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0 个结果
  • 简介:马克恩格斯社会和谐思想内蕴于其共产主义思想,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作为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研究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社会和谐的基本内容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社会和谐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社会和谐的核心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标签: 社会和谐思想 唯物史观 唯物辩证法
  • 简介:在以往一切形而上学中,自然都是人的抽象对立物,而在马克这里,自然具有了感性的人的本质,从而真正使得自然不是外在于人,而具有了人的本质规定。

  • 标签: 自然 感性 对象
  • 简介:人类解放问题构成马克哲学的理论旨趣。无产阶级正是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从事着有意义的工作,也正是这种理论激励着人们不断地斗争,并使得这样的斗争取得了历史正当性和合法性。马克认为共产主义之所以能够通向“人类解放”的现实目标,是因为这种世界历史性的力量将现存的社会看作人类活动的结果,进而论证了通过实际行动可以摧毁现存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可能性。共产主义运动抓住了物质生产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推动性力量,从物质生产出发解释人类社会关系的形成,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历史进步的评价标准。

  • 标签: 人类解放 现实的人 唯物史观 马克思
  • 简介:劳动人道主义是马克主义的精神实质或灵魂。劳动在马克关于人的本质规定中居核心地位。人的本质的异化和扬弃,是马克关于人的本质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定社会主义的本质,必须从人及其本质的核心出发。更多还原

  • 标签: 马克思学说 劳动人道主义 原则 真谛
  • 简介:1997年秋季,哲学教学重点与期末考试重点是一致的,即都以对马克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把握为主.考试为闭卷,其中运用哲学原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约占30%左右.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双项选择题(或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判断说明题、论述题.分数比例约为:10%、5—10%、40%、30%、15%.关于基本概念及其关系的内容在上述五大类型题中考核,不单列名词解释一项.复习纲要如下: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关系 方法论意义 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 简介:马克主义政治观是19世纪社会矛盾运动和政治斗争的结果,是马克主义创始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思想结晶。马克主义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深入研究马克主义政治观,对于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政治观 科学发展观
  • 简介:马克认为,国家最终要变成为完全服从于社会的机关,而中国社会中一些代表国家掌握公共权力的官员却借用国家公权在谋取自己的"特殊利益",并把这一利益凌驾于社会和人民利益之上.为防止这种人民权力的异化现象,就必须制定廉政法规,以净化党员干部队伍.同时,也要赋予监督机关和人民群众监督并能罢免国家机关违法公职人员之权利,这样,社会主义的大业才能繁荣昌盛.

  • 标签: 马克思 国家观 现实悖论
  • 简介:在商品拜物教理论中,马克价值理论的基本思想、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在这里得到集中的体现,其中炙出的成果是揭示了价值的本质,这对深入研究、发展价值理论以及现实的经济建设都有指导意义。

  • 标签: 拜物教 价值的本质 货币的形式
  • 简介:马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人类劳动的重要思想,常被西方学者批评为"抽象"、"先验"和"非科学"的"费尔巴哈主义人本主义"。事实上,马克思想的发展过程并不存在"费尔巴哈阶段",把"自由自觉的人类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正是马克完全超越主观唯心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的地方,是马克对人类现实劳动历史地位的科学抽象。同时,"劳动类本质"与"社会关系总和"的思想并不冲突,"劳动类本质"是马克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逻辑起点,"社会关系总和"论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成熟的人本质理论,二者从不同角度规定了人的本质,在理论上各有偏重。

  • 标签: 人的本质 劳动类本质 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
  • 简介:马克在创立唯物主义开始,就对以前用神的旨意、绝对观念、绝对意志以及人性来解释历史的方法和理论进行了彻底批判,把这些不“科学”的观点从历史领域驱除了出去。为了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马克进一步凭借“祛蔽”方法,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三种”拜物教。马克之前的唯物主义和马克生活的那个时代中出现的“物与物的虚幻关系”都把历史的创造者的“人”遮蔽了,马克恩格斯通过对以上两点进行“祛蔽”揭示了人与社会历史规律的统一性,从而宣告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和为人的发展。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祛蔽 绝对理念 拜物教
  • 简介:"西方马克主义"一词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至今,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卡尔·柯尔施、梅洛·庞蒂和佩里·安德森等人对其不同的定义,并各有特点。无论是把"西方马克主义"理解为纯粹的"西方的马克主义",还是在承认"西方马克主义"的"西方"是一个地域性概念的前提下,强调其与列宁主义的对立或哲学转向等特征,亦或者完全撇开"西方马克主义"中"西方"的地域性含义,将其等同于"新马克主义",都是对"西方马克主义"的认识。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概念 柯尔施 梅洛·庞蒂 佩里·安德森
  • 简介:马克之前,所有财富观都将财富理解为物,而将主体的自觉活动排除在外。马克正确解释了财富的科学内涵,认为个人发达的生产力和自由时间才是真正的财富。财富的主体是自由自觉活动的劳动者,财富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外在表现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今,只有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构建正确的财富观,才能真正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

  • 标签: 财富观 异化 马克思 劳动者
  • 简介:马克恩格斯、斯大林等马克主义者在他们的著作中多处涉及到语言问题.而这些语言问题又与马克主义哲学紧密相联:模糊论启示我们思维先于语言;马克主义辩证法承认中间阶段,否定绝对分明的界限,与模糊语言学思想暗合;语言与言语是必然规则与偶然变异关系;针对方言融合为共同语这一必然事件,语言学家能够发挥偶然因素作用,加速共同语形成.探析以上四种关系,可以加深对马克主义语言学哲学性认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语言 模糊理论 言语 方言
  • 简介:马克的全部学说中,对人的问题的关注是贯穿始终的主题,而体现这一主题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的人学理论博大精深。从考察人的方法论原则、人的发展是一个逐步解放的历史过程以及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因素三个方面阐述了马克主义的基本观点。

  • 标签: 人的本质 人的发展 生产力 制度 文化
  • 简介:在党的总书记"三严三实"的号召下党风党纪建设逐渐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以"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为核心的"三严三实"具有深刻的内涵。它要求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要以身作则,以严格自律来修身、用权、谋事、创业、做人,以个人的努力来践行严格党规党纪,为人民谋实事、做实事,对内形成严格的自律、严格遵守党规党纪,对外培养良好的干部作风、为其他党的工作人员树立榜样先锋。在生活、工作的各个环节坚定践行严于律己的工作生活态度、严格遵守马克主义纪律观工作生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严以律己 纪律观 探讨
  • 简介:在今天,全球化为马克主义的当代化提供了现实语境。在全球化语境中,马克主义当代化的动力在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沿着马克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路径,分析全球化下的资本主义现代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为我们如何参与全球化提供思想指导。马克主义的当代化需要吸收西方的现代性理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性理论话语,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 标签: 全球化 马克思主义 当代化 语境 动力
  • 简介:毛泽东的马克主义中国化思想就是用马克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马克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将马克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需要,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必要总结。毛泽东在论述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时指出,必须正确对待马克主义理论,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必须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必须注重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必须注重创新;此外,应提高党的理论水平,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坚持调查研究。

  • 标签: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实际
  • 简介: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了'马克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重要论断,高度概括了马克主义的本质特征,揭示了马克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与时俱进 理论品质 思考
  • 简介:詹姆斯·奥康纳是北美生态学马克主义的重代表人物之一。他对生态学马克主义产生的原因,生态学马克主义与马克主义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他从“自然”和“文化”的维度重新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并对未来生态社会主义进行了构想。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主义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詹姆斯·奥康纳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
  • 简介:马克哲学的近德国古典哲学解释中,康德哲学对其影响并未真正地突显出来。事实上,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开创者的康德,无论在理论理性中限制认识“自由”还是在实践理性中保证人的尊严与主观能动性,都被马克合理化地吸收。立足于康德哲学的高度,马克进一步阐释“实践”与“自由”概念。首先,马克克服康德哲学中实践与理论的分立而将“实践”统一于物质生产;其次,马克扬弃康德“先验”自由而采用“经验”视角探寻实现自由的条件、路径。因此,康德哲学对马克而言是传承并超越的。

  • 标签: 实践 自由 康德 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