。”王夫之《楚辞通释》:“造,作也。”马茂元《楚辞选》、聂石樵《楚辞新注...

  • 标签: 《离骚》 屈赋 《抽思》 解诂 生平事迹 荃不察
  • 简介:本文对尹湾汉简《神乌》中“随起击耳”一难句进行考释,根据大量的语音材料,说明“起”可以读为“齿”,而“随”可读为“堕”,“随起”就是掉了牙齿,该句遂可理解。

  • 标签: 《神乌赋》 “随起” 通假字 词汇 词义
  • 简介:成公绥(231—273)作为魏晋时代著名的词赋家,同时也是一位有一定成就的诗人、书法家和音乐家。本文初步探讨了成公绥的家族历史、生活风貌和诗赋创作的基本形式。在此过程中,笔者试图回归中古文化的“原生态”,将成公绥置于“原生态”的大文化背景中运行考察。本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重点考察东部成公氏家族的人物以及成公绥本人的生平、交流和仕履情况。第二部分以翔实的材料橙明东郡白马成公氏为尊奉道教之儒学世家,成公绥本人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并由此而创作了他的名作《啸》。第三部分阐述成公绥词赋创作的内容特点与艺术特征。首先,成公绥的诗赋创作与“三才”之人文观念有密切关系。其次,与“三才”的人文观念相联系,成公绥退明确提出了一种独到的学理论——“分物理,敷演无方”,即以艺术虚构的方式深刻地揭示事物之理。这种理论的实践,使成公绥的词赋创作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 标签: “原生态” 考论 人文观念 “三才” 魏晋时代 家族历史
  • 简介:为用而写的文章能不能用,怎么用,用得如何等诸多问题存在于应用文章的各种文体之中,且不是每篇应用文章都解决得很好的。那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又怎样才能减弱或消除这种现象的负面影响,本文旨在探讨并解决这些问题。

  • 标签: 应用写作 负面影响 文章
  • 简介:《洛神》的作年,据其序文,可知为黄初三年,而《文选》李善注却认为“三年”乃“四年”之误,这就意味着《洛神》与《赠白马王彪诗》作於同时。然而对照这两篇作品,不难发现二者在叙述行程路线和时节天候上都大相迳庭,因而它们不可能是同时所作。其实,曹植借黄初三年曹丕首次举行元会之机,确曾回过洛阳,意欲向曹丕面诉被诬获罪的不白之冤。不料曹丕已先期离京赴许,拒绝接见,同时下“不朝之诏”。曹植在同年四月封鄄城王後即离京归藩,未能与曹丕谋面。“植既不得於君,因济洛川作为此,托辞宓妃,以寄心文帝”,这便是《洛神》写作之寓意所在.

  • 标签: 曹植 《洛神赋》 写作年代 写作原因
  • 简介:<正>“人称代词”带定语的结构可以根据定语的性质分成“修饰性”和“限制性”两种。修饰性结构的定语由谓语性词语结成,它能够转换成谓语而一般地保持原义不变。限制性结构的定语主要由时间词、方位词(或词组)、数量词以及表示领属关系的名词、代词等构成,它不能转换成谓语。“修饰性”还可以进一步分成A、B两种,“限制性”还可以进一步分成A、B、C三种。“修饰性”A种格式的例子有:(1)她是个华侨,出身于富裕的家庭……却比在国内出生的我能吃苦,能耐劳。(《北京晚报》80、4、23三版)

  • 标签: 定语 人称代词 修饰性 限制性 谓语性 数量词
  • 简介:《后汉书·冯衍列传》收录了冯衍的《显志》,其中有几句说:揵六枳而为篱兮,筑蕙若而为室;播兰芷於中廷兮,列杜衡於外术。攒射干雄蘼芜兮,(扌韭再)木兰与新夷。(卷二八·1000页·中华书局1973年印本)李贤注:“自此以下,说篱宇廷除皆树芬芳卉木,喻己立身行道依仁履义,犹屈原‘扈江

  • 标签: 冯衍 立身行道 显志赋 中廷 兰芷 新夷
  • 简介:“经行”、“应时”与“却”李维琦蒋礼鸿先生主编的《敦煌文献语言词典》173页上释“经行”说:“在固定的路线上往来行走。佛教语。”所举书证为:“山既高大,佛每经行。”“经行树下广修真。”这两条证据都不能直接阐明“在固定的路线上往来行走”的意思。关键是...

  • 标签: 大正藏 敦煌文献 《贤愚经》 往来行 鸠摩罗什 “立即”
  • 简介: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首都华沙,于众目睽睽之下,扑通一声下跪,全世界为之大哗。作为政府首脑的勃兰特为什么下跪呢?是他本人罪孽深重,以下跪来减轻良心上的重负吗?不。二次大战中,勃兰特是名坚强的反纳粹斗士,被希特勒下令开除了国籍,并到

  • 标签: 勃兰特 联邦德国 罪孽深重 反纳粹 政府首脑 二次大战
  • 简介:讲话是部队基层最常见的讲话形式。多用于领导向下属下达命令,传达指示,实施管理,布置工作,政治教育,点名动员,总结讲评等。其中,有些队讲话是例行的,是条令规定的.如点名就是内务条令规定每天必须进行的活动。有些队讲话则是领导根据客观需要临时安排.或

  • 标签: 队前讲话 语气 语言 气氛
  • 简介:汉语中表示空间方位的“、后”发展出表时间的功能后,既可表将来,也可表过去。如“”在“前景、前途”中表将来,而在“前世、前人”中表过去。“后”在“后世、后人”中表将来,而在“后退、往后”中可表过去。王灿龙(2016)认为,以往使用“时间在动”和“人在动”两个隐喻模式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汉语中“、后”在表示时间时的复杂现象。本文在王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这种矛盾实际上并不存在。“”表将来和“后”表过去,来源于人们将想象的“虚拟空间”和时间混为一谈。“虚拟空间”是相对“现实空间”而言,后者处于我们感知范围之内,前者超出我们的感知范围。“前景、前途”表示将来、“后退、往后”表示过去时,本质上是表示“虚拟空间”上的“前方”和“后方”。

  • 标签: “前” “后” 时间 空间
  • 简介:汉语中宾语数量词的出现与否会对一些句法结构产生制约。有些宾语如果没有数量词,句子就不能成立或不自由,而有些句子的宾语却排斥数量词。从这些句子宾语的指称来看,有的是定指的、有的是不定指的,还有的属于无指。但不管哪一种指称情况,名词宾语数量词的出现与否都与其在篇章中的地位密切相关,以数量名形式出现的宾语常常会充当后文的主题,数量词把名词宾语前景化。突出其指称的对象在话语中的显著性。

  • 标签: 宾语 数量词 篇章地位
  • 简介:发韧于19世纪中后期的美国汉语教育,至中美建交时已有百年历史。在这百年间,美国的汉语教育受国内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中美关系、国际政治形势等外部因素以及汉语教学方法、语言教育思潮等因素的牵制,经历了初创、转折、跃进到停滞等一系列波折变化。美国汉语教育在这百年间所历经的波折变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政治内涵,折射出百年间中美关系的变迁和学习汉语动机的更移;同时,它亦启示我们,当下海外"汉语热"能否具有稳定性和可持久性,更为关键之处在于增强中华文化对海外人士的内在吸引力。

  • 标签: 中美建交前 美国 汉语教育 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