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7 个结果
  • 简介:“冓”的本义是什么?各家众说纷纭。从“冓”的甲骨文演变及其作为偏旁构成合体字中,考证其本义——“相遇和会合”,并且还探求出了冓的其他用法。最后从语音语义上探求出“冓”的同源词。

  • 标签: 冓的众家看法 冓的演变及本义 冓的其他用法 冓的同源词
  • 简介:<正>《曹刿论战》中“齐师败绩”之“败绩”一词,现在通行注为“大败”,其义甚为含糊.这解释可能出自《左传·庄公十一年》:“大崩曰败绩”.在《左·庄十一年》有关“败绩”的一段文字如下:“凡师未陈曰败某师,皆陈曰战,大崩曰败绩,得(?)曰克,覆而败之曰取某师,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由此可见《左传》并非从词汇意义的角度给“败绩”确定义界的.“绩”在《三体石经》里写作“速”.

  • 标签: 《左传》 词汇意义 三体 文字 京师 《曹刿论战》
  • 简介:“矧”字由于本义及其引申之实词义用例少且较早淹没,文献上大多表现“为语词所专”,本义与文献习见之虚词用法的连续性变化线索不显,其虚词用法的来源一直未明。“矧”的本义应为“开弓、引弓”,引申有“滋长、增益”的意思,由于它与“况”的本字“兄”都有“滋长、增益”之义,故文献中“矧”、“况”亦多通用之例,属义近而通。“况”之“滋长、增益”义逐渐弱化,语法化而为虚词,文献用例颇多,人所周知。而“矧”字亦有如“况”一样的虚化过程。故“矧”、“况”的虚词用法亦多通用之例。“矧”、“况”二词的“滋长、增益”之义虚化为“况且”这类虚词义,是语言中习见的平行发展现象。

  • 标签: 声符示源
  • 简介:“丹襜”一词见于唐五代时期的墓志中,前人并没有作详细的解释。在这里从词源角度对“丹襜”的词义进行考证,认为“襜”通“幨”,“丹襜”和《全唐诗》中常见的“彤襜”意思相同,都指赤色的车帷。

  • 标签: 丹襜 词源 释义
  • 简介:<正>《墨子·公输》“吾请无攻宋矣”之“请”,注家多为表敬副词,但如此诠释,似与楚王口吻不合。墨子是为制止楚国攻打宋国而见楚王的,楚王在不得已而接受了墨子的劝谏后,是没有必要向墨子说“请允许我不攻打宋国”这种话的。洪子兴同志基于这种认识,认为“请”是动词,“可简为‘同意’”,(见《语文学习》八二年第三期《〈公输〉疑难词句试》下),但仅以《康熙字典》引《类编》“请,受言也”之孤证来证明,也难以令人置信。窃以为“请”通“诚”,情态副词,意思是确实、真的。

  • 标签: “诚” 墨子 楚王 公输 表敬副词 疑难词句
  • 简介:三代中商代的文明是重酒的,酒在商代的政治、宗教、生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和酒息息相关的酒器也是制作精美,丰富多样。《说文解字》是一部保存着大量古代文化资料的书,对这些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的酒器也有详尽的记载。本文对《说文》中记载的各类酒器,从字形出发,对其形制、用途、并结合实物加以说明,力图对商及西周早期的酒器有一个粗浅的勾勒。

  • 标签: 《说文》 酒器 文化 商代 西周 中国
  • 简介:本文认为《史记·项羽本纪》“很如羊”之“很”应为“凶狠”,“羊”乃“芈”之误,指螳螂。

  • 标签: 很如羊 凶狠 螳螂
  • 简介:《经传词》是一部研究虚词的专著,在古代汉语虚词的研究史上,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因而受到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研究成果丰硕。本文从研究内容的角度分为七个方面,对此作了总结和介绍。

  • 标签: 《经传释词》 研究 综述
  • 简介:《文心雕龙·通变》一篇所提出的“夸张声貌”之例,各家见解颇为不同。从刘勰作《文心》论“通变”的动机、前人与刘氏对汉赋的评价、《通变》全文逻辑关系等方面来看,应是“沿袭和变革交相为用,才是继承创新的方法”。

  • 标签: 《文心雕龙》 通变 张声 汉赋 司马相如 循环相因
  • 简介:高效课堂,我的理解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悦,师生之间有良好地互动;教师的提问有的放矢,能引发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绽放自我的舞台。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一直在努力让自己的每一堂课都能达到高品质、高效率,并一直在探求的路上坚持不懈地行进着。作为一名教者,要明确自己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如果把课堂看做是一个舞台,那么这个舞台上的主角就是

  • 标签: 做精彩 精彩编导 编导释
  • 简介:遂昌县地处浙西南,与松阳、武义、金华、龙游、衢州、江山、浦城、龙泉等市县接壤,属吴语区丽衢片。因遂昌话为笔者母语,笔者自然对方言词感到兴趣。多年来为教学和科研阅读古籍,翻检工具书,发现与遂昌方言词有关资料。随时札录。现选录若干遂昌方言词,以音义为线索,并参考前贤研究成果。试作简要考析,请方家订正。秧遂昌称培育番薯种为“秧”。秧,作动词,有培育、栽种义;《玉篇》:“秧,栽也”。唐·元稹《纪怀赠李文户曹崔二十功曹》诗:“蹑屐看秧稻,敲船和采菱。”宋·陈师道《赠二苏公》诗:“授公以柄扶病伤,士如稻谷待公秧。”

  • 标签: 松阳 陈师道 采菱 苏公 武义 《玉篇》
  • 简介:中古时期(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佛教的传入、风行乃至鼎盛时期。随着汉译佛经的大量产生,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当时典范的文学作品中难以见到的口语词及梵语音译词。这些佛经词汇正是中古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译佛经,在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方面具有其他中土文献所不能替代的重要而特殊的价值。

  • 标签: 中古佛经 词语选释 《贤愚经》 《汉语大词典》 经律异相 汉译佛经
  • 简介:本文从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字形入手,分析“野”字的繁体——“壄”之从“矛”当为“予”字之讹。甲骨文、金文形体均为从“林”,从“土”,“土”亦声,战国文字形体则叠加“予”声。“矛”、“予”二字古文字形体相去甚远,但已有相混之例。而“矛”、“予”二字之今体仅一撇之差,故易混,传抄古文及石碑、墓志铭、敦煌俗字中多有例证。文章亦提及“野”之本义。

  • 标签:
  • 简介:郁达夫的早期诗歌主要表达了三方面的思想内容:一是咏史怀古,对古代历史人物、事件进行评说;二是借古喻今,表现诗人的感伤情怀和爱国激情;三是借景抒情,表达对家乡美景的赞美

  • 标签: 郁达夫 诗歌
  • 简介:“彼其之子”是《诗经》中一个很有特色的句子,前人对此有很多不同的看法。研究表明,“彼其”是一个双音节指示代词,即“那个”,“彼其之子”即为“彼其子”,其中,“之”是助词,作插入成分,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彼其之子”整句意为:“那个人啊”,是民歌中口语的典型例子。

  • 标签: 《诗经》 彼其之子 指示代词 助词
  • 简介:《诗林广记》中,基于格法视角或以格法为对象而展开的评注,涉及诗歌的音律、用字、用事、句法、章法以及诗语与诗意的承转因革等。对于音律,持正变兼容的态度。用字方面,着力揭示其所具有的功能和意义,并对形式各异的用字现象进行观照。用事提倡以"意"为主,以流畅无滞、妥帖自然为境界追求。句法方面,或是显现诸家造诣之高下,或是标示句法特征和源流。章法方面,重点探讨律诗的"起"与"结"以及谋篇布局方法,提倡意脉连贯、结构浑成。在诗语与诗意的摹拟与创新方面,承纳了宋代诗学中"夺胎法""换骨法""翻案法"等论述,在具体诗作的评中较为全面地显现了此类诗歌创作技法的精神面目。《诗林广记》注重对诗歌格法进行评,一方面是缘于此书的编纂旨趣和功能定位,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了宋元诗学重诗法探讨这一精神风气的深刻影响。

  • 标签: 《诗林广记》 格法 诗学教育 诗学风尚
  • 简介:文章指出焦循《孟子正义》词义训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突破“疏不破注”的成法,体现清学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2、因声求义,标示清人训诂所达到的高度;3、征引丰富,词手法多样,展现训诂的综合性.

  • 标签: 《孟子正义》 词义 训释 成就
  • 简介:明清徽州契约文书中含有大量方言口语词,具有十分重要的词汇学、方言学、辞书学价值。运用辞例归纳法,考释徽州契约文书中10则方言口语词,补充大型语文辞书《汉语大词典》编纂之缺失,并为近代汉语词汇、徽州方言等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徽州契约文书 语词 考释
  • 简介:弥陀净土信仰在中国普遍流行,但它执著于净土和弥陀的实有;主张发愿念佛可借助阿弥陀佛愿力(他力)往西方极乐世界;认为极乐世界之享受永不转退等。这些观点都与天台宗佛学相抵牾,智额却站在天台宗立场,把弥陀净土信仰融入天台止观,提倡“禅净双修”。尤其从智额的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的两重信仰问题,可见净土信仰发展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性。

  • 标签: 智顗 天台宗 弥陀净土 弥勒净土 止观 禅净双修
  • 简介:《老学庵笔记》是陆游晚年所著的笔记,文中有许多意义不见于权威字典、辞书,或虽见于字典、辞书,但不准确的词语,对这些词语加以系统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补充权威字典或辞书在释义不确、义项不全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 标签: 老学庵笔记 词语 考释