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曹禺在《雷雨》中运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五四"时期新旧结合的叛逆知识女性蘩漪和传统善良的女性,前者是一个敢爱敢恨,为了追求爱情,可以毁灭一切的人;相反后者是一个追求平等唯一爱情的女性。蘩漪是一个丧失了母性,极端自私的母亲,而是一个伟大无私隐忍的母亲形象。尽管两人的爱情观和母爱观不同,但都逃脱不了悲剧命运,作者展现了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复杂性。

  • 标签: 《雷雨》 母爱 命运悲剧 人本主义
  • 简介:鲁迅众多小说中出现的"镇"空间意象,由于其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小城镇"的特点,既成为当时封建主义传统思想占绝对统治的中国社会的总体象征与国民劣根性衍生的温床,同时也有效地参与了鲁迅反封建的叙事建构。因此,"镇"为鲁迅的反封建主题提供了一些镇之为"镇"才能提供的东西,从而在推动鲁迅的反封建叙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标签: 鲁迅 鲁镇 小城镇 反封建
  • 简介:应该采取较为复杂的态度来分析20世纪末的"贬现象".这次贬现象的发生具有某种必然性.平心而论,冯骥才与王朔等人对于鲁迅文学创作的某些判断有着切中肯綮的审美表达.但是,他们言说鲁迅时又确实存在着很大误读,有的甚至是自觉步入了言说的歧途,必须从学理层面予以严正指出,以走近鲁迅,还原鲁迅的本来.

  • 标签: 二十世纪末 “贬鲁现象” 回顾 鲁讯 文学创作 审美
  • 简介:从情节、语言和叙事视角三个层面可以清晰地观照菲茨杰拉德与凯亚克写作手法的异同。菲注重情节谋划,既遵循了传统的线性结构,又有突破;凯主张实录生活,颠覆了传统的情节设置模式。菲精心修改语言,文风优美典雅;凯多用口语,即便粗俗也不加美化。菲善用多元化的叙事视角,而凯常用第一人称视角。随着两人的更多作品在国内翻译出版,对他们的比较研究会更全面和深入。

  • 标签: 菲茨杰拉德 凯鲁亚克 写作手法
  • 简介:东大学的“顶岗实习置换培训”,有助于中小学教师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师专业素养,发展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这一模式解决了师范类学生教育实习难题,也为大学的基础教育科研提供了素材。完善这一模式,应该加强评估,提高质量,建立合理的教师继续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 标签: 中小学教师 定岗实习 置换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