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正>1.什么是歧义修辞格汉语有一种这样的修辞现象,请看《阿Q正传》里的一段对话:"你从实招来吧,免得吃苦。我早都知道了,招了可以放你。"那光头的老头子看定了阿Q的脸,沉静的清楚的说。"招罢!"长衫人物也大声说。"我本来要……来投……"阿Q胡里胡涂的想了一通,这才断断续续的说。"那么,为什么不来的呢?"老头子和气的问。"假洋鬼子不准我!""胡说!此刻说,也迟了。现在你的同党在哪里?"

  • 标签: 歧义修辞格 试论歧义
  • 简介:摘要文章通过对“VP的”中名词的配价分析,扩展完善朱德熙先生就“VP的”歧义与指称问题提出的歧义指数公式。在“VP的”结构中,动词或有价名词的一个配价位置(即与其有相同语义关系)出现多个成分与其配价,可能产生歧义;一个名词成分可以出现在同一个词的不同配价位置(即有不同语义关系),也可能产生歧义

  • 标签: 名词配价 歧义分析
  • 简介:汉语自动分词中的歧义问题侯敏,孙建军引言随着中文信息处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自动分词方法。评定一种切分方法或一个分词系统的标准不外两条:一是速度,二是精度,而第二条尤为重要。要想提高切分精度,除了要建立一部(或几部)较完备的词典外,最重要...

  • 标签: 汉语自动分词 歧义字段 确定法 歧义切分 歧义现象 句子歧义
  • 简介:歧义、歧解、用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歧义是表达上的问题,是表达者用一种语言形式传递了多种语言信息的语言现象。歧解是理解上的问题,是受话者无意曲解了发话人的言语信息内容的言语现象。用歧是对歧义的利用问题,是语用者有意在话语中插入看似有歧义的话语内容,以表达深刻、含蓄的语义,造成幽默、风趣的表达效果的语用现象。歧义的出现是表达上的语言认知失误,歧解的出现是理解上的语言认知失误,用歧却是语言认知在语言运用上的创造性表现。

  • 标签: 语用 认知 歧义 歧解 用歧
  • 简介:本文运用语义指向的方法较为细致地考察了"分别"与"一起"的歧义问题,并比较了二者语义指向的异同,认为"分别"既可以"指前",也可以"指后",还可以同时"指前"和"指后";"一起"一般只能"指前".本文认为,针对这些特殊情况下的歧义研究正是目前的语法研究向纵深发展的需要.

  • 标签: 分别 一起 语义指向 歧义
  • 简介:文章运用定量和实验的方法对新兴程度副词“狂”的语法化程度进行了考察。与典型的程度副词相比,“狂”在语义、语法、语音和语言社会使用等四个方面的语法化程度都相对较低,因此仍处在语法化的进程中。文章认为,要对某个语言成分的语法化程度进行准确而全面的判定,不仅需要考察其语言系统内部的特征,还应关注其社会使用情况。

  • 标签: 程度副词 语法化程度 “狂”进行中的变化 定量方法
  • 简介:“难道”的多义性与“难道”句的歧义性龚嘉镇自元代卢以纬的《语助》以来,先后产生了不少古代汉语语法词典(主要是虚词),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亦主要是虚词),则是一部现代汉语语法词典。后者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但该书《前言》表示:“...

  • 标签: 加强反问语气 多义性 《现代汉语八百词》 语气副词 反问句 多义句式
  • 简介:文章在对比典型博弈过程和歧义结构产生与消解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结构歧义的博弈论模型。这个模型运用博弈论的思想和方法描述结构歧义产生及其消除过程,为歧义消解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歧义消解的实例表明这种观点对我们理解和分析歧义的消解过程,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 标签: 结构歧义 消歧 博弈论 策略
  • 简介:利用实验语音学手段可弥补听感的不足,更可使副词的语音分析走向精细化、科学化。对副词"就"与"才"的歧义及其韵律特征(重读)规律的研究对提高语音合成的自然度和语音识别的准确度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就” “才” 语音 语用 重读 语义指向
  • 简介:文章从语言学理论角度分析了汉语“VP+NP1+的+NP2”句法歧义的动因,探讨了词汇语义特征对歧义程度的影响作用,以及歧义程度高的“VP+NP1+的+NP2”结构仍表现出歧义偏向性的原因。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实验发现:1)歧义偏向性、动词致歧度均影响汉语“VP+NP1+的+NP2”句法歧义加工,分别导致额-颞网络、额下回三角部(BA45)激活,且该两因素间存在交互影响;2)脑功能成像数据还显示在偏正结构解读条件下,高动词致歧度与低动词致歧度句子之间没有差异,而动宾结构解读条件下,高动词致歧度与低动词致歧度句子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该结果表明:1)句法与语义信息共同影响汉语句法歧义解读;2)尽管句法歧义允许两种结构分析,但它们的心理表征并不平衡,存在解读偏向且偏正结构的表征占绝对优势。

  • 标签: 句法歧义 歧义程度 歧义偏向性 脑功能成像
  • 简介:现代汉语程度的表达方式主要包括语气和调音:不同的语气会影响程度的表达;重音和语速对程度的表达也有影响。

  • 标签: 程度 语义范畴 语用手段 语气 调音
  • 简介:摘要滨州方言中有很多程度副词,这些程度副词各具特色,互为补充,构成了独具特色的特殊程度副词系统。这些程度副词可以分为搭配能力较强、搭配能力较弱,组合具有固定性及其变异形式三大类。除此之外还有部分个例。人们在说话或者组词时,使用这些程度副词,能够起到特殊的表达作用。

  • 标签: 滨州方言 程度副词 重叠
  • 简介:依据强调整体性还是个体性可以将总括副词分为两类,强调整体性的“全”类副词与程度副词存在语义适应性,故而经历了“范围→程度”的演变,强调个体性的“皆”类副词没有。“毕”虽然兼有强调整体性与强调个体性两种用法,但以强调个体性的用法为主,故亦未产生程度义。表限定的范围副词都不具有凸显整体性这一语义特征,自然也不能产生程度义。范围到程度的演变,从结果来看属于隐喻,故而存在整齐的语义对应性:总括——高程度;从过程来看则属于转喻。

  • 标签: 范围 程度 整体性 语义演变
  • 简介:通过对初、中级水平留学生汉语交集型与组合型切分歧义识别实验研究发现:两种类型切分歧义识别的汉语水平和链长主效应都十分显著,初级识别错误率、修改率均高于中级。对于交集型切分歧义而言,链长越长,识别错误率越低;组合型链长1、2识别错误率无显著差异,但链长为3时识别错误率显著提高;链长为1时,初级与中级识别错误率相当,链长为2、3时,初级识别错误率高于中级。文章从两类切分歧义特点、汉语水平与链长、动态语境与修改意识等方面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 标签: 交集型切分歧义 组合型切分歧义 链长 词语识别 动态语境
  • 简介:“差点儿没VP”结构歧义的核心观点是“企望”说,然其解释力不足。基于“差点儿”语用预设的趋向性,特别是趋向的主观维度,文章提出用与“企望”相关又独立的“预期”因素辨析“差点儿没VP”的双重解读。基于Nn类“差点儿没VP”对VP非预期的语用限制,提出“没”在Nn类解读中有强调出乎意料性的语用功能,而非附属于“差点儿”的冗余否定标记,是内嵌于“差点儿+VP”结构中的插入语,成分功能近似话语标记语。并从该结构中“没”与体标记“了”的共现、宾语前置时“没”的位置、其重读方式以及“没”与话语标记的特征比较等多方面论证该观点。

  • 标签: “差点儿没VP” 预期 插入语 冗余否定 话语标记
  • 简介:“太过”一词表示超量程度副词的用法在明清已初见端倪,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已完全形成。它是三条演变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AP太过”结构通过语法功能类推的结果;二是程度副词“‘太’+程度副词‘过'”线性排列组成强化格式,重新分析、韵律强制融合的结果;三是程度副词“‘太’+程度副词‘过于’”强化格式重新分析促使“于”脱落更新的结果。它的语法化过程符合程度副词形成的一般规律。

  • 标签: 程度副词 语法化 强化 更新 类推“太过”
  • 简介:本文作者对近百名在校大学生就语句可接受程度作了一次较详细的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对语句可接受程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语句自身的结构.同时,性别、专业背景对语句的可接受程度的判断也有一定影响:女性和中文专业人群对语病的敏感程度要高于男性和数学专业人群.

  • 标签: 汉语 语言规范 语句 可接受性 语病
  • 简介:一直以来,人们认为“真”、“假”没有程度上的区分,不受程度副词修饰,是特殊的形容词或是区别词。从语料调查的结果和它们的语法功能来看,“真”、“假”具有典型性质形容词的各种特征,应是性质形容词。

  • 标签: “真” “假” 程度区分 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