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6 个结果
  • 简介:从话语分层和言语行为的角度观察,文是元话语和基本话语之间的层次关系的体现。文本结构是由它文和自文共同支撑起来的。由于元话语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经受一定程度的语法化而规约为形式简短的标记形式——元话语标记,因此着眼于文本的结构面貌和组织格局,本文主要讨论了元话语标记作为主文本,接纳发话者自己的话语为文本的自文结构,并结合具体语例分析了自文结构的三种类型:明示主观情态自文、明示人际互动自文和明示话语组织方式自文。

  • 标签: 互文 自互文 元话语 元话语标记 自互文结构类型
  • 简介:论文以术语“文”、“文本”为切入点,在语篇视野中探讨了文理论与汉语语篇分析对话的可行性与发展前景。论文认为:文语篇研究拓展了语篇研究的新论域。论文将“文本”界定为有文函数关系的文本,描写了文本涉的路径及基本结构特征,以新的视角重拟克里斯蒂娃观念中语篇生成与理解的动态过程,并通过文语篇理论系统所揭示的文本空间结构意识和互动关联意识,反映人类认知的普遍结构规律。

  • 标签: 互文 互文本 函数关系 空间结构 互动关系
  • 简介:最近,我完成了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和符号学家罗兰·巴尔特在法兰西公学的讲稿《如何共同生活》(Commentvivreensemble)的翻译工作。结合他此后的两部讲稿和同期出版的《恋人絮语》(Fragmentsd’undiscoursamoureux)一书的情况,我认为,他在这一时期的研究与写作绝好地阐述了他对符号学“文性”理论的概念的看法,展示了他在这一方面充分的实践活动。

  • 标签: 互文性 巴尔特 理论与实践 罗兰 文艺理论家 共同生活
  • 简介:<正>新近我有机会读到台湾出版的余迺永先生校著的《注校正宋本广韵》,觉得是一本很好、用起来很方便的书。只是书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甚至错误,作者亟应作些纠正或勘误之类的说明,以免贻误读者。这部书是一九七五年七月在台北联贯出版社初版印行,一九八○年十月修订再版。初

  • 标签: 广韵 又音 平声 校勘记 说文 增补
  • 简介:读《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5期上的《单一媒体与多元媒体话语文分析》,发现作者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词汇的"重复出现"是"文表现形式之一",并将某针对邓玉娇事件系列报道的十二个标题中“重复最多的词汇”(顺便说起,这里用“词汇”不妥)作为文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主人公文链”等术语。思索良久,觉得这一观点很难让人接受。

  • 标签: 互文关系 修辞学 “词汇” 2010年 系列报道 主人公
  • 简介:vanDijk(1993)指出,话语分析应该"更加关注话语分析的社会政治文化预设和含义","学者不应该对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漠不关心,他们应该把这种关心体现在其研究中"。本文拟从文性和再语境化的角度分析南海仲裁案"裁决"书在援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中菲政府文件上的一些谬误。分析表明"裁决"书很难被视为一个法律文件,它更像一个政治裁决,充分反映了仲裁庭偏执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 标签: 南海仲裁案 裁决 社会政治文化预设和含义 互文性 再语境化
  • 简介:感谢享有盛名的复旦大学的邀请,这对我的研究工作是一种很高的荣誉。感谢祝克懿教授的邀请,感谢黄蓓副教授在这里做翻译,她们的执着与努力使我的上海之行有意义又愉快!也感谢在座的各位!感谢大家的到来!

  • 标签: 互文性理论 结构主义 继承 复旦大学 副教授 感谢
  • 简介:上世纪60年代未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创立了文性理论,80年代起这一理论被逐渐译介入中国。我们将三十余年来文性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属于早期译介期;第二阶段为上世纪90年代,属于系统引介期;第三阶段为本世纪以来的逐步繁荣期。在此基础上,我们梳理了三十年来中西文关系研究,指出中西文存在着广阔的对话空间。

  • 标签: 互文性 克里斯蒂娃 综述
  • 简介:巴赫金提出对话概念和狂欢理论,提倡一种文本的互动理解。克里斯蒂娃在巴赫金的基础之上,发展了他的理论,提出“文性”的概念,并构造一种文本内的文空间。而她的关注点在于文空间内的“过程中的主体”,所探讨的文性问题是形式层面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克里斯蒂娃的形式层面的“文性”分析,论证其关于主体生成和文本生成的“文性动力学”。

  • 标签: 对话概念 互文性 过程中的主体
  • 简介:本文以“邓玉娇事件”新闻标题为语料,考察文在新闻标题中的各种表现手法。论文主要从“形式文”的角度,即从语言文(词汇、句式)、结构文和叙述者文等角度,考察单一媒体和多元媒体(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手机报)对某个新闻事件的连续报道语料,研究单一媒体话语和多元媒体话语的文特征,探讨新闻媒体话语的文规律。

  • 标签: 媒体 新闻 标题 互文
  • 简介:作者:方小莉书名:叙述理论与实践:从经典叙述学到符号叙述学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ISBN:9787561494479“一沙见世界,一花窥天堂”——威廉·布莱克《天真的语言》现代叙述学勃兴于结构主义思潮席卷西方学界之时,正式提出“叙述学”(narrotology)一词的理论批评家托多罗夫(TzvetanTodorov),本身就是结构主义者和形式论者的杰出代表。作为一名典型的结构主义者,

  • 标签: 叙述学 结构主义者 托多罗夫 理论与实践 热奈特 巴尔特
  • 简介:<正>为了强调句子某一部分语意,或造成某种语气,他所要抒发的某种情感的表达效果得到增强,而借助提顿的方式来实现。这种用提顿来强调语意、体现感情色彩的修辞方式,就叫提顿。一、主一谓中间的提顿主语在前,谓语在后,是主谓句的一般语序。这种句子,在一般情况下,主谓之间是不提顿的,只是为了表情达意的特殊需要,才提顿,例如:①他,在这个世界上只活了二十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也还不到两个年头;可是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他活得多么纯洁,多么高尚,多么光彩啊!他的生命是多么有价值有意义啊!他正是毛主席所说的那种高尚的人,

  • 标签: 提顿式
  • 简介:六十年代发轫于西方各国的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视语言学为模范科学,在自身实践中大量吸取语言学的养分,参照其理论模式和分析方法。结构主义批评家强调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甚至是语言的产物,文学与语言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特殊关系。

  • 标签: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 叙事语式 语言学 西方各国 六十年代 批评家
  • 简介:文性理论是具有哲学方法论意义和可用之于实证分析的文本理论。2012年,继1966年首推文性理论四十六年后,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在复旦大学开设系列讲座演绎文性理论的发展演变。第一讲“主体与语言:文性理论对结构主义的继承与突破”内容博大精深,浓缩了文性理论的基本阐释,兼容了文体系的核心概念。本文选取了讲座展示的、过去学界不予重视的四个方面来读解:可视为克氏人生镜像和法国学术思想编年史的《武士》;中国哲学家张东荪中西哲学理念对克氏文思想形成的影响;克氏与巴赫金互为成就的关系与克氏对本维尼斯特结构主义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克氏的文研究开辟了新天地。本文试图通过这四个方面史实的挖掘,再塑克氏思想大师的形象,丰富对不断创新发展、多元构成的文性理论的认知。

  • 标签: 互文性理论 多声构成 《武士》 张东荪 巴赫金与本维尼斯特 弗洛伊德
  • 简介:徐通锵先生发现不同系统同源音类的叠置,建立叠置音变类型。作为一般离散音变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但在以文白异读作为动因,区分“竞争”和“变化”方式,叠置音变与离散音变的差异等理论概括和表述等方面,还值得进一步讨论。

  • 标签: 语音演变的类型 离散式音变 叠置式音变
  • 简介:文章对汉语重叠进行俯瞰综合研究,探索重叠产生的认知机制,并以此为据阐明重叠表达的若干特点。

  • 标签: 重叠 语法 语用 认知
  • 简介:通过对初级上汉语水平留学生汉字与"图片—注音"听力测试对比实验发现,初级上水平留学生在"图片—注音"下的正确率都高于汉字。理论上说,"图片—注音"更能反映被试真实的听力水平,但实验结果显示,汉字比"图片—注音"具有更高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文章认为,对于初级上阶段而言,"图片—注音"在测试理念上更为合理与科学,但操作上尚存改进空间,并据此提出将现行"图片—注音"中用图片呈现的对话理解项目改成汉字注音的设想。

  • 标签: 初级上听力测试 汉字式 “图片—注音式” 结构效度 内容效度
  • 简介:基于构研究范式的基本观念,文章首先系统考察了变零构(包括增零构和减零构)的生成机制及其语义增殖现象,并刻画了变零构及其子构的层级关系。接着以此为例来讨论修辞构的增殖效应及与此相关的若干问题:增殖效应的基本内涵及其产生基础,增殖效应对构生成机制的路径依赖,修辞构的网络系统和创新层级,修辞构增殖效应分析的方法论原则。以及从构的增值效应角度重新审视修辞效果的构属性。文章还论及了修辞构的语言共性问题。

  • 标签: 修辞构式变零(增零和减零)增殖效应 网络层级 修辞效果 修辞类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